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感觉的数学教师

2016-06-14 08:03陈凤伟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口诀数学老师

◇陈凤伟

做有感觉的数学教师

◇陈凤伟

做教师什么最重要?这个问题会有多种答案:专业素养、职业精神、敬业品格……可我觉得还有一种答案,这就是感觉,做教师的感觉很重要。

一没感觉的我,遇到有感觉的她

什么是做教师的感觉?这个问题需要追溯到我工作之初的状态。

师范毕业那年,我一手拿着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一手拿着单位的接收函,匆匆到单位报到,表明有一个“带职上学”的人在学校占据了一个位置,然后就继续进修去了。

我比师范同届的同学晚两年开始真正的教师工作,再加上我最初工作的是个小学校,属于机会的阳光很少眷顾的地方。所以,在昔日的同窗都小有名气的时候,我还在摸索阶段,完全没有找到做教师的感觉!这时,校长把我推荐给同区的特级教师鞠蔓萍老师,让她收我为徒。

记得第一次见到鞠老师,她向我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把“数的整除”这一单元作一下思考,解决概念多、易混、枯燥、学生不爱学的问题。真的好难啊!

带着这个问题,我陷入了思考。没有参照,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一节“整体渗透课”,就是以“整除”概念为核心,将本单元概念串联,先进行整体初步认识,再进行逐一的学习。没想到凭着这节课,我竟然通过了鞠老师的考核!看着我疑惑的神情,鞠老师说:“能看出你是在思考问题!做教师需要构建起自己的教育认知,这种感觉很重要。”

鞠老师就是个有感觉的人,这种感觉来自于她丰厚的教育底蕴。在与她的交流中,她从来不告诉你怎么做,而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追问,直到我老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这时她会笑着说:“去了解一下,试试看!”于是,我就走近学生探寻学情,走进教材解读意义,走进课堂实践体验……直到我找到答案,再找师傅交作业。

“数的整除整体认识”这节课在第15遍的修改后,成为我教师生涯中第一次市级公开课!上课前,鞠老师又提出了新要求:执教陌生班级!她说:“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不是为了教师的教,所以好的教学是适合学生的,不是教师的表演!”

记得正式上课之前,在空旷的教室中,鞠老师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让我给她“上课”。从站姿、走动的路线,到写板书的时机,用教鞭的位置,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眼神……鞠老师随时都在问:“走到这里干什么?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想想,重来……这个时候写板书,要侧身对着学生,不能忘了交流……你现在的目光是散的,说明你在背教案,你走神了……”

看到这样的场景,同事们常问:“你怕不怕鞠老师?”是啊,鞠老师说话时语调平和、语音委婉、目光慈祥,可为什么很多老师会怕她呢?那是因为她太了解我们了!我们是否认真研读了教材?是否了解了学生的现状?是否制订了切实的教学方法?鞠老师在和我们交流几句话之后,就可以做出决不冤枉我们的判断!这就是鞠老师做教师的感觉,对学生的洞察力!

鞠老师提示我:学生出问题了,根源在教师身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反映教师对学生、对教材、对课堂的了解程度。是呀,如果我们也能像鞠老师一样对学生有感觉,对课堂有感觉,对教材有感觉,那么我们的教学不就有的放矢了嘛!

二有兴趣的老师,遭遇“无兴趣”的学生

学习是强化教师感觉的途径。因此,从北京教育学院毕业后,我又进修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儿童心理研究生课程及教育管理专业。

好老师的根基在哪里?肯定是课堂。2002年我有幸遇到了吴正宪老师,吴老师常说:“好老师一定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是啊,只有在实践的历练中,品味到做教师的酸、甜、苦、辣、咸,感受到与学生同喜、同忧、同成长,才能寻找到做教师的那种感觉吧!

记得教学二年级“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在引入环节我为学生播放了《西游记》中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片段,学生兴趣挺高。接下来安排学生通过摆学具,自己得出几个9连加的结果,再根据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的特点,自己编出9的乘法口诀。

原以为给学生创设了自主的活动,他们应该愿意吧!可实际的场景是学生很不情愿地按照我的要求摆着、编着、写着,课堂气氛沉闷。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课下找学生询问,学生说:“老师,9的乘法口诀我都会背了还摆、还编啊!”哦,学生会了!学生真会了吗?是所有学生都会了吗?会到什么程度?

