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就业结构效应
——基于WIOD数据与MRIO模型的分析

2016-06-03 06:45张志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出口贸易

张志明 代 鹏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就业结构效应
——基于WIOD数据与MRIO模型的分析

张志明代鹏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本文利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分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增加值出口有助于中国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分行业来看,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出口就业结构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更为显著,服务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出口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相对较强,而对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相对较弱;入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而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则产生了抑制作用,但该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

关键词:增加值出口;就业结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MRIO模型;出口贸易;劳动力需求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不断上升,而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趋于下降,即就业结构日趋高级化[1]。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拥有相对丰富的低技能劳动力,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推断,贸易开放将使中国低技能劳动力就业需求增加,而在现实中,相对于高技能劳动力,中国的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状况并未在出口贸易增长过程中改善,这显然有悖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推断。那么,出口贸易到底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就业结构?现有的贸易模式能否改善中国的就业结构并支持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借助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简称MRIO模型)和WIOD数据库,本文试图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以上问题给予回答。

国际贸易如何影响一国不同技能劳动力需求向来都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但至今仍未得出一般性结论。就该话题,H-O模型最先给出了理论预判,如果一国的低技能劳动力相对丰裕,那么,其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最终,出口贸易使该国的低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趋于增加,即出口贸易对该国就业结构优化产生了不利影响。为验证H-O理论的判断是否正确,一些学者就出口贸易的就业结构效应展开了丰富的实证研究。例如,Schumacher针对欧洲六国的研究发现,它们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提升了其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比例[2]。随后,Wood 与Burstein和Vogel分别考察了南北贸易和出口贸易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所得结论均表明,国际贸易有助于发达国家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增加,而对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具有不利影响[3][4],由此可见,以上经验研究均支持了H-O理论的判断。

随着以企业为研究视角的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及广泛应用,出口贸易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被赋予新的理论内涵。Melitz指出,由于进入出口市场的初始固定成本较为高昂,只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才能克服进入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进而开展出口活动,而那些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选择内销[5]。Acemoglu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研究发现,外生的技术进步导致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6]。由于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密切相关,所以,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意味着生产率与高技能劳动力需求规模呈正比[1],即生产率水平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雇佣高技能劳动力。由于出口企业往往具有更高的生产率[4],所以出口贸易通常会提升一国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比例。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结论显然与H-O理论的判断相背离,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个理论对国际贸易动因的假设存在差异,即H-O理论将要素禀赋作为国际贸易发生的主要动因,而新新贸易理论将企业生产率差异作为国际贸易发生的主要动因。随后,Yeaple的研究发现,企业对技术和劳动力技能的选择是内生的,在均衡状态下出口企业更倾向于雇佣更高技能的劳动力[7]。Costantini 和 Melitz构造的理论模型进一步表明,出口企业的创新活动会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需求[8]。

为了验证新新贸易理论有关出口贸易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影响的理论判断,许多学者开展了丰富的实证研究。Bustos以阿根廷为例的研究发现,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出口企业倾向于使用更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9]。简而言之,出口贸易将有助于提升高技能工人就业比重。Molina和Muendler针对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表明出口贸易有助于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比例提升[10]。Fajnzylber和Fernandes利用巴西企业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升与巴西各行业企业的熟练劳动力需求有着密切联系[11]。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出口贸易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周申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考察了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变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变动有助于熟练劳动力就业比例提升[12]。张志明基于中国服务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服务出口有助于中国服务业熟练劳动力就业比例提升,且分行业和分性别的再检验证实了以上结论是稳健的[13]。可见,无论对于工业还是服务业而言,国内外研究均认为出口贸易有助于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验证了新新贸易理论有关出口贸易有助于熟练劳动力就业比例提升的研究结论。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其一,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大多利用回归分析法展开分析,仅周申等借助于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简称为SRIO模型)进行投入产出分析[11]。事实上,与回归分析法相比,利用投入产出法可更准确地测度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进一步,与SRIO模型相比,利用MRIO模型所进行的投入产出分析结果更具可靠性。因此,本文将借助于MRIO模型来分析出口贸易的就业结构效应。其二,从研究的样本数据来看,已有文献均借助于关境统计法下的总出口数据展开研究。由于关境统计法在核算一国出口贸易时,往往会存在“重复核算”问题,所以,该贸易统计法下的总出口贸易往往会高估一国出口贸易的真实规模,而增加值统计法可有效地避免该问题[14]。为此,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的多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21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贸易额,并以此来展开分析。其三,本文构建了分行业增加值出口影响就业结构的估算模型,并提出增加值出口对异质劳动力的就业拉动量指标与分行业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指标,最后,利用MRIO模型和WIOD数据库进行测算。

