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测度分析*

2016-06-27 07:57程晓丽
关键词:空间差异旅游经济

程晓丽

(池州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测度分析*

程晓丽

(池州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摘要: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7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区位熵等指标,以2005—2014年各地市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及GDP为研究对象,分析测算示范区旅游经济总体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5—2014年示范区旅游经济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但旅游经济总量的差距在拉大,出现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局面;从空间来看,2005—2014年黄山和池州2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分别达到3.521 6和2.583 0,而芜湖、宣城、马鞍山、安庆和铜陵5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均小于1,表明示范区旅游经济主要靠少数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从累积因果理论分析来看,示范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旅游资源赋存、交通状况及地区经济水平等因素密不可分,建议政府通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交通环境、增强旅游优势地区辐射带动来进一步改善区域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水平整体提高。

关键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一、引言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安庆、黄山、池州7地市,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是我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富集区,现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绩溪龙川和古徽州文化旅游区6家5A级景区,占安徽省5A景区总量的四分之三。自2009年设立示范区以来,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区域。截至2015年12月,通过中国知网检索题名关键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7篇,其中2009年12篇,2010年5篇,2011年6篇,2012年7篇,2013年22篇,2014年25篇,2015年30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示范区旅游品牌建设[1-2]、旅游资源整合[3-4]、旅游产品开发[5-9]、旅游空间优化[10-11]、战略路径选择[12-17]、城镇化演进[18-20]及国际化目标建设[21-22]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示范区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与决策参考,对推动其国际化目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均呈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旅游总收入达1 779.77 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9 748万人次,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1.89%和51.49%,示范区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凸显,就示范区旅游经济展开的相关研究也在增多。如胡文海、程海峰、余菲菲等研究发现示范区旅游发展规模呈现不平衡态势,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差异和旅游总收入差异小于国际旅游收入差异,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处于相对合理区间,而国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差距较大[23];方敦礼、王式玉、程静静等通过构建旅游中心性指数测算模型,对示范区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中心性分类指数和旅游中心性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并确定一级旅游中心城市为黄山市,二级为池州、芜湖、安庆3市,三级为宣城市和马鞍山市,四级为铜陵市[24];张亭亭、鲁成树、徐鹃等对示范区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2009—2013 年间两者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且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土地生态安全,示范区内各城市协调差异性较大,芜湖市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宣城、黄山、铜陵、马鞍山4市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安庆、池州2市属于勉强协调阶段,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25]。从上述研究结论来看,示范区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深入分析这种差异,不仅有利于认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变化特征,以此来制定和调整旅游发展政策,而且有利于各地市立足自身优势,构建更加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达到优化旅游要素配置,提升旅游业竞争力,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目的。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衡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完整性及可比性,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各地市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及GDP等指标分析测算示范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2014年各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个别年份缺失数据通过《安徽统计年鉴(2006—2015》)[26]补充,原始数据见表1-表3。

表1 2005-2014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地市旅游总收入(单位:亿元)

表2 2005-2014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地市旅游人次(单位:万人次)

表3 2005-2014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地市GDP(单位:亿元)

(二)研究方法

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有很多,在测算旅游经济总体尺度上有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赫芬达尔系数等;在测算空间差异上有首位度、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本文借鉴张娟、张晓松[27]的研究成果,采用标准差来测算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采用变异系数来测算相对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1)

(2)

区位商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地区差异及地区竞争力的常用指标,是反映部门指标在区域总量中的比重与高层系统同样部门同样指标在高层系统总量中比重的比,以此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区域的专业化部门[28]。为了比较示范区各地市旅游经济水平的空间差异,引入旅游区位商来进行测算,计算公式如下:

(3)

式(3)中,Lij是基于GDP视角的第j年i市的旅游区位商;yij为第j年i市的旅游总收入;gij为第j年i市的GDP;Yj为第j年示范区的旅游总收入;Gj为第j年示范区的GDP。Lij大于1,表明旅游业是i市的生产专业化部门,在区域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Lij小于1,则表明旅游业属非专业化部门,在区域竞争中优势不明显,也就是说Lij值越大,旅游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

三、示范区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一)示范区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特征分析

