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的地区差异及成因分析*

2016-06-27 07:57荣慧芳
关键词:甘肃省经济效益差异

荣慧芳

(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 安徽 池州 247000)

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的地区差异及成因分析*

荣慧芳

(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 安徽 池州 247000)

摘要: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2001—2014年为研究时段,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灰色关联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单指标和多指标综合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绝对差异呈加快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和极化程度阶段性波动降低;宏观地域分异特征十分明显,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10多年来未发生明显改变;历史发展基础、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经济效益格局演化的内部因素,而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政策是其外部推手。

关键词:地区差异;灰色关联分析;农业经济效益;甘肃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并围绕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强农政策举措。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以之为基础的经济效益的提高等问题不仅受到了决策者的关注,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区域主要农作物种植的效益问题进行研究,如陈庆根等研究了浙江省的水稻生产投入与产出经济效益[1],赵淑霞和刘学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甘肃省庄浪县农业种植业中12类作物的经济有效性和规模效益进行了分析。二是对农业发展相关的某个方面进行效益分析[2],雷波等从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的基本内涵分析入手,初步构建了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理论体系[3];胡莉莉等分析了我国区域农业生产用能的特征及其经济效益[4]等。已有文献极少有专门针对农业经济效益的研究,尤其缺乏区域农业经济效益空间差异、分布规律等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大多以东部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西北传统农区农业经济效益的关注相对薄弱。从研究方法上看,多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如王沛对辽宁省的农业经济效益进行了现状分析[5],马宏岩对宁夏的农业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分析[6],而数理统计等定量方法用在农业经济效益区域差异上的研究却鲜有报道。鉴此,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从单指标和多指标两个角度对其农业经济效益进行时间序列和横向对比分析,找出需改善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甘肃省农业生产与发展提供参考。

甘肃省是我国西北内陆传统农区。2014年底,全省农村人口1 510.94万人,占总人口的58.32%;第一产业生产总值90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2%,农业和农村发展对省域经济的影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受自然环境、区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各地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农业经济效益地区差异问题也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参照前人研究成果[5-9],选取单指标和多指标两个方面对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进行定量研究。在确定指标的基础上,收集2002—2015年《甘肃统计年鉴》《甘肃农村统计年鉴》以及甘肃省各地区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通过计算生成系列指标值(表1)。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

1.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10]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是用于刻画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本文通过基尼系数来反映甘肃省农村经济效益的差异情况。介于0~1之间,值为0表示分配完全平均,值为1表明分配极不平衡。通过对样本排序

表1 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y1≤y2≤……≤yn,根据协方差法把基尼系数表示为:

(1)

式中,G为基尼系数,n为区域数量,yi为i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μy为各区域单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i为人均纯收入从小到大排序的序号。

2.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11]是在研究区域差异问题时常用的方法,为了更加准确地度量甘肃省区域间农业经济效益的差异程度,这里引用泰尔指数来进一步测算。公式为:

(2)

3.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 或因素) 之间的数值关系[12]。将灰色关联模型用于农业经济效益评价,利用关联度综合分析评价各地区的经济效益水平,关联度越大,说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越高。具体建模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分析序列。记为:

第二步,确定参考序列。记为:

x0={70.06,47785.77,14554.89,370.8}

本例选择原始数据各指标最大值。

第三步,对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第四步,求两极最大差和最小差。

第五步,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3)

式中,ξi0表示第i个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数,ρ∈[0,1],引入它是为了减少极值对计算的影响,本例取值为0.5。

第六步,得出灰色综合测评系数。用各序列各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乘以相应的指标权重得到该序列的灰色综合测评系数。

二、结果与分析

(一)市域农业经济效益差异时序演变

对于传统农区来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13],首先选择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其农业经济效益差异的时序演变情况进行单指标分析。

1.农业经济效益发展概况

从甘肃省各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极差、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量(见表2)可以看出:第一,甘肃省近年来农业经济效益得到逐年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由2001年的1 924元增至2014年的7 160元,增加了3倍多。第二,各地区农业经济效益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且近几年呈加快扩大的态势。2001年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酒泉市为3 514元,最低的陇南市为981元,极差2 533元;2014年嘉峪关市农民人均收入跃居首位,达13 809元,最低的陇南市为4 023元,极差9 786元,标准差也由2001年的853元增至2014年的3 023元。第三,相对差异整体缩小,表现在变异系数由0.442 2降至0.422 2,期间伴有阶段性波动态势。

表2 2001—2014年甘肃省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时序演变

2.农业经济效益差异的时序演变

为更准确地揭示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区域差异的时序演变,引入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各年份市域农民收入进行计算(图1)。首先,2001—2014年间基尼系数由0.241 3降至0.228 3,表明市域农业经济效益的相对差异呈总体缩小趋势,期间有较为明显的波动变化:2001—2007年基尼系数明显上升,表明这一阶段农业经济效益的相对差异在持续扩大;2007年之后逐步由最大值0.255 6下降至0.228 3,说明相对差异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其次,泰尔指数由2001年的0.092 8降至0.083 2,表明市域农业经济效益的极化程度呈总体降低趋势,其变化趋势呈现出与基尼系数相似的态势。

图1 农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时序演变

(二)农业经济效益差异的空间格局

为了进一步对甘肃省各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进行横向对比,运用综合指标法对各地区农业经济效益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变异系数和复相关系数相结合的组合权重法[14]为指标赋权,以提高指标权重的客观性(见表3);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测评系数,结果如图2所示。