二、增加值出口对就业结构影响的估算模型

借鉴Koopman和Wang构建总值贸易核算框架的思路[15][16],本文假设仅存在两个国家(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一个世界,其中,每个国家都拥有22个生产不同产品的可贸易行业。每个行业的产品既可用于直接消费也可用作中间投入,同时,每个国家的出口品可分为最终品和中间品。

国家t的总产出作为中间投入品或最终品被本国和外国所使用,具体可表示为如下的关系:

Xt=AttXt+Ytt+AtsXs+Yts(t,s=c,w∧t≠s)

(1)

其中,上标c表示中国,w为外国,Xt是国家t的22×1总产出向量,Yts是国家s对国家t所生产最终品的22×1最终需求向量,Att是22×22直接投入产出(IO)系数矩阵,AttXt为由国家t生产并被用于本国再生产的22×1中间投入品向量。其他变量的含义与以上变量完全相似。仅存在两个国家进行生产和贸易活动的跨国投入产出(ICIO)模块为:

(2)

式(2)重新整理后可得:

(3)

其中,Bcw为22×22的分块矩阵,被称为里昂惕夫逆矩阵。

设定V为1×44世界直接增加值系数矩阵,Vc和Vw分别为中国和外国的1×22直接增加值系数矩阵,将世界直接增加值系数矩阵V同世界里昂惕夫逆矩阵B相乘可得到1×44世界增加值系数(VB)矩阵:

(4)

增加值出口是指由一国创造且最终被其他国家所吸收的国内增加值部分,其可以更为真实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及所获取的贸易利益。由此,中国各行业增加值出口的计算方法可表示为:

VAXc=(VcBcc)T#Ycw+(VcBcc)T#(AcwLwwYww)

(5)

为了进一步考察出口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创造能力,我们将单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即增加值出口率)作为度量指标,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6)

其中,EXc为中国的总出口额。

假定中国各行业的就业与增加值之比表示为:

(7)

(8)

由式(8)可求得增加值出口所拉动的各行业h类劳动力就业增量。

本文用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总体就业之比来衡量就业结构,该比值越大,就业结构就越优化。

(9)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所提供的中国1995~2009年间的国际投入产出表(WIOTs)和社会经济核算数据表(Socio-Economic Accounts)。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S)涵盖了41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个行业(其中包括1个农业行业、17个工业行业、17个服务业行业)。有关该数据库的详细介绍可见Timmer一文[17]。本文研究涵盖22个行业(包括1个农业行业、17个工业行业、4个服务业行业),具体的行业分类方法为:由于考察期内我国的建筑业出口一直为零,所以将其从研究样本中删除,此外,由于除机动车辆销售与维修、批发业和零售业之外的其他14个服务行业的出口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将它们整合为一个行业,即其他服务业。

在所使用的数据中,增加值由各行业的名义增加值(AV)来表示;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劳动力就业量用劳动力就业时间来表示,因为劳动力就业时间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各行业劳动力的就业情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技能、中等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具体划分方法详见Barro和Lee的论文[18],详细数据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所提供的社会经济核算数据表。

