甘肃武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16-05-30 08:47张积祥
当代农村财经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技村级技术人员

张积祥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措施,也是贴近农民、服务群众、做大产业、致富增收的重要科技支撑。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创新服务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努力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成效显著。

一是确定发展主导产业。凉州区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镇。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千里沃野、四季分明,既有传统畜牧业的优势,又有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特色。在富民产业发展上,突出日光温室蔬菜、设施畜牧养殖和特色林果三大产业,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至2015年,全区累计建设设施农牧业39.8万亩,建设特色林果业75.7万亩。当年新建设施农牧业2.3万亩,当年新增特色林果20.6万亩,实现了“户均2亩棚、1亩特色经济林”目标。农民人均设施农牧业收入占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

二是建立发展服务队伍。依据各村产业状况,从本村动物防疫员、科技助理员、“土专家”、“田秀才”和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择优选聘540名村级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做到了“接地气”,方便了群众。择优选拔126名乡镇农牧林业专业技术干部,下派到试点村担任技术指导员,负责村级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监督和指导村农技员正常开展技术服务。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别牵头,通过“先培训,后上岗”,对选聘的村农技员和乡镇下派技术指导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乡村农业技术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形成了由区级技术中心、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果站)、村农业技术人员的三级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三是创建多元服务机制。以基地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第一,组织农技人员跟踪服务。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主渠道,建立“首席专家+专业技术服务小组+合作组织+农户”的服务模式,实行区乡技术人员包村、村级技术员包户服务责任制,开展“面对面”技术服务,边指导边培训,提高技术普及率。第二,积极探索技物结合的有偿服务模式。村级农技人员结合服务实践,把技术服务和农资推销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了服务收益,增添了服务动力,增强了服务效果。第三,采取种养大户带农户形式,每个村培育种养大户30户以上,每户种养大户指导周边10户农户的技术服务,扩大了技术服务范围,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增强技术服务社会效益。第四,引导合作组织抓对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通过领办合作社、创办专业协会、集约化育苗、畜禽良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实体,引导农户发展订单生产,提供产品营销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能力。第五,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依托甘肃诚坤公司、百利种苗公司、金帆农业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多个,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100多项。

四是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制定村级农技人员选拔、管理、考核制度,建立了优胜劣汰、奖优罚劣的动态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试用期制度。聘用后试用三个月,试用期内群众不满意、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聘任。第二,建立绩效薪酬制度。制定技术人员服务绩效考核办法,推行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年底按责任书进行绩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技术人员考核结果作为其报酬发放、享受奖励和能否续聘的重要依据,考核合格者发放基础报酬,年底按考核情况再发放绩效奖励。第三,建立服务台账制度。所有技术人员均按年度、季度、月制定服务工作计划,细化量化工作任务,落实各项服务工作。第四,建立归口服务支持制度。村农技人员按岗位不同,分别由区农技中心、畜牧兽医局、林技中心三个业务单位归口管理,具体负责技术人员聘用、管理、培训、考核等相关工作,区试点办负责协调和监督,确保试点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五是给予经费保障。充分利用试点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试点村亮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给予重点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示范引领作用。为20个村级社会化服务培训中心配备培训桌椅、投影仪等设备,积极为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搭建平台。对试点村装备了动物防疫冷链设施和中小型特色林果技术服务设施。在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上,按照岗位开展专项培训,通过业务主管单位定期组织培训,使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村级农技人员通过现场为农户提供实用、实效的“菜单式”技术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户的种养水平,从而使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和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凉州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基地建设亮点突出,通过试点带动,全区建成了羊下坝镇五沟村、下双镇下双村、松树镇南河村、古城镇五畦村等一批产业规模大、示范作用强、辐射带动好的现代农业示范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效显著,今年新组建合作社88家,累计达到3132家,入社成员16466户,带动农户56780户,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户培育成效显著,今年全区流转土地14.2万亩,累计达到43.58万亩,全区共发展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378户,累计建成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161个,规模养殖户4.6万户,当年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51个,新增规模养殖户3000户,规模化程度达到80%,为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猜你喜欢
农技村级技术人员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