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016-06-22 01:15
关键词:竞争力办学核心

肖 引

(江汉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56)

城市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肖引

(江汉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56)

关键词: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地方高校

摘要: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大学在自身办学的历史和实践中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支撑大学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竞争优势。研究提升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路径,必须从构成核心竞争力系统的要素即从城市资源整合力、学校治理创新力、人才培养打造力、学科建设竞争力、科学研究创造力、社会服务回报力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路径和措施,使城市大学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出现新常态,即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政府宏观管学与社会参与办学、大学深度开放与教育科技引领。面对新常态,城市大学只有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可否认,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过程中城市大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竞争型人才,发挥了城市大学立足城市、服务城市的办学功能。但在发展的同时,城市大学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吋,忽视了办学特色的凝练,出现了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尤其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真正形成。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共同发力,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破除原有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办学活力,让资源有效利用流动,让思想智慧不断撞击迸发,使城市大学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效益,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之路。

一、城市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价值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及其理论体系是与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经济学研究和企业管理中的能力研究相伴而生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概念被引入管理界,并传入中国。国内外经济理论工作者和企业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核心竞争力加以研究〔1〕。受此启发,高等教育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管理者开始尝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之中。大学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University)的概念近年来已经被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务界广泛接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2013年将其正式定为教育学名词,大学核心竞争力指的是“大学的学科实力(学科水平和学科特色)、师资水准以及大学组织文化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教授学者、优秀学生、科研缴费等办学资源和要素的吸引力和获取力”〔2〕。

城市大学原指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在各大城市建立的一些具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3〕。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研究将新建本科院校,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合并、调整、改建、升格且大多建在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的大学,称为“城市大学”〔4〕。这类大学业务关系仍然隶属于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行政关系隶属于当地政府,其办学目的主要是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这类大学具有鲜明的城市特性,是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城市大学因城市而建、依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办,同城市的政府、部门、机关、工矿企业、科研院所、部属院校、社区有着个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历史传承、文化引领产生深刻影响〔5〕。城市大学同城市的这种天然联系是城市大学不同于部属院校的独特之处。可见,城市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大学在自身长期办学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能够满足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并能充分整合利用城市资源、优化自身治理结构、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竞争能力和优势。它具有类似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特征,即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整合性和动态性〔6〕,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竞争的优势、整合大学战略资源、构建大学的特色、适应大学竞争环境的变化等方面。

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表现在: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提升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地方高等教育发挥对城市以及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从高等教育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提升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实现地方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从地方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看,提升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城市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从国家建设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完善高等教育体系角度看,提升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地方高校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二、城市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是专门针对城市大学的一种评价,它既要遵循大学评价的一般原则、标准和规律,更要体现城市大学的特点。我们在充分调研国内城市大学办学实践的基础上,以全国十五所副省级城市大学为分析样本,借鉴国内外大学的评价理论与实践,设计出我国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我国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中竞争的硬实力指标,城市大学与部属院校是不可同日而语,但研究城市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考察竞争的硬实力,否则就谈不上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城市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研究城市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除了考察硬指标外,更应考察和研究软实力指标,即要关注和研究同城市大学密切相关的城市资源整合力、学校治理创新力、人才培养打造力、学科专业优化力、科学研究创造力、社会服务回报力等指标,这些软实力指标经过长期良性发展会不断转化为硬实力指标,因此研究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经应在体现软实力的指标上下足功夫,寻找可选择的具体路径。

(一)加快资源调配利用,形成城市资源整合力

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首当其中就是要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形成强有力的城市资源的整合力,为城市大学办学实力的增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积极寻求城市政府对城市大学办学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撑

对城市大学而言最大、最强有力的办学资源来源于城市政府,城市大学必须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寻求多层次、多渠道的城市政府的支持,以此来缩小和部属院校在办学资源方面的差距,如城市大学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可以通过市政府纳入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城市大学的高端人才的引进可以充分利用市政府的各种人才的优惠政策来实施;城市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改造可通过市政府的市政建设规划统一实施;城市大学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可以寻求市科技管理部门专项科技资金的资助;城市大学大学生创业、就业计划可以和市政府产业布局发展战略相衔接。同时城市大学还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城市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引领方面的资源优势、资源条件,促进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投入过多倾向于研究型的大学,中央政府对城市大学没有专项资金支持,使城市大学的办学经费全部依赖于城市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加之城市大学造血功能偏低,办学经费不足成了制约城市大学发展的瓶颈〔5〕,如何获取城市政府对城市大学办学财力更多的投入,也构成了城市大学充分利用城市政府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获取社会办学资源支持方面,作为地方高校的城市大学与部属院校研究型大学相比也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如果说部属院校研究型大学属于资源接收型,即大量社会资源积极、主动投向这些院校,那么城市大学则属于资源争取型,即一般很难得到社会资源的主动投入,而要依靠学校自身积极主动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这就要求城市大学的领导层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能够广泛而充分地和市政府进行沟通联系,建立亲密的“父子关系”,又能走出校园面向市场,像企业家、外交官那样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能被动地等和靠,而要主动地跑和争。

