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
——听“有几瓶牛奶”一课有感

2016-06-14 08:03刘晓华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小棒盒子算式

◇刘晓华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
——听“有几瓶牛奶”一课有感

◇刘晓华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呈现了两盒牛奶(如图1),第一盒是9瓶,第二盒是5瓶。妙就妙在第一盒有9瓶牛奶,还有1个空位;第二盒有5瓶牛奶,还有5个空位。这样的图多形象直观呀,不用老师特意告诉,学生凭直觉就知道可以把9凑成10,也可以把5凑成10。

图1

但上课时老师出示情境后一闪而过,仅仅作为提出数学问题的工具,错失了该情境更大的价值。

教学片段如下:

师:(出示图1)这里有两盒牛奶,每盒中各有几瓶?

生:第一盒中有9瓶,第2盒中有5瓶。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瓶牛奶?

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谁能列一个算式来表示?

生:9+5。

师:9+5等于几呢?我们现在用小棒摆一摆。

(众生在座位上摆小棒,一生在黑板上摆)

生:(汇报)我把9凑成10,就是9+1=10,10+ =14。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大家再用小棒摆一摆。

……

观察情境图的过程如此简单,确实有些遗憾。这么好的载体,怎不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后,再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尝试用算式表示自己摆的过程呢?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学生不难发现:第一盒现在有9瓶,装满了就是10瓶;第二盒只有5瓶,装满了也是10瓶。现在要把第一个盒子装满10瓶,你有办法吗?学生自然就会想到从第二盒中拿1瓶牛奶过来,第二盒剩下4瓶牛奶,简单方便里就能把第一个盒子装满,形象直观中就可以获知一共有14瓶牛奶。如果我们想把第二个盒子装满,可以怎么做呢?自然要从第一盒中拿5瓶过来,凑成一整盒10瓶,这样,第一个盒子中还剩下4瓶,亦可获知一共有14瓶牛奶。

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情境,忙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学生迷茫中跟随老师把9根凑成了10根、把5根凑成10根,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后续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圈一圈时,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圈,不理解计算的道理,只会靠着以前的认知经验获得答案,没有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很多时候,教师认为情境的作用就是引出数学问题,往往忽略了情境本身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思考和价值。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情境忙于引出问题,进入对多种算法的讨论与交流,而忽略了情境对算法理解的直观性,对学生的学习失去了探究、发现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教学中的缺憾。

(作者单位:安徽利辛县利辛中学小学部)

猜你喜欢
小棒盒子算式
有趣的盒子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怎么写算式
一起数小棒
好玩的算式谜
巧移小棒
寻找神秘盒子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肉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