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越时期唐山交大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

2016-06-22 01:15彭晓伟冉绵惠
关键词:抗日战争

彭晓伟, 冉绵惠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56)

平越时期唐山交大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

彭晓伟, 冉绵惠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56)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平越时期;话剧社;歌咏队;山城社;越光社

摘要:中共地下党在唐山交大有着较长的活动历史。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组织和领导文艺队伍、创建创办进步社团和进步刊物、充分利用节假日活动等形式,领导进步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对象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唐山交大①地下党支部领导学校进步学生开展了轰轰烈烈、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一、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的组织概况

中共地下党在唐山交大的活动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1922年8月,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当时的交通部唐山大学即建立了中共地下组织,是当时全国大学中为数极少的中共地下组织。此后,在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中共唐山交大地下组织进一步发展,并领导着学校的革命斗争。

在整个抗战时期,唐山交大先后辗转搬迁上海、湘潭、桂林、柳州、贵州平越、重庆璧山等地,校内中共党员也随校迁徙。1938年初,辗转至湖南湘乡杨家滩复课时,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成员包括:书记朱瀚谱、组织委员李先芬,党员吴公伟、段清涛、龚铨衡,受湖南湘乡蓝田(今涟源县)地方党的领导。同年5月至8月,先后有党员张钺、曹元钧从陕北公学回到杨家滩复学;党员武可久从新四军政治部返校考试并补修;管理系学生徐大德入党。8月,朱瀚谱、李先芬、吴公伟、段清涛、龚铨衡毕业离校后,蓝田地方党组织任命武可久为支部负责人。

1939年2月,唐山交大内迁至贵州省平越县恢复办学。同年3月,中共唐山地下党支部发展章守华、王方玉(后名王方)、刘询岳(后名刘志诚)、李梅英、万蓉先加入党组织。至1937年7月,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的党员增加到13人(参见表1)。而此时,校内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②的学生队员数已由湖南湘乡杨家滩时的20余人增至50多人(参见表2)。在当时全校三、四百人的规模中,中共党员和民先队队员已占不小的比例,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学生组织中都能顺利得到贯彻。实际上,这也是平越时期唐山交大进步力量发展最好的时段。

表1 平越时期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党员名单③

表2 唐山交大平越时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名单④

注:本名单和编号系“民先”队员吴安钦所提供。吴安钦编过“民先”队刊《先锋》,此表为吴安钦根据当时的回忆编排制成。

同时,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还派党员徐大德与中共贵州省工委负责人秦天真及熊蕴竹取得了联系,接转了学校党员的组织关系。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直接隶属贵州省工委领导,不与当地地方党组织发生横的关系。

由于国民政府早在1938年就命令解散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所以全国“民先”总队、贵州省队部和其他高校“民先”组织均已解散。1939年5月,按照中共贵州省工委指示,唐山交大“民先”队部召开了队员大会,中共党员张钺、武可久作了《转变工作方法和组织形式、改变斗争策略》的讲话。随后,全体队员高唱《民先队歌》,“民先”组织宣布解散。但由于此后中共党员与“民先”队员仍然保持了紧密而稳固的斗争情谊,团结互助,因此“民先”组织实际上解而不散,继续进行着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9月前⑤,中共贵州省党组织总结过去贵州学生运动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学运新方针,其中包括:

(一)建立各移黔学校组织基础,……对原有同志加紧进行理论教育。(二)广泛发展群众组织,用各种不同之组织形式和方法,建立大量小型群众组织,如体育会、歌咏队、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成为党的外围。(三)加紧对顽固落后及一切认识不清而被利用之分子,进行争取说服和对坚决及反对分子作必要斗争或肃清工作,并指明其非政党间之摩擦或斗争。(四)注意知识青年之桥梁作用,特别在学校所在地,组织乡村青年、苗族青年、妇女儿童,并将已有组织之少数邮工店员等扩大或改为单独部门之青年组织。(五)贵州青年守旧生活态度应严重注意,肃清各种腐化、堕落、消极、散漫、灰颓的生活,特别肃清因恋爱问题而致代替一切毁灭一切之恶劣和危险倾向,干部同志最好不讲恋爱,以免引起纠纷,进而争取青年生活部分改善,培养高尚理想,崇高人格,建立真正严肃规范生活,提倡互助互爱共患难的精神,从生活上来团结青年。(六)注意养成富有朝气有进取之学习精神,以便对马列主义、社会科学、抗战理论基础,统一战线下群众运动工作方式、妇运工作经验教训的接收和学习,在学校中要求教师增加必要知识之讲授,认真学习学校规定各课,争取群众中学习模范,来影响与教育各种民众,此外对各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亦应注意。〔1〕