2.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城市大学对校外资源的整合运用还离不开企业,企业既是学校服务的对象,也是学校依靠的对象,更是学校合作的对象。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措施。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城市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大学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例如武汉市的江汉大学在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江汉大学先后与武汉化工新区、武汉经济开发区所管辖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江汉大学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武汉化学工业区和武汉经济开发区辖区企事业单位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双方在研究生、工程硕士、本科、高职等各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合作办学。江汉大学利用学校智力资源,为两区内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两区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为江大创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支持,为江汉大学毕业生在两区就业和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

除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外,双方还在科学研究特别是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努力拓展合作空间。两区积极提供江汉大学参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机会,并在同等条件下向江汉大学倾斜,积极为江汉大学搭建合作平台;为江汉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支持,积极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为江汉大学创建科研基地提供支持和帮助,并帮助江汉大学在辖区企事业单位内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这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其次,探索“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四位一体”乃是指“官、产、学、研”中的政府、企业、高校、研究院所。这四个方面的合作形成一种“全赢”的合作模式。这里的“全”字有几个含义:一是合作各方全面参与,二是合作各方全面受益,三是政府主导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城市大学在这种“全赢”合作模式中,既能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又能整合企业方面的办学资源,还能得到研究院所的技术支撑,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在政府主导下实现有效地深层次结合。搭建城市大学与城市政府、城市企业、城市研究院所资源整合利用的合作平台,协调四方利益关系,保持合作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城市大学与各合作方的良性互动,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构建城市大学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办学体糸,实现城市大学作为地方高校的办学功能,促进区或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企业建立相互信任、合作共赢关系。一方面,学校在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实习实践基地,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中青年专业教师选送到企业,参加企业整个生产实践过程,熟悉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工序、生产组织过程、产品出厂过程等,让他们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弥补实践能力的不足。请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做老师,传授生产技术和工艺,让教师也能动手;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企业的中青年技术骨干送到学校进修,让他们了解行业领城的前沿知识与技术,接受新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校企双方通过合作,让资源流动起来、智慧迸发出来,相互取长补短,合作共生共赢。一所大学没有几个深度合作的企业伙伴称不上好大学,一个企业没有几个信得过的大学做技术支撑也算不上好企业。

(二)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提高学校治理创新力

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有赖于学校自身治理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提高,在科学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理顺学校内部权力关系,不断创新学校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功能,规避办学风险,实现城市大学健康有序地发展。

1.规范学校内部权力关系,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城市大学内部存在着这样几种权力,即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监督管理权力。长期以来城市大学这几种权力边界模糊,存在冲突和矛盾的地方较多,主要表现为:

一是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范围模糊界限不清。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大学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清楚规定了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职权,这表明大学决策在党委,执行在校长。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党委书记主持召开党委会,是学校政治权力的“一把手”,校长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负责学校日常工作,是事实上的行政权力的“一把手”,这就形成二个“一把手”的局面,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校长的全面负责之间相互牵扯制约。

二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失范,往往表现为行政权力过大,越位错位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城市大学都建立了学术委员会,但大多数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兼任,容易形成学术事务由行政权力来决定的局面,造成事实上的学术权力“缺位”。

三是民主监督和管理权力失真。尽管《高等教育法》等法规明确规定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享有参与大学民主监督和管理的权力,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制度设计和机制保障,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权力很难体现出来〔7〕。因此,城市大学要在办学实践中,通过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很好地规范这几种权力关系:

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处理好党委与行政的关系。关系到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党委会研究决定,校长执行党委决定,并对执行行为全面负责。

其次要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学校党委、行政要落实“让教育家办教育”的思想,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问题由学术委员会全面负责,重大学术会议的召开、重大项目的立项论证、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确定、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等,必须经过学术委员会讨论研究决定。

最后要处理好党政权力与民主权力的关系。要建立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机制,做到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让广大教师、学生真正享有对学校党政权力行使的知情权,参与民主管理。

