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政治文化趋向

2016-06-01 11:29赵莲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新丝路(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诸神神话政治

赵莲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5)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政治文化趋向

赵莲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5)

神话是人类与大自然斗争中产生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通过有意识地改造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神话故事披上了政治文化色彩。经过神与人之间的转换纠葛,政治因素下神的面貌改变,中国古代神话已经超出自然想象,具有了政治文化趋向。

神话;政治文化;趋向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108

神话是在初民时期,人类与大自然斗争中产生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地域生活的不同,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世纪及其他神话。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早期通过创作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开启了古代文明的先河。中国的神话既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艺术想象,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神与人之间的转换纠葛

中国古代神话常常会涉及到历史,其中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神话与历史往往交织在一起,无法分离,表现在内容上不是神下地,就是人上天。[1]神话可以转化做历史,神下地即天上诸神都化为人间的圣主贤臣。比如天上的玉皇大帝转化为人间的黄帝,还有火神祝融转化为高辛氏的“火正”。反之,地上凡人也可以上天,即人间的圣主贤臣可以神话成天上诸神。比如伊尹、成汤、姜太公等等。这些人物本来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人物,然而,在后世的传说中,人们又在他们身上附会了神的因素,转化为天上诸神。

“夔”在神话里本是一只怪兽,幼年时期的殷民族奉之为他们的图腾。到了奴隶社会,这个图腾被奴隶主尊为“高神”而奉祀之,列“之于先公先王之首”,还有被人们尊为“玄王”的契为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首先叙述了其母姜原本“为帝喾原妃”,在一次外出偶遇巨人的脚印,“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因为这次的奇遇而怀有身孕,诞下后稷。他们的后代把自己祖先的诞生想象成如此怪异,就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和神化。通过叙述本民族始祖身世的不同寻常,接天地,通自然,具有神性,就可以间接地证明本民族先天的出类拔萃。颛顼在通天的同时,创造出后世信奉的新神——龙,后来成为政治权威的象征符号。然而,龙本身只是一个图腾,直至《礼记》里才把龙与帝王气派联系在一起,《史记·秦始皇本纪》里确定龙为君主之象,“祖,史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秦始皇最早将龙视为君主形象,称其为祖龙。自此,龙从图腾转化为君主之象。这一转化的原因是为了体现天子神威,实现国运长远,神话里蕴含着政治文化。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帛画以两龙(蛇)奉壁礼天,正好印证《史记》里记载的内容,说明龙象征着其主政是奉天承运。这种说法早在夏商周就已经形成,然而,有关龙的系列神话,主要出自汉代刘邦主政时期。刘邦效法吞卵履敏故事,改编为其母刘媪“尝息水泽之陂,梦与神遇”,当时雷电晦冥,“蛟龙於其上”,因奇遇而怀上高祖,直接改成龙子,这与刘邦出身草莽有关。借助神话,顺应天意得天下,帝王的这种政治感生神话昭示着执政的合法性。

二、政治因素下神的面貌

统治阶级既然要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认作祖先,自然要把他们转化为前代的圣主贤臣。西周以后,有关舜的神话被历史化,之后又被政治理想化。最终,舜被改造成五帝之一,与黄帝、颛顼、帝喾、尧一样,成为上古帝王,甚至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孝之首。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尧舜禅让与舜禹禅让之说,被奉为帝王开明的典范。历代君王仿效上古帝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们都是以天下苍生为重,造福百姓为己任。比如大禹就是这样的典范,为天下苍生的幸福鞠躬尽瘁。另一方面是神话传说中的上古诸神举贤授能。比如帮大禹治水的契,因帮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命契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孙。

除了对被统治者奉为列祖列宗的“正神”面貌有所改变之外,还对“凶神”、“恶神”进行改变。如“鲧”偷取天帝的息壤去平治洪水,历史上他被贬为任性乖张,不服从上级命令。他本来是光辉灿烂的神话英雄,之所以变成反面人物,只是因为他忤逆了神国的最高统治者——天帝。从而,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中,“鲧”被列入不服从管教的反面教材。《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了共工与颛顼的大战,“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历史评价不是《国语·周语》中的“虞于湛乐,淫失其身”,就是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评以“任智刑以强霸”,由此,可以看出神话是如何被历史化的。神话传说里创造的劳动英雄经过后世的重新编改,原本就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因为“不待帝命”,窃息壤治水,便惨遭杀害。这里显现出“帝”是最高的权利掌握者,其权力神圣不可侵犯。只要臣民侵犯了他的利益和尊严,不论这种侵犯于百姓有利与否,都可以施以杀戮。

文化的重塑与选择,诸神不仅成了人间帝王们的典范,也成了脱离社会,脱离人性的理想化形象。正是对诸神中的优良品质加以推崇,尤其是尚德精神,中国文化才特别注重对德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齐天下”的人生境界中,“修身”摆在了首位。因此,朝代更迭中,朝臣废除君王取而代之,或是君王罢贬臣子、诛杀臣子,都是以失德为借口,这样“政变”或“贬诛”更显得名正言顺,朝代更迭就变得顺理成章。

夸父追日的故事里,夸父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他锲而不舍的精神,不但彰显了作为人的存在意义,“弃其杖,化为邓林”,更突出了他延续生命,为后人继续追日创造条件的牺牲精神。这一类神话彰显了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以及人类对生存意义追寻的信念。神话中的神或英雄,对自然的斗争和对物的创造发明,一直鼓舞着世世代代人民的生活意志。人民崇拜他们,这一点就可以被“搢绅先生”利用。比如神具有形象,他们可以利用这种象征的中介,借用精神的神圣性将人们团结起来。我国古代是道德天尊的宗法社会,历来对道德修养方面的言论颇多,诸多问题都要纳入宗法伦理道德的规范。《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的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周代把宗法血缘等级严格地与政治、经济、军事等级对应起来,在意识形态打上了宗法印记,并延伸到两千年的中国社会生活中。从深层机构的层面上,神话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还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在民族精神的深层积淀,慢慢转化为一种自律的集体无意识。因此,在这种自律无意识下,形成的文化社会结构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神话里面无不杂糅着政治文化。同时,人们崇信神话,并在神话中学习,甚至膜拜众神,这一切都浸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成为生活的必然,从而利于统治者教化。

三、小结

自西周以来,为了迎合当时政治的需要,诸子百家开始对诸神形象的改造,使得这些上古的神话英雄或始祖诸神们,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这种有意识地改造中,诸神摇身一变成了具有高尚品德的人间帝王。战国初期,封建社会的儒家之徒或被司马迁称为“搢绅先生”的一帮人,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政治需要,通过对神话传说的改造,从意识形态上来影响人民。因此,神话传说就不可避免地披上了政治文化色彩。对上古神话的研究,也是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和历史最深层结构的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已经超出自然想象,具有了政治文化趋向。

[1]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前言10.

赵莲花(198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猜你喜欢
诸神神话政治
诸神的黄昏:震惊市场的八天 精读
爱情神话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哈萨克族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浅析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神话谢幕
“诸神”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