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016-06-23 02:39姚玉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丹参酮

姚玉凤

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姚玉凤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803),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金沙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老年脑梗死病人。随机将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病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酮ⅡA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规格:2 mL/10 mg)60 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病人疗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因子-α(TNF-α)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及血细胞沉降率(ESR)较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TC、TG、LDL-C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HDL-C较治疗前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病人hs-CRP、IL-6及TNF-α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关键词:脑梗死;丹参酮ⅡA;血液流变学;血脂;炎症因子

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急性脑梗死后,由于脑部血流循环障碍,脑部组织供养不足,造成急性缺氧,大量乳酸及自由基生成,使脑损伤进一步加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脑梗死作为一种老年常见病,其特点是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1],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丹参酮ⅡA注射液具有抗血管紧张素Ⅱ、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此外,动物实验[2-4]还证实丹参酮ⅡA注射液可以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炎症及凋亡基因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有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丹参酮ⅡA注射液配合常规用药治疗老年脑梗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金沙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老年脑梗死病人102例。随机将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研究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55岁~72岁(63.7岁±6.3岁);伴有高血压23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21例。对照组男34例,女17例;年龄54岁~75岁(64.1岁±6.0岁);伴有高血压20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22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程度、婚姻情况、收入、职业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02例病人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并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5],同时符合以下标准:①年龄55岁~75岁;② 发病1周以内;③排除颅内出血的病人;④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未留下后遗症的再次发病病人;⑤瘫痪肌力≤Ⅳ级;⑥意识清醒或轻度嗜睡能唤醒者;⑦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此次研究的病人。

1.3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病人;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病人;③伴有恶性肿瘤病人;④伴有出凝血功能障碍病人;⑤精神或躯体上存在残疾者;⑥有酒精或药物滥用病史者;⑦不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的病人。

1.4治疗方法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酮ⅡA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规格:2 mL/10 mg)6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两组病人如有需要,均可使用抗血小板、脱水剂、钙拮抗剂等治疗。此外,本组老年病人一般均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疾病,在治疗期间均可使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但在治疗期间两组病人均不使用抗凝药及溶栓药。

1.5观察指标所有病人均在用药前及用药第15天早晨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肝功能、炎性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6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进行评分。治疗结束后综合病人的功能改善,即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降低率及病残程度,分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0%以上;死亡。

1.7安全性评估严格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治疗前后检测脑部CT或(和)磁共振成像(MRI)、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研究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及血细胞沉降率(ES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人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及血细胞沉降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s)

2.2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研究组治疗后TC、TG、LDL-C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HDL-C较治疗前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TG、LDL-C及H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病人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s)  mmol/L

2.3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治疗后研究组病人hs-CRP、IL-6及TNF-α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s-CRP、IL-6及TNF-α均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s)

2.4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经过14 d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疗效比较 例(%)

2.5安全性评价对照组病人3例、研究组病人2例发生梗死后出血,对症治疗后好转。研究组病人2例静脉输注后出现注射血管发红现象,停药后自行消失;两组病人肝功能均未出现异常,提示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病人安全性较好。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检查设施及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老年慢性病、多发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治疗及后续康复服务具有经济、便利、一体化等特点,近几年来,本卫生服务中心诊治了大量的老年脑梗死病人,并取得了良好疗效。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机制较为复杂,但多因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导致气滞血瘀,经脉阻滞而猝发[6]。治疗脑梗死首当其冲应该疏通脉络,促使血液通畅,活血化瘀是治疗的根本[7]。脑梗死治疗时期很关键,在发病的1周内若能给予早期治疗可帮助病人,改善血液循环障碍及脑组织缺血缺氧,促进脑功能康复,促进病人康复,减少致残率。

丹参味苦性寒,归心、心包、肝经,能活血化瘀,使离经之血及时消散[8]。丹参中主要成分为丹参酮和丹参素,具有扩增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量、抑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抑制缺血区脑组织细胞内钙超载、减少脑组织含水量等功能[9-10]。丹参酮ⅡA注射液是从药用丹参中提取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得到的一种水溶性钠盐。经磺化后的丹参酮ⅡA灭菌水溶液水溶性增强,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疗效,静脉输注后,具有吸收快、显效快、不良反应小等特点。但丹参酮ⅡA注射液具体通过哪些机制治疗脑梗死目前尚不清楚,有动物实验证实,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炎症、凋亡基因的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有保护作用[3]。

现代医学认为,大面积脑梗死是因颅内大血管梗死而引发,急性期常常出现明显的脑水肿甚至脑疝,一般2 d~3 d达到高峰[11-12],丹参酮ⅡA注射液能够减低脑组织含水量。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及ES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丹参酮ⅡA注射液可有效降低血液黏度,改善病人血液流通状况。

老年人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而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促使脑梗死发生的首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细胞遭受各种有害物质刺激而形成慢性炎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脑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如hs-CRP、IL-6、TNF-α增强,已有研究表明IL-6、TNF-α的过度表达对脑梗死具有负面作用[13-14],而IL-6可以预测脑梗死[15]。因此丹参酮ⅡA注射液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炎症凋亡基因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组织进行保护。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病人血脂指标虽有下降,但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果一致,揭示丹参酮ⅡA注射液确实可以抑制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血管损伤的炎症反应;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的形成与释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及血栓形成。

本研究采用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病人,经过14 d治疗后,研究组病人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病人总有效率为70.6%。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樊凯.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3]徐松山.丹参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

[4]马小翠.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8.

[5]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6]孙玉英,郑新安.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4):296-298.

[7]刘红权.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与中医证型之相关性[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8):1163-1164.

[8]沈琪琦,张之龄.神经节苷脂联合丹参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2):145-147.

[9]张璇,张林亭.丹参酮Ⅱ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6):458-459.

[10]胡霞敏,周密妹,胡先敏,等.丹参酮ⅡA预防性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4):436-440.

[11]邵志坚,庄大和,王俊松,等.丹参酮ⅡA 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4(2):29-31.

[12]张明柱,李春亮,郑海军,等.克林澳联用丹参酮对脑梗死血流变、血脂的影响及疗效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63-966.

[13]张清华,崔元孝,刘敬花,等.老年脑梗死病人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及其动态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8):2310-2312.

[14]刘尊敬,杨期东,刘运海,等.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sICAM-1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3):326-329.

[15]施惠敏.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3.

(本文编辑郭怀印)

中图分类号:R743R289.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2.028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2-0187-04

(收稿日期:2015-06-20)

E-mail:yyf13641730508@163.com

猜你喜欢
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丹参酮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anshinone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基于一测多评法的丹参酮提取物质量控制△
丹参酮ⅡA提取工艺的优化
胸腹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观察及对炎症因子和氧化、抗氧化因子的影响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意义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