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实证研究综述

2016-06-01 02:07张润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感恩实证研究幸福感

张润嘉

[摘要]感恩属于一种生活取向,关注人生的积极面,人际感恩是个体由于接受他人无私提供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恩惠而引发的一种愉悦的、心怀感激而意欲报答的认知性情绪。本文从人际感恩与负债感,感恩与亲社会行为,感恩与幸福感三个方面了总结了关于感恩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并对未来的感恩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感恩;幸福感;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95-02

中华民族感恩意识源远流长,作为一种精神财富,感恩早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美德。“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等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言,折射出中国人对感恩的崇尚,可以说,感恩是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可查得的文献记录中,“感恩”一词最早可追溯于《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也曾说“感恩不仅是最好的美德,它还是其它品德的根源。”英文“Gratitude”一词源于拉丁文gratus,意为慈悲、好心和感激(Emmons&Shelton,2005)。感恩最早的科学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Baumgarten-Tramer对儿童青少年感恩发展特点的研究(Baumgarten-Trainer,1938),而对于感恩的系统研究则是在2000年左右才兴起,然而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感恩在心理学研究中逐渐成为热点话题。感恩的研究对于促进感恩教育以及完善感恩干预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感恩的相关实证研究,力求能为未来的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感恩的概念

心理学研究者对感恩的概念存在着多种观点。一些学者们认为当人们接受到无私的且有价值的帮助时表现出感恩情绪。例如,McCullough等人的研究表明,感恩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类似于一些其他的道德情感,例如同理心和内疚感,感恩是一种与人的认知和行为相关的道德情感。然而,有研究者(Wood)指出这种概念并没有完全涵盖人们报告出的一些源于生活方面的感激之情。Wood等人认为,在气质水平上,感恩是倾向于关注人生积极面的一种生活取向,这种生活取向应该有别于其他的一些情绪,例如乐观,希望和信任(Wood,Jeffrey,Gera曲ty,2010),Wood(2008)等人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这种生活取向的观点。

目前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感恩应包括特质感恩(trait gratitude)与状态感恩(state gratitude)两种不同的感恩形式,而状态感恩又可以按对象分为对人的感恩和与对自然的、对上帝的感恩等。综上所述,本文采纳wood等人对感恩的广义定义,即感恩属于一种生活取向,关注人生的积极面;而关于人际感恩,据感恩研究奠基人Emmons(2012)曾对人际感恩的定义进行过总结,人际感恩是个体由于接受他人无私提供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恩惠而引发的一种愉悦的、心怀感激而意欲报答的认知性情绪。

二、感恩的实证研究

(一)人际感恩与负债感

感恩与负债感不尽相同。虽然两种情绪都是伴随着帮助行为出现的,当个体觉得自己因为受恩惠而要回报施惠者的帮助时,就出现了负债感。两种情绪会引发不同的行为:负债感会使受惠者拒绝施惠者,而感恩会使受惠者主动接近施惠者并提升他们之间的关系。Watkins(2006)等开展的两项实验探讨了感恩和负债感之间的关系,在情节剧本任务中操纵施惠者期望水平,结果发现,施惠者的报答期望增高,受惠者的负债感水平增加而感恩水平降低。此外,研究者发现,当施惠者的报答期望增高时,受惠者报告在以后不太愿意去帮助施惠者。感恩的负债感是内在的,且与经济形式的负债感不同。

国内研究者引入情景剧本实验范式对大学生样本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感恩与负债感、快乐不同,它是一种积极的、具有社会道德价值的情感特质;感恩比负债感和快乐更能正向预测助人行为等亲社会行为。

(二)感恩与亲社会行为

表达感恩也有助于强化施惠者的亲社会行为,商家可利用感恩的效应来增加顾客的消费行为。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发现,接到感谢电话的珠宝店客户的后续购买增加了70%,与之相比,那些接到大减价通知电话的顾客仅增加了30%的后续购买,无接到任何电话的顾客没有增加后续购买。在另一项研究中,当侍应生在账单上写上“感谢您”时,餐馆中的老主顾会给予更丰厚的小费。Grant与Gino(2010)认为人际感恩的这种功能可能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即,提升施惠者的自我效能以及让施惠者体验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施惠者受到来自受惠者的感恩后,再次对后者帮助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比如从25%到55%,32%到66%等)。

(三)感恩与幸福感

感恩被认为是与心理健康有着最强联系之一的品格特征。感恩着的个体更快乐,他们有着低水平的抑郁和压力,对生活和社会关系有着更高程度的满意感。具体说来,在抑郁项目中,感恩可能是作为一个缓冲器,来加强积极经历的编码和易得性。感恩的个体在掌控环境、个体成长、人生目标和自我接受上也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一类人有着较好的睡眠质量,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在睡前有着更多的积极思维和较少的消极想法。

虽然有很多的情绪和人格特质对幸福感很重要,然而有证据表明感恩对幸福感有着独特的重要性。首先,在一项纵向研究中发现,心怀感恩的个体更容易应对人生转折。确切地说,在经历转折之前,他们较少抑郁和紧张,并且在三个月后,对这段关系更为满意。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就感恩的研究方法而言,目前测量感恩主要是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我报告方法的缺陷,会使结果易受潜在偏差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量表的信效度,并建立标准化常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第二,从已有研究的样本来看,不能代表各个年龄和文化水平层次的群体。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是取自非临床样本,特别是大学生和社区群体。未来的研究中应把已有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样本,通过在多层次人群中的重复实验来检验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如何。

第三,我国心理学界对感恩的研究处于初级和引进阶段,且中西方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希望能有更多的跨文化与多元文化比较的研究,特别是中国本土化的研究,来探讨东西方文化环境中感恩的形成及表达的不同,更为深人地了解东西方感恩文化之间的差异。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感恩实证研究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