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变革与展望*

2016-06-14 00:52张旭刚
关键词:智慧校园互联网+互联网

张旭刚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校长办公室, 安徽 合肥 230051)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变革与展望*

张旭刚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校长办公室, 安徽 合肥 230051)

摘要:“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在“互联网+”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把握变革机遇、重塑管理理念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准确理解“互联网+”校园的理念和内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并深度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以构建智能化、智慧型校园为切入点,推进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校园;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变革与展望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可见,“互联网+”行动计划已不仅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已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高校作为思想活跃、知识密集、网络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的前沿阵地,正迎来一次历史性的跨界聚变。“互联网+”时代高校如何应对挑战,把握变革机遇,以前瞻性的发展眼光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转型升级实现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应成为高校深入思考和勇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转型升级:“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终端等已深度融入高校并在学生中广泛使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以及师生的观念理念、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的理念、模式、形态和业态等方面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新变革。

一是面临着管理理念与模式的新变革。目前,移动互联终端已成为高校师生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手段,随之“掌上大学APP”等项目应运而生并在师生中广泛应用,高校教学、管理与服务从线下转向线上,这种零距离、平台型、柔性化的管理新理念和新模式将高校传统金字塔式管理层级彻底扁平化,正冲击甚至颠覆着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文化。二是面临着知识获取方式的新变革。互联网技术应用普及有效实现了数字图书馆、在线课堂、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习者获取知识渠道的便捷程度已经无可想象,传统依靠学校、课堂和教师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正在被打破。三是面临着教学模式的新变革。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及单一、简单的教学手段将“教与学”限制在课堂内和规定时间里,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学习难以实现,但随着以网上“Moocs”和微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在线教育模式的兴起,学习者可以通过联网的移动终端在任何地点在网上自主“慕课”。这种新模式开辟了大众个性化学习的新渠道,打破了以往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师生角色关系、课堂教材形式等都较之传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四是面临着高等教育时空形态的新变革。随着密涅瓦(Minerva)大学、University Now、2U等新兴高等教育形态的出现,充分说明,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实现虚拟教学取代实体教学,未来大学有可能以一种全新的、流动的形态存在并融入大众生活,大学教育可以应人所需、随时随地而变,不再受任何地域限制,高校校园边界和大学的时空禁锢正在被打破。这些变革已深刻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内部方方面面,并日益凸显出鲜明的互联网时代特征,也倒逼着我国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必须要适应变革新形势,直面“互联网+”校园给高校教育与管理、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以全新视角看待当今的高等教育,根据高校自身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进行根本性变革。

二、重塑理念:“互联网+”时代高校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程度、速度不断超越人们的想象。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纬度看,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是四大创新源。纵观国内,高校接入互联网虽已十多年,但相对于互联网自身业态快速发展及其对工业、农业、金融等产业的变革促进作用而言,对高等教育变革创新的革命性影响尚未发生。究其内因在于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理念滞后,仅把“互联网+”这种新模式当成一种时代潮流,而不是变革教育教学的一种契机。实践证明,任何一种观念或理念从概念提出到组织应用再到向社会大众普及,往往需要经历很漫长的过程,互联网思维和理念也是这样。尤其是对于高校这样习惯于、适应于传统管理理念、经验、思维和文化的老牌传统组织而言,更是难以在观念上接受和适应应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管理变革,以至于在面临新的突破性机遇时,常会因对原有生态系统的过度依赖而导致变革进度缓慢甚至遭遇失败。但必须要看到: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大潮中,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学校的变革之风改变了传统意义上高等学校和学生间的角色关系,弱化了高校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生产、交换和传播平台的功能。

回顾历史,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始于思维方式的变革。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敢于挣脱传统思维和观念桎梏,勇于将互联网思维贯穿于高校变革与创新传统教育与管理全过程,积极借鉴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企业运营的理念、模式,构建扁平化、平台型、柔性化的组织形态,并在转型升级中寻求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促进高校转型升级和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三、融合创新:“互联网+”校园的新理念

2012年11月14日,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也认为:“互联网+”是一个趋势,“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由此可以窥见“互联网+”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跨界融合。互联网把技术跟行业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和新的领域;二是创新驱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平台和技术开展自我变革、实现创新驱动,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和优势所在;三是重塑结构。当前,“互联网+”已深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已经必将更深入广泛地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的各行各业有机融合,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质上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互联网+”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加法、加号,而应当是“化”,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是将互联网思维及其技术等核心特征提取出来,与传统行业、产业的全面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1+1=2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创新产生1+1>2 的“聚合反应”,这其中创新是关键。同时,“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

由此可见,“互联网+”校园并不是将互联网简单地接入高校内部,而是应用互联网平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并深度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生活等领域,是借鉴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理念和模式,以师生用户需求为导向,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构建智能化、多样化、智慧型校园,促进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转型升级,实现高校由下而上、由内到外的整体“升华”。

