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管理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的影响

2016-06-23 02:39胡海铭黄瑞瑜李颖芳李杰明武为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卒中

胡海铭,黄瑞瑜,李颖芳,李杰明,武为民

社区健康管理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的影响

胡海铭,黄瑞瑜,李颖芳,李杰明,武为民

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鹤山 529700),E-mail:huhm_0127@126.com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健康管理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鹤山市沙坪街道六大社区已确诊的120例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分别对其实施为期1年的健康管理干预和常规的家庭护理。观察比较两组脑卒中病人的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率、二级预防依从性、复发率、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差异。结果健康管理干预1年后,与对照组相比较,管理组病人的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率、二级预防依从性、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提高(P<0.05),复发率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减低复发率,同时使康复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健康管理;二级预防;康复治疗

脑卒中在我国是属于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多发病,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病例,病人往往需要长期乃至终身的治疗和护理[1-2]。脑卒中的复发会导致病人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以致死亡率增加。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从而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病人出院后由于缺乏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认识和监督,导致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较差。因此,如何提高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依从性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健康管理就是将健康管理融入到社区之中,以社区为平台,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评估个人及群体的危险因素,制订计划实施健康管理,从而改变社区居民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以达到治疗或缓解疾病的目的[3]。本研究对我社区内的脑卒中病人进行社区健康管理干预,获得了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2年2月—2013年2月120例鹤山市沙坪街道六大社区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符合1996年中华神经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均经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且无智力和语言功能的障碍。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46岁~82岁(67.8岁±14.3岁);文化程度:大学18例,高中30例,初中43例,小学25例,文盲4例;有脑动脉狭窄10例,脑动脉炎6例,无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病例;脑梗死85例,脑出血35例。采取分层抽样,随机分成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1.2方法对照组病人出院后给予常规的家庭护理;观察组除了给予以上的措施以外,还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社区健康管理干预,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

1.2.1建档在健康管理干预前后分别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建立档案,其中重要的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病程、症状、体征、并发症、生活习惯(烟、酒、食盐以及油脂的摄入情况)、运动情况、用药情况等。

1.2.2健康教育督促管理组病人定期参加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讲座和普及,提高病人对脑卒中的知晓率;督导病人及家属常常阅读脑卒中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告知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性;还可以根据病人的当前身体具体状况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2.3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调查了解管理组脑卒中病人的日常饮食情况,对不同病人制定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特别是要指导病人对盐的合理摄入,限制高盐饮食。对于有饮酒和吸烟习惯的病人,劝告病人家属帮助其戒酒和戒烟。为病人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每周3次以上的有氧运动锻炼,若肢体遗留有偏瘫的病人应每日进行3次~5次的康复锻炼。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1.2.4心理干预病人因为不同的康复状况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不良情绪都会直接影响病人的二级预防,甚至导致脑卒中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了解病人心理状况并给以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自己的疾病状况,病人常发生情绪失控,从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念,情绪低落,悲观抑郁,害怕拖累家人,所以不配合医生的治疗。所以,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表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并重视家属的参与。家属的共同参与,一方面使病人感受到家属的关心与爱护,在病人情绪低落、意志薄弱时,能够提供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不断督促并协助病人克服困难,在实际生活中建立饮食控制、合理运动、按时服药、定期检查等自我管理行为,并长期坚持。

1.2.5用药指导导致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等,所以需要指导病人遵医嘱并坚持规律服用药物治疗。脑卒中病人需要服用降糖、降压、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等药物,同时还要坚持自我监测血压、血糖。

1.2.6评价指标脑卒中知晓率;二级预防依从性;病人能够配合健康管理干预并完成当天的康复治疗,被界定为完全依从;病人在家属和随访人员的监督下才能够完成当天的康复治疗,被界定为部分依从;病人不能完成当天的康复治疗,被界定为不依从。Furl-Meyer 运动评分量表(FMA):100分为正常,病人肢体功能恢复越理想分数就越高。用改良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脑卒中知晓率的比较干预前管理组病人脑卒中知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管理组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脑卒中知晓率的比较   例(%)

2.2两组干预后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比较干预1年后,管理组病人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包括遵医按时服药、适当运动、合理膳食、控制血压、戒烟戒酒、良好生活习惯和积极心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表2两组干预后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比较

例(%)

2.3两组干预后脑卒中复发率比较干预1年后,管理组病人脑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75,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病人复发率比较   例(%)

2.4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比较干预前两组病人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管理组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比较(±s)  分

3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因此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大多数脑卒中病人回到家中,并没有得到科学、系统和有效的康复训练和健康指导,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不理想,比较容易复发[5]。社区健康管理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和周而复始的过程,其主要宗旨是充分调动个人、群体及社区的积极性,提高治疗和缓解疾病的效果。社区健康管理是符合我国现有的国情,重点是提高病人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认知水平,改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态度,从而提高对指南[6]中推荐行为的依从性,更好地促进良好行为的长期保持。

脑卒中有着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血管损伤部位和危险因素的不同对脑卒中病因的诊断及康复治疗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病人脑卒中再发的风险也有所差别[7]。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具体实施,病人的依从性起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病人的依从性作为保障,任何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都无法奏效。大多数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相当有限,甚至对脑卒中的病因、预警信号、危险因素所知甚少,而且社会一些保健品的大肆宣传等都是二级预防没有得到很好实施的现实原因,因此,脑卒中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在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做好二级预防的基础。

就目前而言,脑卒中病人依靠常规的家庭护理进行康复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不高,康复效果也不乐观,甚至导致复发[8]。本研究通过对6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社区健康管理,与对照组比较,管理组病人通过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能明显提高病人对相关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和二级预防依从性,减少病人脑卒中的复发率,而且还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所以,社区健康管理对病人遵医嘱按时服药,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持续家庭康复护理训练及自我健康管理起到了一定的干预作用,具有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因为制度和机制的深层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还是重治标轻治本,只是一种简单的应急保健模式。这种状况长此以往,卫生费用资金的庞大是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健康状况没有任何的改变[8]。社区健康管理虽然在我国已开展多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缺乏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不仅仅依靠社区、家庭与个人,更加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投入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马锐华,王拥军,王春雪,等.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病人二级预防依从性研究及90天随访[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618-2622.

[2]Bushnell CD,Olson DM,Zhao X,et al.Secondary preventive medication persistence and adherence 1 year after stroke[J].Neurology,2011,77:1182 -1190.

[3]Hohmann C,Neumann-Haefelin T,Klotz JM,et al.Adherence to hospital discharge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a prospective,interventional 2-phase study[J].Stroke,2013,44:522-524.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5]Eldred C,Sykes C.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for carers of survivors of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based on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J].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8,12:563 -581.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92:154-160.

[7]Ovbiagele B,Saver JL,Bang H,et al.Statin treatment and adherence to national cholesterol guidelines after ischemic stroke [J].Neurology,2006,66:1164-1170.

[8]Glader EL,Sjölander M,Eriksson M,et al.Persistent use of secondary preventive drugs declines rapidly during the first 2 years after stroke[J].Stroke,2010,41:397-401.

(本文编辑郭怀印)

中图分类号:R743R255.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2.032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2-0197-03

(收稿日期:2015-06-06)

猜你喜欢
康复治疗脑卒中
针刺优选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康复机器人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