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人次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程度及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9]。从表1、表2来看,2005—2014 年示范区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人次均增长较快,旅游总收入由183.74亿元增至1 779.77亿元,增长近10倍;旅游人次由3 514万人次增至19 748万人次,增长近6倍。根据表1—表3和式(1)、式(2)分别计算出示范区2005-2014年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人次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从表4可见:反映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的标准差逐年上升,其中旅游总收入的标准差由19.92升至137.75,旅游人次的标准差由349.66升至1 269.27,上升幅度大,区域旅游经济总量的绝对差异逐渐拉大;反映区域旅游经济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呈逐年规律性下降,其中旅游总收入的变异系数由0.76降至0.54,降幅达28.95%,旅游人次的变异系数由0.70降至0.45,降幅为35.71%,表明示范区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演化不一,表现出绝对差异越来越大,相对差异缓慢缩小,区域旅游经济总量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二)示范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从地市分析来看,2005—2014年旅游经济增长最快的是池州市,旅游总收入由13.6亿元增至421.9亿元,旅游人次由318增至4 133万人次,且2013年出现旅游总收入超过黄山市成为区域之首;铜陵市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人次总量一直较小,旅游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劣势。根据表1-表3及式(3)计算出2005—2014年示范区7地市的旅游区位熵,从表5可见:2005—2014年黄山和池州2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分别达到3.521 6和2.583 0,表明这2市的旅游业专业化程度大大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巨大,但黄山市从2011年出现下降,竞争优势开始减弱,而池州市一直持续增长,发展后劲较足。2005—2014年芜湖、宣城、马鞍山、安庆和铜陵5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均小于1,滞后于区域平均水平,旅游业优势不明显,其中芜湖市表现出先降后升,主要因方特景区的强劲带动;宣城、安庆和马鞍山3市基本呈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较好;铜陵市2005—2010年由0.506 1降至0.296 5,2011—2014年基本维持在0.33的水平停滞不前,发展潜力明显不足。整体来看,2005—2014年示范区旅游区位熵由0.672 0升至0.990 7,升幅达47.43%,表明旅游业竞争力逐年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凸显,旅游产业地位稳步提升。

表4 2005—2014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

表5 2005—2014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地市旅游区位熵

四、示范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累积因果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受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旅游交通状况、区域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反过来也刺激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旅游资源赋存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旅游资源赋存不同,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及游客的吸引力也不同。为了测算旅游资源赋存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以示范区各地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数量为基础(统计时间截至2014年12月),在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根据式(4)计算出各地市的旅游资源指数:

Zi=(0.5Z5+0.25Z4+0.175Z3+

0.05Z2+0.025Z1)×100

(4)

式(4)中,Zi为i市的旅游资源指数;Z5-Z1分别表示i市5A—1A级旅游景区数量的标准化值;0.5、0.25、0.175、0.05和0.025是参照孙根年、刘璐[30]的研究中提出的5A—1A级旅游景区的权重,计算得到各地市的旅游资源指数。从表6可见:除芜湖市和宣城市外,其他各市的收入指数与资源指数均成同方向变化,旅游资源赋存条件好的黄山和池州2市,借助资源的绝对优势,旅游收入水平也高;芜湖、宣城和安庆3 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均处在区域中间水平;铜陵和马鞍山2市的旅游资源数量少、级别低,旅游收入总量也偏小,表明旅游资源赋存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

表6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地市

(二)旅游交通状况

交通状况是衡量区域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是分不开的。为了测算交通状况与旅游经济水平的关系,参照李琦、孙根年[31]的研究,选取各地市机场数量、高速及1-3级公路的通车里程作为测算交通状况的重要指标(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15)》),对各类数据标准化处理后,根据式(5)计算出各地市的旅游交通指数:

Qi=(0.36Q1+0.33Q2+0.17Q3+

0.09Q4+0.05Q5)×100

(5)

式(5)中Qi表示i市的旅游交通指数;Q1—Q5分别表示i市机场数量,高速及1-3级公路通车里程的标准化值;0.36、0.33、0.17、0.09和0.05是通过德尔菲法获取的各类指标的权重。从表7可见:各地市的交通状况与旅游总收入也基本呈同方向变化,通达性较好的安庆、池州和黄山等市的旅游收入也较高,通达性较差的马鞍山、铜陵等市的旅游收入也偏低,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交通状况也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7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地市旅游交通与旅游总收入数据统计

(三)区域经济水平

旅游业的后向联系效应较大,一般来讲经济越发达的区域旅游基础设施会越完善,资源的共享程度会越高,越能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进而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而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与资源共享程度有限,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定量测算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关系,采用地理联系率来测算2005-2014年示范区各地市GDP和旅游总收入的吻合度,地理联系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6)

式(6)中,F表示地理联系率,是反映两经济要素在地理分布上联系情况的重要指标;yj和zj分别表示各地市第j年旅游总收入和GDP占示范区的比重;n为示范区地市的总量,F越大,表明两要素的联系度越高。计算结果显示,2005-2014年示范区的地理联系率均在0.76 以上,表明旅游总收入与GDP呈现较高的地域分布吻合度,显示了区域经济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定量分析2005—2014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