四、估算结果分析

本部分首先利用MRIO模型和国际投入产出表估算中国分行业增加值出口额及其与总出口的比率,以考察中国出口贸易的真实规模及其变动状况。然后,借助于MRIO模型进一步估算增加值出口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和增加值出口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经济学解释。

(一)中国分行业增加值出口率考察

为了验证关境统计法下中国出口贸易的真实规模是否被高估及高估程度,本部分利用式(5)、(6)估算了中国分行业增加值出口率,估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无论从总体还是分行业来看,关境统计法下中国真实出口规模的确被高估了。以2009年为例,中国总体增加值出口率为75.7%,即每1元总出口所蕴含的国内增加值为0.757元,可见,关境统计法下中国的总体真实出口规模约被高估了24.3%。具体到各行业,增加值出口率较低的行业大多为加工贸易较为发达的工业行业,而农业、采矿业、纺织业、批发零售业等劳动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增加值出口率相对较高,说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是导致关境统计法下中国真实出口贸易规模被高估的重要原因。从长期趋势来看,1995~2009年纺织业、服装鞋帽皮革制品业、木材与木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与回收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等8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率趋于上升,其中,服装鞋帽皮革制品业和纺织业的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上升了6.6和5.9个百分点,而其他13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率呈下降态势。由此可见,中国出口贸易的增值能力及其长期变动轨迹均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

表1  中国分行业增加值出口率 (单位:%)

(二)中国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

根据历年国际投入产出表和式(8),我们估算了1995~2009年分行业增加值出口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量占整体劳动力就业拉动量的比重,简称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并以此来反映行业出口就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具体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 (单位:%)

由表2可知,总体而言,在1995~2009年间,中国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一直相对较低,最高占比仅为5.9%,可见,与中低技能劳动力相比,出口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说明中国的出口就业结构相对低级,这由中国自身的劳动力要素禀赋状况和出口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所决定。但从长期变动趋势来看,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从1995年的2.36%上升到2009年的5.9%,增加了2.5倍,这说明,与中低技能劳动力相比,增加值出口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具有更强劲的增长势头。总而言之,尽管增加值出口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但其增长势头较为强劲,也就是说,中国的出口就业结构趋于优化升级。

分行业来看,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各服务行业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相对较高,具体行业有:焦炭、炼油与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品与化学制品业、基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光电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天然气与水供给业及各服务行业。劳动与资源密集型行业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相对较低,具体行业有:农业、采矿业、食品与烟草加工业及纺织业等。这说明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各服务行业增加值出口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强,这些行业的出口就业结构趋于优化升级。究其原因,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服务行业的生产活动往往需要较多的高技能劳动力投入,而劳动与资源密集型行业与其恰好相反,此外,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相比,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服务行业更容易通过出口“干中学”培养高技能劳动力。

进一步从变动趋势来看,1995~2009年农业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总体上趋于下降,从1995年的0.06下降到2009年的0.03,但具体呈现出倒U型变动轨迹,可见,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农业增加值出口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先增加后下降,总体而言,农业出口就业结构趋于低级化。其他20个行业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变动态势,其中,1995~2009年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批发业、零售业与其他服务业的上升幅度相对较大,均在4%以上,需特别注意的是,批发业和电力、天然气与水供给业的上升幅度最为强劲,均大于10%。这表明,在样本期间,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趋势来看,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批发业、零售业与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增加值出口拉动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数量相对较多,因而,其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相对较高。