根据此方针,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发动群众,把广大同学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7月,张钺担任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书记,曹元钧、徐大德任支部委员。10月,党员张钺、武可久、章守华、董杰、左翼民、王方玉毕业离校,曹元钧接任支部书记,支部工作转入隐蔽状态。1940年3月,曹元钧因事离校,徐大德接任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为李保汉、万蓉先。由徐大德与省临时工委邓止戈单线联系。5月,支部发展郭承珠(女,后名郭祝)入党,支部党员共有7人。

就在地下党领导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之时,却没有警惕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可能带来的危害,没有警惕国民党的镇压和破坏,所以组织纪律也不够严格,致使不良分子有机可乘,混入内部对组织进行侦察破坏。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国民党也加强了对学校的控制,如派训导长郭衡来到平越交大、陈立夫到平越视察鼓动师生加入国民党三青团、筹备成立三青团支部并发展三青团员等。

1939年9月25日,国民党中统局得知中共贵州党组织制定了学运的六条具体方针,遂制定了相应的六条对策,要求“当地教育行政机关妥慎办理,并转饬所属各县党部遵照办理具报为荷”〔1〕。于是,国民党平越县党部加强了对唐山交大学生的监控。1940年9月5日,国民党平越县党部书记长许骍密报国民党平越县党部:

据密报有交大学生徐大德一名,系共党首要分子,其住处所藏各种文件、册籍甚多,职拟即联合当地军警假借其他名义予以搜查逮捕,为以事关重大,未敢擅专,理合备文呈报敬请。⑥

这说明国民党特务实际已侦知徐大德身份,并准备实施抓捕。

1940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交大同学举行中秋联欢晚会,中共贵州省委临工委书记邓止戈应徐大德之邀来校参加联欢会。休会后邓止戈与徐大德、李宝汉等开会,向他们介绍了国内外抗战斗争的形势、地下党活动的任务及应注意的问题。深夜他与徐大德、李宝汉住在一起,结果均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邓止戈被捕后,平越县政府几次审讯,均没有搞清他的身份,所以狱卒对他看守不严。邓止戈趁机逃出,后辗转去了延安。徐大德、李宝汉被捕后,地下党组织找到徐大德的表兄、贵州省绥靖公署上校军法官石毓嵩设法进行了营救。学校也向平越县政府和有关单位提出了抗议⑦,一再向有关当局说明“本院各系教授多系在唐平两院任教有年,绝无左倾思想及同情学生为共党活动之情事”,“《越光》周报社,知行学会、矿冶学会,女同学会,四团体曾经成立但均非共党之外围团体”⑧等。徐、李二人则只承认自己是已解散的“民先”队员,坚决不承认自己中共党员的身份,所以国民党有关方面无法确认徐、李二人中共党员的身份。三个月后的12月底,徐、李二人被营救出狱,离开平越去了昆明。

徐大德、李宝汉被捕后,支部委员万蓉先派人将交通员陈英(邓止戈妻子,被安排在学校食堂工作)及其婴儿送往贵阳。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暂时停止了活动,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离开学校,如刘洵去了重庆,支部委员万蓉先受到威逼利诱,被迫中断学业前往昆明。其他党员则就地隐蔽。党员李海英、郭承珠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中共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地下活动被扼杀。唐山交大的抗日爱国运动由此受到极大挫折⑨。

二、组织和领导文艺队伍宣传抗日救亡

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在中共贵州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利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组织教育同学,团结了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各种群众团体,引导学生参加到抗日阵营中来,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抗日救亡运动。其中,组织和领导话剧团、歌咏队等文艺队伍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是重要的形式之一。

话剧团是学校中力量最强、最受群众欢迎的一个组织,参加的人很多,由中共平越交大地下党和“民先”队员张钺、万蓉先、李保汉等领导。话剧团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从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小型剧目开始,发展到能上演《日出》、《雷雨》等大型话剧。最先出现在平越街头的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就是党支部书记张钺担任主角演出的。党员万蓉先、李宝汉在《凤凰城》、《前夜》等剧目中都担任过重要角色。话剧团演技日益成熟,受到群众的称赞。

