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认知差异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2016-06-12 00:59毛惠丽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运用差异课堂

毛惠丽

摘 要: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显然,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同时,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也不同,这就导致我们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习惯,也就是常说的认知风格或者认知方式,而学生认知差异就是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所存在的差异性。

关键词:学生认知;差异;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04-01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显然,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同时,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也不同,这就导致我们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习惯,也就是常说的认知风格或者认知方式,而学生认知差异就是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所存在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其认知差异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性,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运用差异来设计教学。为了更容易更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我们必须按照认知差异的特点,将其进行分类,不然就如同一团乱麻,不知道该如何确定学生的认知差异,也就对运用差异无从下手了。按照认知风格的不同,人们将个体认知差异分为了不同的类型,参照点不同,类型划分方法也不一样。常见的划分方法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思索型和冲动型、整体型和分析型等。目前,教育领域研究最深入的是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对教学实践的影响,维特金在研究认知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关系时,首先提出了场独立型—场依存型概念,并认为场独立型一场依存型是一种连续变化的常态曲线。

那么,认知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呢?下边我将详细分析其在课堂呈现、课堂对话、课堂激励及课堂组织中的区别。

1、在课堂呈现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知识是教学环节中的基本要素,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的呈现行为中了解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等,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呈现方式是通过言语信息进行呈现,其次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方式进行辅助。在大学阶段,课堂呈现方式基本是教师的言语信息加上PPT展示,但在中小学阶段,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倾向于直观感受,比如数学中的公式推导,最好教师能利用板书带领学生推导一遍,如果只是用PPT进行呈现,那学生将很难理解。

2、在课堂对话方面。

在课堂上,虽然教师的课堂呈现占据了很大部分,但是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更倾向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因此师生互动也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教师的课堂必然是沉闷呆板的,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主要体现在课堂问答上,生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

有些学生思维上青睐于聚合思维,其思维具有常规性、方向性和聚合性,变通性较弱;情绪表现方面其情绪自控能力较差,受环境的影响其情绪波动较大,自我非我的分化程度有限,人际交往以社会为导向,容易冲动。他们喜欢在和人相关的环境中活动,善于人际交往,友好、热情、宽容这些特性贯穿于其人际交往过程之中,并且在人际交往的场合他们十分关注环境中其他人的意见和态度,使自己努力地与之相协调、相适应,保持一种和谐的氛围。而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依赖周围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多变的时候,他们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的状态,在课堂上容易受其他学生的影响,不敢回答问题或对自己的答案没有信心,也更喜欢小组合作讨论。

3、在课堂激励方面。

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尤其是外向同学学习动机,从而逐渐地将其由外在激励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激励。课堂激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逐渐内在自发地产生求知欲、真正热爱学习并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于学生的认知存在差异,激励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4、在课堂组织方面。

教学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教师所说的内容、学生的回答积极性相关,而且与课堂的组织形式、活动顺序密不可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节课由不同的老师来上,效果会大不一样,除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之外,课堂的组织形式、活动顺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课堂上,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学生的回答很可能五花八门,什么都包括,甚至会严重影响教学时间,如果对范围限制太小,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又有可能受挫;同一个活动,安排活动的时间不一样,学生的表现可能会完全不同。如果对学生的认知差异足够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组织或许将事半功倍。

有的学生对环境改变较敏感,如果课堂上教师设计太多的活动,经常进行场景的改变,学生是很难适应的。同样地,因为这类的思维是聚合性的,所以如果各个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较弱,这类学生也很难接受,他们更希望这些活动之间的联系足够紧密,这样对于他们把握整体才是有帮助的。这类学生的自控力较差,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注意力很难长期维持,课堂组织需要能时时引起他们的注意。

而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对于零散信息的把握非常强,即使设计的活动之间没有足够清晰的逻辑关系,他们也觉得影响不大,因为他们只对单一的活动感兴趣,而不是对活动整体感兴趣。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内驱力是内部的,更喜欢对一个问题进行独立深入思考,所以在课堂中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完全挤去他们的思考时间。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分析并运用好学生的个性差异,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运用差异课堂
相似与差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