困惑中,我在另一个班进行课前访谈。问题很直接,请学生写出9的乘法口诀。结果表明,多数学生会默写了,少数学生对“七九”“八九”等数大的口诀记忆不清,不太知道口诀的仅有3人。

面对现实,我调整了教学。上课时,先让学生自由说出知道的9的口诀,然后观察、研究口诀中隐藏着的规律,再请学生寻找记忆口诀的窍门(找规律、手指操),最后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口诀解决问题。这样调整后,学生饶有兴趣地将发现的口诀规律,与记忆口诀的窍门联系起来。

罗杰斯曾说: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问题。是啊,学生要学什么样的数学?他们怎样学数学?教师应创设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关注教什么、怎么教,转向关注学什么、怎么学;要从关注教学思路转向关注学习路径。

三聚焦问题的我,探寻科研解惑之道

2003年我带领学校的数学教师进行了“今日如何做数学教师”的全面调研,依据调研结果申报了市级立项课题“关注学生需求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由此打开了我的专业发展新途径——在研究中成长。

一线教师做科研,就要做自己的研究,发挥我们的优势,即我们拥有最鲜活的教学实践场!

例如,我发现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后,经常问老师:“这道题必须用方程法吗?”这后面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不是必须的,我就不用了!我通过调研发现,85%的学生选择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显然,小学生的算术思维是占主导地位的。

学生从五年级开始正式学习代数知识,但是学生代数思维的建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仅依靠量的积累就能实现“质”的飞跃的。要做好中小学代数思维的对接,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系统研究。为此,我申报了“小学早期代数思维的研究”。

从2004年起,作为两届北京市骨干教师,两届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我连续四次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的培训,每一次培训都是在课题研究中度过的。这样的经历很“煎熬”,却迫使我养成了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习惯。研究中的获得,不仅解决了现实中的困惑,用理论诠释了实践的价值,更让我看学生的视角、心态有了特殊的感觉。因为我知道,学生所有表现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要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满足并提升他们发展的需要。我还知道课堂中所有的现象都是有价值的,是经验的提炼,也是资源的积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要用独特的教学艺术影响学生。我更知道对待学生仅有爱心、耐心是不够的,还要用心研读他们,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让他们在知识构建中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养成数学品格,发展数学思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没主张的我,遇到有主张的他

2013年,经过推荐、筛选、考核、答辩,我入选北京首批名师工程。什么是名师?名师必须有大视野,必须有主张,必须有作为!这是我的导师王长沛教授的教诲。

“主张?我心虚得很。”“还是和我的学生一起好好学数学吧!”没想到王教授抓住这句话追问道:“你说的不是好好‘教’数学,而是‘学’数学,为什么学?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不用马上回答我,去试着回答你自己,这就是你的教育主张!”

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理解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之前我做的每一项研究,都是自我“教学行走”的“写真”,在“写真”的基础上继续要求自己,这就是“主张”的提炼吧!

教育科研不但为教师提供了检验自身理念的机会,还提供了形成新教育理念的土壤。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学探索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般素养,还有教育智慧、教育信念、教育主张!

和学生一起学数学,要以孩子的视角看数学、看生活、看世界,读懂他们眼中的数学世界,读懂他们种种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读懂他们的认知规律,特别是思维发展的脉络。协助他们观察、发现和表达,协助他们将自己的文化理解和数学生活对接,协助他们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体系。

和学生一起学数学,就要以热情的鼓励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能发自内心地欣赏每一个孩子,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不但要关注成功的孩子,更要关注出现问题的孩子,给他们真诚的期待和重新跃起的机会,让所有孩子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抬起头来学习。

和学生一起学数学,就要让学生因为我们而爱上数学、爱上学习;拉着孩子的手,贴着孩子的心,以孩子的视角看数学、看世界,激发他们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激情、保护他们的真情,一同开启通向未来的智慧之门!

经过一年的静心梳理,我的个人教学专著《和学生一起学数学》出版了,北京市教育学会召开了我的教学思想研讨会。2014年我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2016年我获得杰出教师的殊荣。

臧克家先生曾说过:“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幼苗的人,他会欣赏到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工作的人,他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永远鲜活;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各位导师是我的良师更是益友,学校教师是我的合作伙伴更是朋友,还有学生呢?是他们让我感受了教育的价值,享受了职业的幸福!

所以注定我要和学生一起学数学,这就是做教师的感觉吧!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猜你喜欢
口诀数学老师
口诀与加法
口诀中的规律
怎样熟记口诀
巧用口诀求积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