话剧团利用节日或墟日,组织各种形式的义演,演出的剧目还有《血溅九一八》、《心防》、《雾重庆》、《上海屋檐下》、《寄生草》、《塞上风云》、《这一代》等,都是宣传抗日救亡和进步思想的,感染力强,深受广大师生、城镇市民和农民的喜爱。每次演出,台下座无虚席,观众往往报以热烈的掌声。话剧团的演出,很好地活跃了平越山城的文化生活,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日斗志⑩。

由中共党员章守华、“民先”队员陈敬昭和张蒙领导的歌咏队是群众基础最广泛的组织,拥有100多位成员。歌咏队队员经常三五成群,或走上街头,或到犀牛潭边,或登上城楼,或攀上高真观,开展歌咏活动,演唱的歌曲包括《抗战进行曲》、《生产大合唱》、《大刀进行曲》、《嘉陵江上》、《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延安颂》、《义勇军进行曲》、《八百壮士》、《黄花曲》、《民先队歌》、《流亡三部曲》、《念故乡》、《长城谣》等,抗日救亡的歌声响彻平越上空。

三、领导创建进步社团,创办各种进步刊物

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不能公开活动,就利用学生会等一些可以公开开展活动的群众组织进行活动。在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校内各进步社团、进步刊物也纷纷创建、创办起来。各进步社团充分利用刊物平台,进行了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

“山城社”由中共党员刘询乐、徐大德、李宝汉及同学罗离等创立,并主办有《山城》壁报。“山城”壁报以杂文为主,政治观点明确,文笔流畅,既针砭时事,又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引人注目,促进民众觉醒,深得师生和山城人民好评,对学校政治生活影响很大,是抗日救亡活动的一支号角。

“民先”队员黄家骐、李范初、王家林、林大庆等倡导组织的越光社,因平越的救亡烽火而得名。越光社出刊了手抄本《越光周刊》,介绍国内外大事,向民众和师生讲解抗日救亡的形势和任务;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社长刘立绪、总编辑黄家骐精心组织,把周刊办得很有特色。周刊分四版,一版国内战报和新闻;二版国际形势及论坛;三版大众画刊;四版文艺和妇女专刊。周刊用四个镶嵌成的玻璃框罩好,悬挂于平越小学外墙上,读者众多,被誉为平越的《大公报》。此外,越光社还收集了很多进步书籍和报刊,供学校师生和民众阅读,其中有《鲁迅全集》、《资本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战争与和平》等著作以及《新华日报》、《解放》、《群众》等报刊。越光社还经常开展学习讨论会、郊游、歌咏等活动,唤起广大同学的爱国热情。

中共党员王芳玉、李梅英、万蓉先领导的女同学会积极组织女同学参加歌咏、话剧、刊物撰稿等活动;“知行学会”主办的墙报《大家看》贴在县城民教馆的一侧,一时被赞誉为“平越的《新华日报》”;由学生会宣传部出面、“民先”队员主办的全校性壁报《呼声》,影响面宽,撰稿人多,主要宣传抗日救亡的方针政策,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由“民先”队员王家林任会长、党员岳翼民为骨干的漫画学会则创作了妙趣横生的近百幅宣传抗战的作品、街头展览等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抗日救亡宣传作用。

四、组织和领导节假日的抗日救亡宣传

除了组织和领导文艺队伍,创建各种进步社团、创办各种进步刊物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以外,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还充分利用节假日到街头场所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控诉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传播抗日胜利的消息,歌颂抗日军民的英雄事迹。

1939年7月,在纪念全面抗战两周年之际,除了歌咏队在平越中山广场指挥4000民众合唱“七·七挽歌”外,在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学生会还特地邀请山城各界人士、各校师生及街道群众参加规模空前的纪念大会。会上,师生们争先恐后登上讲台,控诉日寇的滔天罪行,齐声高唱抗日战歌。会后,参加纪念大会的群众又集队示威游行,雄壮的歌声、愤怒的口号声惊天动地,响彻山城,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英雄气概。

唐山交大所在的平越,是一个汉、布依、苗、水、侗等10多个民族的杂居县。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配合抗战教育,1939年4月,在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促进下,学生会出面组织学生们在万寿宫开办了民众夜校,招收家境贫困子女入学。后来,民众夜校进一步发展,男女老少都可以成为学员。校长由“民先”队员尚澍担任,教员也主要由“民先”队员担任。民众夜校除免费提供课本、向民众传播文化知识外,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唱抗日救国歌曲,夜夜上课,风雨无阻,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和称赞。