表3 农业经济效益指标权重计算表

图2 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测评结果

从图2可以看出:首先,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多年来,甘肃省各地区农业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大部分地区提高趋势不明显,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以2014年为例,测评系数大于0.50的只有河西5个地区,其余9个地区的测评系数都低于0.50。其次,农业经济效益的区域差异明显,除个别地区的排序存在略微变动外,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在十余年来并未发生明显改变:河西地区集中了测评系数排序较为靠前的地市,尤其嘉峪关市的测评系数在2014年高达0.88,在全省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陇中地区,如兰州市、白银市和牧业较为发达的临夏州、甘南州,其测评系数处于中间水平,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处于中等水平;陇东南地区的测评系数排名靠后,其中陇南市的测评系数只有0.32,表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农业经济效益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现从历史发展基础、农业生产条件、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政策几个方面对农业经济效益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历史发展基础

任何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特征都有其历史的必然,经济格局的演变同样都有其内在的历史基础,新的格局脱胎于老的格局[15]。河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富庶之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发展起点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使它们可以依靠良好的物质基础迅速发展;而陇东南地区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基础问题,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二)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甘肃省复杂的地质地貌类型对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影响很大。甘肃省的农业生产条件基本呈“西—中—东”模式,和农业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征基本一致。第一,嘉峪关等河西地区作为西北内陆传统灌溉农业区,其农牧业生产条件优越,使其占据了全省农业发展的支配地位;第二,兰州市等陇中地区属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雨量稀少,地形破碎,农业经济效益一般;第三,天水市、陇南市等陇东南地区属山区林区,交通不便,常有自然灾害侵袭,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业经济效益偏低。这说明了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效益地域差异的现状。

(三)农业产业结构

根据甘肃省农业生产现状和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笔者截取了两个指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一是种植业中农作物种植面积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经粮比),二是种植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种植业比重)。经过相关分析得知(如图3),农业经济效益与上述两指标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0.825和0.949,反映了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从图3也可看出甘肃省农业发展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导,农业经济地位较高的地区,其种植业所占的比重较高。当然,也有个别地区的种植业比重与农业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存在很明显的相关关系,如临夏和甘南两地区,这是因为较为发达的畜牧业为其农业经济发展贡献了较大的份额。这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一种原因就能够完全解释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图3 农业经济效益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分析

(四)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发展政策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重要推手。2001年,按照国家西部开发建设规划,提出重点发展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初步提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2003年通过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使本来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体两翼”地区经济实力得到加强,而相对经济基础较弱的陇东南地区却很少被惠及,这无疑是形成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差异“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农业经济效益相对差异的逐步降低则与减免农业税、加大财政转移等政策措施密不可分。

四、结论与讨论

文中运用单指标和综合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描述2001年以来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变状况,并进一步探讨农业经济效益地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第一,2001年以来,甘肃省市域农业经济效益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但相对差异有逐步缩小的趋势。第二,宏观地域分异特征十分明显,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特征。其中,嘉峪关市以绝对优势占据榜首,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分列第二—第五位;与之对应,陇南位居倒数第一位,定西、天水、平凉、庆阳则分列倒数第二—第五位。第三,影响甘肃省农业经济效益地域分异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产业结构、技术条件以及区域发展政策。其中,历史发展基础、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经济效益格局演化的内部因素,而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政策是其外部推手。研究结论较为客观地揭示了当前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空间差异以及一些可能性影响因素,说明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当然,差异的形成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列举几个原因就能完全解释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而且这些因素也不是对所有地区都通用,有些地区某些因素可能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如优越的地理区位使得兰州市的农业经济效益仅次于河西地区;经粮比对传统农区的农业经济效益作用显著,而对于以畜牧业为主的临夏和甘南

两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影响甚微。毋庸置疑,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纯自然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而劳动力素质、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环境脆弱、资源短缺的甘肃省来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两型农业”之路,推动资源消耗型农业向增值型和科技型农业的转变,是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庆根,杨万红.中国稻农生产经济效益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南、浙江两省565 户稻农的生产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6):16-24.

[2] 赵淑霞,刘学录.基于DEA模型的耕地经济效益分析——以甘肃省庄浪县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5):170-174.

[3] 雷波,姜文来.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5): 99-104.

[4] 胡莉莉,牛叔文,马莉,等.中国区域农业生产用能特征及经济效益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1-6.

[5] 王沛.辽宁农业经济效益现状分析[J].农业与农村发展,2000(1):9-10.

[6] 马宏岩.宁夏农业经济效益调查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0(3):44-16.

[7] 彭振华,李啸浪,马赞甫,等.贵州省农业经济效益区域比较研究——基于四个地区数据的DEA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1):26-30.

[8] 王国刚,杨德刚,张新焕,等.农业发展效益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J].中国沙漠,2012, 32(2):580-585.

[9] 张华,吴超.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探讨[J].商业时代,2007(22):88-89.

[10]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J].经济地理,2011, 31(5):799-804.

[11] 张艳东,赵涛.基于泰尔指数的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6):14-19.

[12]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8-42.

[13] 李树明,徐卫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制约因素研究[J].求索,2010(7):5-10.

[14] 宋彦蓉,张宝元 . 基于地区现代化评价的客观赋权法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5(11):82-86.

[15] 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Regional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 of Gansu Province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RONG Huifang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Chizhou University, Chizhou 247000, China)

Abstract:By using Gini coefficient, Theil index and the method of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 of Gansu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4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veloping the West” Campaign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ing through single-index and multi-index evaluation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bsolute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province is expanding quickly,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and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the degree of polarization is reducing; there is an evident macro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the patter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hat the north and west of the province is high and the south and east low, did not undergone any dramatic change in the decad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promoting the changing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 pattern, whi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the external driving factors.

Key words:regional difference;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 Gansu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6-01-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CJY047:《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研究题目》)

作者简介:荣慧芳(1984-),女,河南永城人,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6)03-0063-05

猜你喜欢
甘肃省经济效益差异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相似与差异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找句子差异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