2.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办学能力

城市大学因与城市政府的天然联系,在办学实践中也容易产生行政化倾向。如城市政府对城市大学管理所设立的绩效考核指标同行政管理部、委、办局的并无差异,没有体现城市大学的特点,在管理方式上也同其他机关和事业单位一样,其结果是使学校和机关一样,管理机构庞杂、管理部门重叠、管理人员过多、管理效益低下,学校办学自主权不仅没有得到落实,反而制约了学校健康发展。

面对这种局面,城市大学必须做好去行政化这篇大文章,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办学能力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大学章程制度,改变长期以来城市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缺乏制度支持的现象,发挥大学章程的作用,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二是要求城市政府对城市大学的管理要有别于对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考核指标的设计应考虑城市大学的特点,不搞一刀切;三是学校自身要大胆改革,精简机构,压缩管理人员,创新学校内部治理模式,保证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利用;四是真正实现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构建,使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拥有办学自主权。

3.深化校内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的分类管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

教师职称实行评聘分离,在部分学院实行“非升即走”的聘任制试点,按贡献大小取酬,不养庸人、不养懒人。同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打破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受计划管理体制影响形成的“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现象,对教师根据其学科专业、能力水平、贡献大小设立岗位,实行岗位聘用制,在重要岗位中特岗特聘,特岗特薪。

(三)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凸显人才培养打造力

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的,而人才培养质量归根到底有赖于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抓城市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实施教学质量分级负责制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实施教学质量分级负责制,要做到层层把关,层层追责。学校主要党政领导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教学主管部门负责人依次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负直接责任;各学院党政一把手对本单位承担的教学质量负主要责任,教学副院长对分管的教学工作负具体责任;教研室主任、主讲教师承担职责范围内的教学质量责任。

2.改革招生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建立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对学生进行培养。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在第一学期末可根据自己学习情兄和对学科专业的了解再次选择学科大类,到第一学年末选择专业进入相应学院,第五学期末选择方向模块学习。这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促进教师对专业的建设、改造和调整,逐步形成一种有效的、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调整与优化机制〔8〕。

3.改革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问题引导、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与培养。“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鼓励、引导和鞭策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探究式课程改革,营造了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和环境,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将课堂延伸至社会

地方高校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其目的是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使他们在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因此,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实践基地,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场所,这是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5.建立城市大学联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要建立省域内城市大学优质课程战略联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各高校将本校最优秀的教师、授课最好的课程开发出来,制作成慕课,在网络上开设优质视频课程,让联盟内各地方高校学生选修,实行学分互认,使联盟内地方高校、学生真正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师提高、学生受益的目的。

(四)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增强学科建设竞争力

学科建设工作在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工作,其对学校办学功能的发挥、办学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校专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和支撑,没有特色学科的支撑,专业特色也无法形成。

1.大力促进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发展

每一所大学在自己的办学历程中通过长期积累都会形成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学科和专业,城市大学也不例外,对这些基础雄厚又具发展潜力的学科,可以通过加大投入进行重点建设,以改善这些学科的实验基地条件、优化学科团队的结构,促进该学科迅速成长,扩大学科影响力和辐射力,形成竞争优势。

2.大力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

学科建设的成效之一就是能否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城市大学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重点培养本校确有学术成就的中青年教师,不惜花大价钱把他们送到国内外顶尖大学深造,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以解决学科带头人不足的问题。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使学科梯队的结构更趋合理、学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3.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学校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要选择自身办学历史中积淀的优势特色方向,寻找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建设,不搞面面俱到、处处开花,应将优势学科的特色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渗透到专业建设中,形成有学科优势支撑的特色专业。

4.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基地建设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创造条件积极申报高级别、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实验示范中心等项目,这些基地建设项目层次越高所获得的学科建设资源就越多,享受到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也就越大,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强。

5.大力开展教学改革

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促进学科建设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学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至关重要。一是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二是注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

鼓励学科带头人深入教学第一线,将最新的知识体系引入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视野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科建设最新成果引入课堂,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既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又启迪了学生创新思维,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兴趣养成的结合。

(五)大力推进学术创新,凝聚科学研究创造力

大学的灵魂在于学术,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驱动在于科研。一般来说科学研究水平决定了学科水平和特色,而学科水平和特色决定了大学的水平和地位。因此,科学研究学术水平成为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

1.加大高端科研人才引进的政府投入

在科学研究问题上,城市大学与部属院校最大的差距就是科研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匮乏。高端人才是学科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城市大学要积极争取城市政府的支持,对高端人才的引进要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倾斜,给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和条件,精心安排好他们的生活,让高端人才在城市大学“英雄有用武之地”。在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这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如引进前的评估制度、引进后的考核制度、发现问题时的预警制度、违反合同时的退出制度〔10〕。通过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的运行,规避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中的风险,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通过高端人才的引进,从源头上增强城市大学的科研创新力。