五、结语

唐山交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共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鼓励下,以“民先”队为骨干,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地唤醒了平越各民族群众的抗日激情,增强了学生和社会民众的抗战斗志,坚定了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同时,中共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领导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也得到了当时中共南方局负责青年工作的蒋南翔的好评,他认为交大这样好的革命形势,在西南地区高等院校中是少有的。

1940年9月,由于中共唐山交大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和三青团逐渐控制学校的一切活动,进步书刊被查封,进步团体被解散或改组,进步学生被传讯或训斥。

在此形势下,唐山交大的中共地下党支部根据上级的指示,改变了活动方式,即在组织方面,支部成员主要领导和参加公开的、合法的组织,同时简化了领导关系,避免敌人对组织的进一步破坏;在工作重点上,由校外转向校内;在活动内容上,从纯政治性活动转向学术性、福利性、体育性活动。地下党支部和“民先”队员以“勤学、勤业、勤交友”为原则,引导广大同学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加强身体锻炼,在活动中联络感情,团结同学,积蓄力量。

尽管学校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因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恐怖压制而走向低潮,但唐山交大地下党支部曾经领导过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仍然深深地印在了学校师生和平越群众的心里,并永远留在了交大的校史上,激励着一代代的交大人爱国爱校。

注释:

①现名西南交通大学。该校在唐山办学时,前称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该校经多方辗转,最终于1939年2月开启了近6年的平越(即贵州省平越县,今福泉市)办学时期。抗战期间,该校数易其名,曾使用“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等校名。鉴于该校师生、校友及平越人民的通俗称呼,亦为行文便利,涉及到抗战期间该校校名,本文一律简称“唐山交大”。

②中国先进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以下简称“民先”。

③见福泉市史志编纂委员会1999年编《福泉史志资料丛书之三〈平越曙光〉》(内部资料)93-94页。

④见福泉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福泉史志资料丛书之三〈平越曙光〉》(内部资料)第95页。

⑤文件中未提到唐山交大,所以估计时间应在该校内迁贵州平越前后,至少是在该校地下党支部向中共贵州省党组织结转组织关系前。

⑥见福泉市档案馆藏《平越县党部密报》,档案编号1-1-215。

⑦见西南交通大学档案馆藏《地下党资料》,档案编号1939-48-107。

⑧见西南交通大学档案馆藏《地下党资料》,档案编号1939-48-108。

⑨本部分内容除特别注释外,其余资料主要来源于:贵州省福泉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福泉县志》213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福泉市史志编篡委员办公室1999年编内部资料《福泉史志资料丛书》之三《平越曙光》298-306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福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编内部资料《福泉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科教文卫专辑)30-33页;西南交通大学校史办公室2002年编内部资料西南(唐山)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二期3-42页;李万青主编《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西南交通大学》(上卷)241-248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⑩见福泉市史志编纂委员会1999年编《福泉史志资料丛书之三〈平越曙光〉》(内部资料)第77-78页。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G〕.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1997:228-229,230.

〔2〕李万青.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西南交通大学(上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42-244.

(责任编辑:武丽霞)

National Anti-Japanese Salvation Activities Led by the Underground Branch of CPC in 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Pingyue

PENG Xiao-wei, RAN Mian-hui

(SchoolofMarxism,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1756,China)

Key words:The Anti-Japanese Aggression War; the Branch of CPC in 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the Period of Pingyue; Drama Club; Choir; Mountain City Club; Yue-guang Club

Abstract:The Underground Branch of CPC had a long history in 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After the overall Anti-Japanese Aggression War broke out, the Underground Branch in 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held many activities in line with CPC’s routes,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on Anti-Japanese Aggression War. They organized writers and artists, established student organizations, published revolutionary magazines and periodicals, and made full use of holidays and festivals to promote publicity activities for the War. These activities had a variety of forms and a wide range of objectives, contributing to the victory of the war.

收稿日期:2015-12-01

作者简介:彭晓伟(1984-),男,湖北洪湖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研究。E-mail:99961458@qq.com。

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2-0001-06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可喜成果——“抗日战争史丛书”首批著作出版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抗日战争研究》创刊三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
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