四、滞后困境:当前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实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部署下,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网络、硬件设施等支撑体系和服务于教学科研、决策管理等应用系统,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与管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当前国家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背景下,建设“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在历经传统化、电子化、数字化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然趋势和美好愿景。但“智慧校园”从概念提出、理论研究、架构设计到具体实施都是一种全新的理念,目前国内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从国内率先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的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探索与实践分析看,高校在当前开展“智慧校园”和信息化校园建设进程中又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重硬件建设轻理论研究。目前各高校对“为什么建”智慧校园已形成高度共识,但对于智慧校园“是什么、怎么建、建什么”的理论研究不多且倾向于技术层面,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建设标准,智慧校园建设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二是缺少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智慧校园”是一项长期、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高校普遍存在“需要什么建什么”,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学校层面缺乏长远、统一、整体的建设规划,对用户需求、数据、架构的统一梳理和整合不够,各系统分散建设,导致重复投资、异构、信息孤岛以及信息系统之间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三是忽视用户需求导向和个人体验。能否充分实现师生个性化需求是一切应用技术和服务平台终端得以应用和推广的关键。但目前高校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偏向于以技术应用和平台建设为中心,偏离了以师生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正确导向,忽视个人体感。四是“智慧校园”缺乏教育特色。目前,高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比较注重技术标准、整体框架的统一规范,但没有充分考虑和体现人文环境、教育特色和育人功能,如何突出智慧校园的教育特色、形成持久的生命力是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高校应该要打破自建自用、重建轻用、重桌面轻移动、重管理轻教学等旧思路,注重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多方参与、开放共享的建设模式与运营管理机制。

五、优化完善:智慧校园规划建设的新方案

实现高校由传统应用系统以管理为核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是智能化、智慧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理念。因此,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户需求导向,整合优化各类信息资源配置,建立校园无线和有线无缝对接,搭建固网、无线网络终端数字校园一体化的成熟应用,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及时、准确、高效、随时随地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以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效率,促进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转型升级、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高水平发展。基于以上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综合分析,结合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实际,现提出智慧校园优化完善的建设规划和设计方案。

(一)规划思路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先要梳理校园信息化现状和需求,结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互联网最新技术发展情况,明确思路、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分步分类推进。规划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校园规划思路示意图

(二)总体架构

从智慧校园的需求出发,借鉴“智慧城市”

“智慧社区”的建设理念和体系架构进行设计。整体架构应包括感知层、基础网络设施、数据中心云平台、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三)建设内容

可以概括为“1+1+N”,即一个基础设施平台、一个统一应用支撑平台、N个应用系统共三大部分,感知层的建设内容要结合应用系统进行部署。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基础网络、数据中心和云平台;统一平台主要包括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数据库平台,通过基础体系应用的建设,为学校的各类具体应用提供基础数据、统一入口;各应用系统建设的重点和内容应根据各高校的目标定位及管理模式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和取舍。一般应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与项目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等等。建设内容如图3所示。

图2 智慧校园整体架构示意图

图3 智慧校园建设内容示意图

在注重对各子应用系统自身建设的同时应注重各系统之间的衔接联结、融会贯通,形成资源和信息共享闭环,避免形成新的应用和技术孤岛。

当前,高等教育正经受着互联网浪潮的洗礼。在互联网时代大潮中,“互联网+”校园不仅是战略机遇更是战略必须。我国高等教育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作出变革,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互联网。展望未来,“互联网+”教育所迸发的变革活力必将让传统教育产业焕发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勃勃生机。走向“互联网+”校园,建设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十年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旋律。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和推进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道路上,“互联网+”校园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王佑美,包雪,王晓静. 密涅瓦(Minerva)大学:moocs时代创新型大学的探路者.远程教育杂志,2015(2):3-10.

[2]吴旻瑜,刘欢,任友群. “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远程教育杂志,2015(4):8-10.

[3]王乔峰,曹效英,路璐.“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42-44.

[4]新华网. “互联网+”引领创新2.0时代[EB/OL].[2015-03-15]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3/15/c_134064090.htm.

[5]于长虹,王赟武,马武. 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5(6):48-49.

[6]翟文彬,谭晶晶.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华章,2013(20):183-185.

[7]姜鸿武.智慧校园建设整体系统架构,无线互联技术,2015(3):55-58.

[8]孟芸,罗刘敏,徐音. 智慧校园时代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与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2):181-182.

Reform and Future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Internet Plus Era

ZHANG Xugang

(Principal’s Office,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Economy, Hefei 230051, China)

Abstract:In Internet Plus Era,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faced unprecedented new circumstance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and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ize reform opportunities, reshape management concept and philosophy, establish the internet view, precisely comprehend the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of Internet Plus campus, make full use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e it with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Besid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building of intelligent and smart campus as an entry poi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dating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world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Key words:Internet Plus Era; smart campus;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reform and future

收稿日期:2016-01-0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zdjy184:《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张旭刚(1978-),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6)02-0106-05

猜你喜欢
智慧校园互联网+互联网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校园”浪潮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智能云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