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计算教学更有效

2016-06-07 15:52周秀华
新课程·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算理计算优化

周秀华

摘 要:现在的学生对算理、算法、四则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掌握得不扎实,不熟练,造成计算速度慢、错误多。而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使计算教学更有效?就这个问题从五个方面阐明一些观点。

关键词:计算;有效;优化;过程;算理;算法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许多教师都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许多一线教师却发现: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之前学习旧教材的学生差,现在的学生对算理、算法、四则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掌握得不扎实,不熟练,造成计算速度慢、错误多。而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意志、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如何让计算教学更有效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线教师都知道,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兴趣是达成好学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将枯燥抽象的计算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学会了计算,才会解决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在教学《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时,我先创设了和秋爷爷玩10的组成的拍手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创设了秋爷爷苹果园的苹果大丰收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最后创设了秋爷爷出题考大家,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完成练习。整节课,学生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课已毕,但意犹未尽。

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购物、玩游戏,也可以是讲故事、猜谜语等。但不管怎样,创设能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境最重要。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学生的情感处在“兴奋”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状态。

二、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效果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口算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训练。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总会在上课伊始让学生进行10道题左右的口算训练,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也可以指名提问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还可以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并适时帮助学生进行简算、巧算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计算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鼓励算法多样,倡导最优算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须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已成为计算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教师不强求但倡导学生舍弃繁琐算法,选择简便与更简便的算法。

例如,在《小数乘整数》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3.5元×3=?元,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1)把3.5元看作3个3.5元相加,3.5+3.5+3.5=10.5(元);(2)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1.5元,9元+1.5元=10.5(元);(3)3.5元=35角,35角×3=105角=10.5(元);(4)4元×3=12元,5角×3=15角=1.5元,12元-1.5元=10.5(元)……交流完毕,我都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把每一种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认为哪一种方法较好,说说理由。学生又议论开了,认为第一种用加法算,当遇到加数个数多时就很麻烦,第二种和第四种都是应用乘法分配率的知识来计算,当数字小时可以口算,当数字较大时,元与角上的数字不能直接口算时容易出错,第三种,把3.5元看作35角,也就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来计算,更为简便。这样,多中选优,择优而用,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方法作出积极的反思和必要的改进。

四、经历探索过程,促进算理掌握

有的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后,通过反复练习也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没有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对算理印象模糊,无法对各种算法进行灵活巧妙的应用。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理解算理,应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理、掌握算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概括提炼”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着重帮助学生把原有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牢固掌握算理、算法。

如,教学《小数乘整数》一课,在探究0.72×5时,可先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和因数扩大或缩小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然后引导学生探索0.72×5怎么计算,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把0.72看作72,扩大了100倍,积也扩大了100倍,要使积不变,必须把积缩小到原来的100,从而初步得出: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尾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为了证实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性,我让学生自己出几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题,并利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学生汇报时,我把他们举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之前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正是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印象特别深刻。

五、巧用错误资源,加深知识理解

俗话说:“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管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都会出现各种错误的生成。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用一颗“平常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还要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使学生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领悟算理,掌握算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小数除以小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让学生计算:12.56÷0.03。经过计算,学生给出了两种答案,一种是12.56÷0.03=418……2,另一种是12.56÷0.03=418……0.02。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并没有马上肯定谁对谁错,而是组织学生去思考、辩论、验证。有的学生认为笔算时竖式中明明写着2,说明余数一定是2;有的学生认为余数2是在原被除数的百分位上,所以这里的2应是0.02;有的学生想出了用除数乘3加余数,看看等不等于被除数的方法来验证:418×0.03+2=14.54,结果不等于被除数,418×0.03+0.02=12.56,结果等于被除数,说明余数只能是0.02……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小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只是商不变,余数也扩大了相同的倍数,正确的余数应把竖式后的余数除以相同的倍数。

正是这样,我没有回避和遮掩课堂中生成的错误资源,而是抓住了这一宝贵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辨析,在辨析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的一些做法,在广大教师中相信都略施一二。方法虽然简单,道理也浅薄,但我认为这是最真实有效的。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些小细节,让计算教学更有效。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算理计算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