(三)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

由上文分析可知,中国大部分行业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不断提升,那么,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回答该问题,我们根据式(9)首先估算了1995~2009年整个样本期间分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由于在研究期间(1995~2009年),中国出口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外部冲击,即入世与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入世使中国出口增长更为强劲,而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进而使中国出口增长持续下滑。为此,本文进一步估算了入世前的1995~2001年、入世后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1~2007年及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07~2009年3个时间段内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入世与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从长区间(1995~2009年)来看,中国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为2.61%,这说明增加值出口总体上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与Melitz的研究结论相吻合[5]。具体到行业而言,采矿业和电力、天然气与水供给业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0.08%和-0.04%,即这2个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产生了微弱的负向影响。其他19个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均为正,其中,光电设备制造业(26.65%)、其他制造业与回收业(25.64%)、纺织业(16.55%)和服装鞋帽皮革制品业(14.69%)4个行业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均超过14.5%,说明这4个行业增加值出口通过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产生了较强的促进作用。农业(0.69%)、木材与木制品业(0.42%)、纸浆纸张印刷出版业(0.65%)、机动车辆销售与维修业(0.07%)和其他服务业(0.63%)5个行业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均小于1%,其他行业的贡献率则处于中等水平,位于1%~14.5%的区间。

表3  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 (单位:%)

在短区间(包含1995~2001年、2001~2007年和2007~2009年)分析中,我们试图探寻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是否存在显著的时期差异。从总体来看,入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由1995~2001年的1.42%增加到2001~2007年的4.07%,增加了2.87倍左右,可见,入世增强了增加值出口对国内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提升作用。究其原因,入世后,中国的增加值出口规模得以大幅提升,一方面,这使国内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国的出口产业大多属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行业,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技能高低直接关系到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因此,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往往会刺激出口产业不断增加熟练劳动力投入,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13]。另一方面,增加值出口可使出口企业的非熟练劳动力通过“干中学”来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并逐渐成为熟练劳动力,因此,增加值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出口产业的熟练劳动力投入比重得以快速提升[13]。与入世不同,总体而言,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由国际金融危机前(2001~2007年)的4.07%下降到国际金融危机后(2007~2009年)的-0.99%,下降了5.06%,这说明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增加值出口对国内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影响由正转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的贡献。可能的原因是,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下滑及外需低迷,这使中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压力激增,出口贸易的竞争着力点逐渐由质量竞争转向价格和成本竞争,进而中国传统比较优势产业(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低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就业结构趋于恶化。

分行业来看,入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采矿业、焦炭、炼油与核燃料加工业、批发业和零售业4个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这4个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分别由1995~2001年的1.11%、5.51%、7.92%和7.72%下降到2001~2007年的0.03%、0.24%、2.61%和2.59%,说明入世后,这4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所带动的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趋于下降。此外,入世提升了其他17个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可见,入世后,大部分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国内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的提升作用趋于增强。与此同时,除农业、采矿业和电力、天然气与水供给业外,其他18个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的影响效应由国际金融危机前(2001~2007年)的正向影响转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2001~2007年)的负向或更弱的正向影响。其中,服装鞋帽皮革制品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品业、光电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其他制造业与回收业等5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正向影响趋于弱化,而其他13个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由正向转为负向。这说明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仅增强了农业、采矿业和电力、天然气与水供给业等3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而抑制了其他18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即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首先从理论和经验上对1995~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增加值进行了分析,然后考察了出口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最后,着重分析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关境统计法下的总出口贸易高估了中国出口贸易的真实规模。1995~2009年,无论从总体还是分行业来看,关境统计法下中国真实出口规模均被不同程度地高估了,其中,加工贸易较为发达的工业行业被高估的幅度较为凸显,而农业、采矿业、纺织业等劳动与资源密集型行业被高估的幅度普遍较小。从长期变动趋势来看,8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率呈现上升态势,而其他13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率呈现下降态势。这说明中国各行业的出口增值能力及其长期变动趋势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总体而言,增加值出口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具体到行业而言,呈现出显著的行业差异性。从出口就业结构来看,在1995~2009年间,除农业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呈下降趋势外,其他行业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服务行业增加值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量占比相对较高,且其增加幅度相对较大,这说明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服务行业出口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较为明显。从国内就业结构来看,在整体研究期间,仅采矿业和电力、天然气与水供给业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产生了负向影响,其他行业增加值出口均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见,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进一步分区间分析发现,总体而言,入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而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抑制了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但该影响也存在行业异质性。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可得到的政策启示为:

第一,积极推进中国对外贸易核算制度改革。由本文的研究结论可知,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活动日趋活跃,同一中间品多次跨越一国关境的现象将愈加频繁,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关境统计法往往会高估一国对外贸易规模和获益。因此,构建能够真实反映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和利益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对于相关研究工作与政策制定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需要对现行贸易核算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具体而言,各部委要整合国民经济统计与海关统计等数据,在借鉴国际相关组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构建起与国际新贸易核算制度接轨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

第二,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逐步缓减出口的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缺口。本文研究发现,中国增加值出口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了较为旺盛的需求,这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出口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与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为此,政府应统筹规划,根据出口贸易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科学制定中国外向型高技能人才建设战略。具体而言,要逐步建立起以外需为导向,由政府、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培训结构协同配合、共同培养的外向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第三,合理引导各技能劳动力在出口行业间的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积极引导高技能劳动力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服务行业流动,为该类行业出口结构优化升级与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与此同时,鼓励和支持中低技能劳动力向农业、纺织业、服装鞋帽业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优势行业流动,以巩固和增强该类行业的成本优势及其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唐东波.垂直专业化贸易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就业结构?[J].经济研究,2012,(8):117—130.

[2] Schumacher, D. North-South Trade and Shifts in Employm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x European Community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Labor, 1984,12(3):333—348.

[3] Wood, A. The Factor Content of North-South Trade in Manufactures Reconsidered[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1,127(4):719—743.

[4] Burstein, A., Vogel, J. Glob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Skill Premium: A Quantitative Analysis[Z]. NBER Working Paper, 2010,No.16459.

[5] Melitz, M.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 2003,6(71):1695—1725.

[6] Acemoglu,D. Patterns of Skill Premia[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2): 199—230.

[7] Yeaple,S.R. A Simple Model of Firm Heterogeneit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ag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5,65(1):1—20.

[8] Costantini, J., Melitz,M. The Dynamics of Firm-level Adjustment to Trade Liberalization[Z]. Working Paper,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7.

[9] Bustos, P. The Impact of Trade on Technology and Skill Upgrading: Evidence from Argentina[Z]. Mimeo, CREI and Universitat Pompen Fabra, 2005.

[10] Molina,D., Muendler, M.A. Preparing to Export[M]. Mimeo: UC San Diego,2009.

[11] Fajnzylber, P., Fernandes, 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Skilled Labour Demand: Evidence from Brazil and China[J]. Applied Economics, 2009, 41(5): 563—577.

[12] 周申,李可爱,鞠然.贸易结构与就业结构: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3):63—95.

[13] 张志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异质劳动力就业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4,(11):49—56.

[14] 徐久香,方齐云.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我国出口增加值核算[J].国际贸易问题,2013,(11):34—43.

[15] Koopman, R. , Wang, Z. , Wei, S-J.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104(2): 459—494.

[16] Wang, Z., Wei, S-J., Zhu, K-F. 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Z]. NBER Working Paper, 2014, No. 19677.

[17] Timmer, M.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OD): Contents, Sources and Methods[Z]. WIOD Working Paper, 2012, No.10.

[18] Barro, R.J., Lee, J. W. A New Data Set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World, 1950-2010[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3,104(12):184—198.

(责任编辑:易会文)

中图分类号:F7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30(2016)03-0133-09

作者简介:张志明(1983— ),男,内蒙古卓资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点及基本框架研究”(15ZD05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全球经贸体系重构下中国经济改革深化与发展方式转型研究”(14JJD790021)

收稿日期:2016-01-21

代鹏(1979— ),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出口贸易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问题分析
马鞍山市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我国出口贸易中B2B电子商务出口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