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军体”教学模式研究

2016-06-07 09:01
运动 2016年5期
关键词:军训高等院校体育教学

贾 斌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高校“军体”教学模式研究

贾 斌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摘 要:本文运用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新生军训、体育教学和学生个性心理等多层面,开展体育教学实践性研究,探索高校军体课教学模式,提升大学新生的整体身心素养,以期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军训;体育教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精神,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培养艰苦奋斗,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军训便成为高等院校改革教育内容,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同时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时间一般在9月份开学前或10月国庆后,大学新生入校则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和地震应急疏散训练,为期一般为10~30天。重点对军人和部队、分队进行队列制式动作的训练,旨在端正军人姿态,保持严整的军容,养成整齐划一、令行禁止和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培养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为掌握技术战术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各级各类学校,把军训作为全面提高新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起点和主要工作方面。然而,从入校到正式大学课程,只不过开设了短短的1周或2周时间,在这期间有入学教育、规章制度学习、学业就业规划等内容占据,有效军训时间不会超过1周,即便是强化训练,也不可能改变一个长久形成的坏习惯,军训过后又会回到从前,根本达不到军训所设立的目标。为此,能否按照运动技能形成机制,开设一个学期的军体课,实现多赢的状态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高校“军体”的教学模式。

1.2研究方法

通过对高校2009—2014年入校新生,抽样跟踪调研1 200名学生,其中男生600人,女生600人,开展高校军训的跟踪对比实验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分析和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运用《高校学生军训调查统计表》,随机整群抽样,发放问卷表2 400份,覆盖全校各个学院和专业,连续2个学期跟踪调研,回收有效问卷表2 400份,回收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对军训满意度的调研分析

通过对12个学院的40个专业入校新生为期6年的军训过程,从5个维度满意度调研,实验调研结果统计见表1。从目前国家政策层面上,军训以其特有的方式对当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挥了促进作用,通过军训的强化练习,让学生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同时更锻炼形成军人的精神和个人的优良品质。身临其境感受并体会军营的生活,通过紧张而有序的军训生活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会科学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时间,井井有条地安排日常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调研结果统计分析显示,军训模式深受学生朋友的欢迎与喜爱,但满意度成下降趋势,成因来自多方面,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在过去的岁月里形成了许多不良的思想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的逐年下降,已渐渐不适应军训的强化练习需要。

2.2对军训1个学年后影响力的跟踪分析

继跟踪调研历次军训实验对象,对比实验中,军训后1个学年,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等5个方面的影响和改变,进行调研结果统计显示见表2。 通过历年来的跟踪调研,军训时间与学生未来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相比较,虽然短暂,但却是人生难得的宝贵积累与沉淀。然而,遗憾的是在本次调研中,军训过后的1个学年中能有效改变自己行为习惯的人数平均比例仅24.3%左右,其军训后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个正常人习惯的改变,至少需要3周时间强化后,更需要一段时间的纠错稳定提高。而军训就区区1周时间,要改变一个人的20来年的习惯,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实现。

表1 军训满意度统计表

表2 军训1学年后影响力统计表

3 设立高校“军体”教学模式

3.1历史的传承

学生军训在《礼记》和《周礼》记载,西周大学,以习武为主,以后各朝代都有过对学生实施军训的记载。近代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更实行了童子军训练制度,并规定了童子军军事训练的内容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1955 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6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全国53个大、中城市的38所高等院校和70所高级中学或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军训试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大好局面,开展学生军训时机日趋成熟。中共中央在1981年下发第11号文件,指示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训纳入教学计划,部分学校恢复了学生军训。1984年,党的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发了新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单列一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军训的重视。1985年,在52所高等院校实施,到1987年扩大到105所。为进一步搞好学生军训试点,国家教委、总参谋部、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军事教员的配备,以及学生军训的经费和物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推动了学生军训的迅速发展到至今。

3.2目前高校入校新生的现状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由于高考的过度压力,在生理和心理的透支,从长期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进入大学就想解脱,在没有明确规划和目标的情形下入校,思想缺乏、精神空虚,加之急功近利的利己主义思潮和价值观影响下,懵懂的刚刚进入高校学习的学子们,即会开始玩电脑,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开始逃避学习,更谈不上面对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大学,如何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交往、管理模式的适应,以及独立生活和人生追求,新生们正处于彷徨焦虑的现状中。

3.3建立一个学期的军体课

在高校新生这个人生的转折路口上,无疑军训成为良好的锻造场,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培养艰苦奋斗,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发展自我、完善性格、学会健康的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但是,军训时间太短,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和军事素养,把军训与体育课程相结合,建立为期一个学期的军事体育课,再结合高校的阳光体育平台催化,不就在军训中强化,在体育课程中提高,在校园生活中养成。这不仅仅是形成了学生们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调节能力,更确立了终身军体的思想,才能有效地满足了他们自身健康的个性化需求,达到高校军训的目的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反过来促进并推动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的全面更新,教学和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让步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们,在这正处于个体社会化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高校军体课教学,培养学生们的军体意识、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身心素质和增强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的意识,促进自我个性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人力资源品质。

3.4军体课教学模式

军体课就是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规定的内容,有效地融入体育课的教学。把单个军人的立正、稍息、转法、步法、卧倒、起立、跃进、匍匐前进、滚进和操枪(筒、炮)等,班、排、连、营、团的队形和动作,分队乘坐汽车和步兵战车,敬礼,军旗的掌持与迎、送、阅兵等内容,贯穿于体育课教学中,与素质专项训练结合,建立为期1个学期的军事体育课模式(图1),再结合高校的阳光体育平台催化展示竞赛。构建成形式多样的军体课,在专项的体育课程中进一步提高,在接下来的校园生活中渐渐养成并升华。

图1 军体课教学模式

4 结论与建议

4.1鉴于目前国家战略、高校改革、学生需求,开设为期1个学期的军事体育课,再结合高校的阳光体育平台催化展示竞赛,在军训中强化,在体育课程中提高,在校园生活中养成,构筑一个多赢的良性平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

4.2让高校军体课的影响力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一生。在学生个性化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军体课一个特殊的教育功能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对新一代的身心影响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各学校因地制宜创造条件,以满足高校军体课的教学需要。

4.3高校阳光体育平台的打造,应融合军事、消防、救灾、自救等多方面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重点,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塑造,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并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 徐国峰,潘俊波,高汉峰,等.大学新生人学教育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梁振聪.大学教育的新思路[J].文教资料,2009(7).

[3] 刘月秀,邱冠文.大学新生教育:挑战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4).

投稿日期:2016-01-13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3-047-02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5.024

作者简介:贾斌(1966 ~),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军训高等院校体育教学
“妈,我军训完回来了!”哈哈哈哈哈军训的人也太惨了吧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军训是种怎样的体验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