2.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城市大学科学研究创造力的形成还必须注重科研平台建设,通过科研平台建设,逐步缩小在科研方面与部属院校的差距,为城市大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研究条件。城市大学在科研平台建设工作中,一是要注重科研平台建设经费的投入,保证每年在科研平台建设上的投入不少于学科建设经费的20%~30%;二是要建立各种科研平台的管理制度,实行科研平台负责人责任制,规范科研平台的使用、运行、维护;三是要建立科研平台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整合科研资源,用以支持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四是要建立科研平台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科研平台服务科研、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的功能。

3.多出精品成果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

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甘于淡漠和清贫,要坐冷板凳,瞄准研究方向,克服浮躁心理,踏踏实实开展研究,充分发挥科研潜力,释放科研活力,争取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精品成果。城市大学科研创造力的彰显还有赖于面向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大学要励精图治,遵循注重内涵、强化特色、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走出校园面向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如科技咨询、技术开发、科技攻关、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与改造、自动化工序开发、软件开发与利用等,同时还要与企业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六)立足区域彰显特色,培养社会服务回报力

城市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占有城市资源的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为社会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服务。

1.建立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直接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相关制度

建立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直接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制度,包括教师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工作量计算和考核制度,规定教师每学年必须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作为教学内容考核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等规定,从制度上保证城市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城市大学是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同时也是传播知识、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对区域人口素质的提高、文化生活的繁荣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城市大学要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通过创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体制和机制,担负城市大学对区城经济与社会发展之责。

2.创新社会服务工作机制

学校除了成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工作的领导小组外,还应该有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机构,来代表学校行使服务社会的工作职能,以保证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制度化、系统化、经常化。搭建“校—区合作平台”,为地方政府、党委部门、工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街道社区提供全方位服务,将“校—区合作”工作作为服务地方的切入点,扎扎实实做好服务社会工作〔11〕。同时,在保证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选调最优秀的教师充实培训师资队伍,建立与地方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相对应的专门培训机构,服务于人才培训需求,提高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训效果。

3.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对象、多形式的多元化服务格局

城市大学的社会服务工作要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对象、多方式的多元化格局。在充分保障发挥城市大学优势学科、特色专业服务社会的基础上,要广泛开拓服务渠道,不断扩大服务面,不断增大服务对象,不断扩展服务内容,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效果。要让城市大学社会服务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各个街道、各个社区,使城市大学通过多元化格局的社会服务工作来回报社会。

总之,提升城市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所城市大学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的必然选择。城市大学提升核心竟争力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城市大学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实现地方高等教育强劲发展势头与创新体制机制的对接,使城市大学健康有序发展。

实践证明,城市大学可以根据自己办学的历史和条件,根据自己所处城市的资源拥有状况和环境条件,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凝练特色、发挥优势、创立品牌,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之路,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地方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永胜.从竞争力到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8.

〔2〕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教育学名词:201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2.

〔3〕朱九思,姚启和.高等教育辞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26.

〔4〕邵红,张丽萍.城市大学蓝皮书 十五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发展报告2011〔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202-203.

〔5〕桑建平,肖引.城市大学蓝皮书 十五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发展报告2013〔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78,346.

〔6〕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

〔7〕湛中乐.公立高等学校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32-278.

〔8〕李丽,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79.

〔9〕任长松.探究式教学——学生知识的自学构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

〔10〕肖引.地方高校高端人才引进的风险评价与战略选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2-105.

〔11〕陈新亮.地方高校增强服务社会职能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132-138.

(责任编辑:陈艳艳)

Choice of Path in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Urban University’s Core Competitiveness

XIAO Yin

(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JianghanUniversity,Wuhan430056,China)

Key words:Chinese urban university; university’s core competence; higher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y

Abstract: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universities stems from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chool running, and it is integrated into the essence of University, which support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es on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urban university’s core competitiveness must concentrate on the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i.e., urban resource integration, school management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competitivenes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study of creativity, and social service. On this basis, we put forward that urban university should develop specific paths and measures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so as to obtai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pac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urban universitie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in talent cultiva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servicing loc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5-11-09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14ZD0034)

作者简介:肖引(1959-),男,湖北武汉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地方高等教育研究。E-mail:13907149845@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2-0012-08

猜你喜欢
竞争力办学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