第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逐年提高,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逐渐凸显,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人次的标准差逐年增大,变异系数逐年减小,区域旅游经济总量的差距在拉大,总体演变趋势表现为绝对差异越来越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

第二,从空间结构来看,2005-2014年黄山和池州2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分别达到3.521 6和2.583 0,占有区域绝对优势,芜湖、宣城、马鞍山、安庆和铜陵5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均小于1,滞后于平均水平,表明示范区旅游经济发展还主要靠少数地市带动,各地市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

第三,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旅游资源赋存、交通状况及地区经济水平等因素密不可分,建议政府通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交通环境、增强旅游优势地区辐射带动来进一步改善区域空间格局,达到促进示范区各地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水平整体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玉钦,董洋林,胡锦枢.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品牌效应提升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6):82-85.

[2] 王静.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品牌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20.

[3] 程晓丽,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2012, 31(1):169-177.

[4] 陈艳.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5,4(2):80-84.

[5] 章尚正,周伟伟,朱莲.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产品体系开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30(1):68-73.

[6] 盛学峰,章尚正.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背景下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黄山市为例[J].特区经济,2012(8):153-155.

[7] 郭倩倩.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场营造模型——面向西方文化背景的徽文化客栈体验[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11):102-108.

[8] 汪彬.池州市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8):105-108.

[9] 董若禹,伍万云.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农家乐发展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4-37.

[10] 丁雨莲.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57-59.

[11] 程晓丽,祝亚雯.基于点—轴理论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9):1082-1088.

[12] 柏杨.安徽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战略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79-82.

[13] 章尚正,周佳,巩胜霞.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战略与政府推动[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9):12-17.

[14] 吴子钟,张礼国.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人才建设的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65-67.

[15] 吴文浩,方亮.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5):13-15.

[16] 方敦礼,程静静,王式玉.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7(8):90-94.

[17] 方敦礼.区域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及其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18] 张荣天.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测度与格局演变[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30(2):100-105.

[19] 张荣天,焦华富.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空间分异与类型划分[J].中国名城,2015(5):42-49.

[20] 姚国荣,陆林,王海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2015,35(9):202-207.

[21] 章尚正,赵磊.区域旅游国际化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30-34.

[22] 许亚元,姚国荣.文化异质性视角下区域旅游国际化战略构想——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例[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0(2):84-88.

[23] 胡文海,程海峰,余菲菲.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11):1412-1418.

[24] 方敦礼,王式玉,程静静.基于旅游中心性的旅游中心城市等级划分与评价——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5,31(2):100-103.

[25] 张亭亭,鲁成树,徐鹃,等.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11):142-146.

[26]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6—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5.

[27] 张娟,张晓松.贵州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4,30(4):90-94.

[28] 邢钰钰,李业锦,赵明.我国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5):712-719.

[29] 韩润娥,赵峰.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演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4):509-512.

[30] 孙根年,刘璐.大西安旅游圈空间错位及边沿区战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5):81-87.

[31] 李琦,孙根年.中国省际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区位可达性的二维组合矩阵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101-106.

A Measure of Spatial Difference of Tourist Econom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 of South Anhui Province

CHENG Xiaoli

(School of Tourism, History and Culture, Chizhou University, Chizhou 247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dexes of standard deviation,variable coefficient, location quotient and so 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ourist income, tourist trips and GDP of the 7 cities i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 of South Anhui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4, and analyz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the tourist economy of the Zone. The results show while the general level of tourist economy of the Zone is improving year by year, the difference of tourist economy within the Zone i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with relative difference gradually widening and absolute difference gradually reducing. Spatial difference shows tourist economy of the Zone is driven by only a few core cities and there is a big regional difference among the cities because the mean values of tourist location quotient of Huangshan and Chizhou reached to 3.5216 and 2.5830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5 to 2014, but those of the rest five cities, namely Wuhu, Xuancheng, Maanshan, Anqing and Tongling, were all less than 1. And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 shows spatial difference of tourist economy of the Zone has an inseparable relation with tourist resource reservation, traffic condi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level and some other factors.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government should perfect tourist supporting facilities as well as traffic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the radiating and pushing force of the regions with tourist advantage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and improve regional economy level.

Key words:tourist economy; spatial differenc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 of South Anhui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6-01-31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363);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AHLYZJ201503)

作者简介:程晓丽(1975-),女,安徽桐城人,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6)03-0035-07

猜你喜欢
空间差异旅游经济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
论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
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
昆明市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