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 “三个度”

2016-06-30 14:33唐建锋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堂互动互动高效

唐建锋

摘 要:有效的课堂互动应该是互动主体多样、互动形式多样、互动内容多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设置认知冲突,凸显互动的“效度”、设计开放问题,推进互动的“深度”、模拟生活场景,拓展互动的“广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动;高效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看课堂互动的效率高不高。有效的课堂互动应该是互动主体多样、互动形式多样、互动内容多样。《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交往和互动、注重教师和学生相互补充,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机会,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数学活动,引领学生开展学习,促使课堂互动有效,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可以说,有效互动是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基石。在小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设置认知冲突、设计开放问题、模拟生活场景的策略凸显课堂互动的效度、深度与广度。

一、设置认知冲突——凸显互动的“效度”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能引发学生想参与学习的欲望,引领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由浅入深地设疑,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不断深化认识,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凸显出互动的“效度”。

(一)在知识生成点设置冲突——引发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得最多的形式,通过互动交流,小学生才能进行高效化的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数学知识的生成点设置认知冲突,这样能有效地引发小学生的互动交流。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笔者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的意义。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限制,可以是说一个图形的,也可以说一个群体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一个来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的说,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有的说,一根绳子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段用表示……此时,笔者就追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结合三角形、绳子等图形和实物说了所表示的意思。如果不借助这一些图形和实物,你还能说一说所表示的意思吗?”这个追问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且引发了他们间的互动。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归纳出单位“1”的概念,从而顺利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可见,课堂互动的有效与否,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教师要把自己摆在为学生服务的位置,进行有效的互动。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设置了认知冲突,因此,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促使他们对分数的意义有效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二)在知识易混点设置冲突——引发互动争辩

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很严密,对于一些数学知识并不能够进行准确区分,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和现象往往容易产生混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易混点设计认知冲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厘清这些易混的数学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道练习: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这个花坛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他们很快算出了答案。学生算完以后,笔者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学生反馈说:这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3.14×2×2=12.56(米)。面积是3.14×22=12.56(平方米)。此时,笔者故装糊涂地说:“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刚好相等,都是12.56。”刚开始,很多学生表示赞同,突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不对。”“都是12.56,怎么不对了。你们觉得呢,觉得是对的举手。”学生的观点是有些认为对,有些认为错。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计算的结果都是12.56,说明了这个圆的面积和周长是一样的。” 有的学生说:“虽然算得的结果都是12.56。但是它们后面的单位都不同,12.56米表示的是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12.56平方米表示的是这个圆的面积。算得的结果虽然相同,但是意义却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是错的。”

以上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的知识易混点设置认知冲突,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数学争论,他们数学争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互动学习中,学生对圆的周长与面积这两个数学概念的本质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这样的数学互动学习是十分高效的。

二、设计开放问题——推进互动的“深度”

开放的问题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开放的问题,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思考,这样在交流互动时才有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来推进互动的“深度”。

(一)设计开放问题——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思考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生活应用性,《数学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通过生活化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在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处设计开放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笔者为了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长6米、宽4米的房间铺设地砖,现在有边长80厘米、1米、2米三种不同规格的地砖,请你帮助选择一种。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买80厘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2米的铺起来,接缝少,显得大方”;还有的说:“选择1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浪费最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每个回答都非常精彩,都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可见,设计这样的开放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由于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都对,故学生的发言显得特别积极,而且还能对别人的方法提出不同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设计开放问题——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创新

小学生的思维千奇百怪,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学会创新。

例如,笔者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创设如下情境:让学生把8支笔平均分给几位同学,每位同学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刚才是怎么分的说一说。正当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有8支笔,每位同学分2支,可以分给4个小朋友。这时,平时不爱发言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此时,教师马上表扬了这位学生,然后微笑地叫他回答。这时这位学生很自信地说:“老师,不对,我觉得应该用6支铅笔分给3个小朋友,因为还有2支铅笔是不一样的!分给其他小朋友不公平。”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此是,教师马上让全班学生用掌声对他进行表扬,并说:“哦,原来你是这么想的,你真会观察,而且能考虑全面,为小朋友着想,我想你在生活中肯定也善于观察,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在这个教学中,教师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亲切的态度和学生进行了互动,这样的互动才是有效的。

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进行互动交流,没有让学生进行相互提问,辩论、质疑,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是低下的。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平等化的课堂氛围,因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学习变得轻松。

三、模拟生活场景——拓展互动的“广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背景上,而且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能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生活场景的模拟,在模拟化的生活场景中进行互动,从而拓展互动的广度。

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了由各种币值组成的总价是1元的模拟币,让学生去超市买东西,要求不能买完,东西要尽量多。买后进行了展示,并组织了全班交流,让每个学生说说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物品,还找回来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人民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付钱”与“找钱”,学生学会了不同币值之间的简单换算。这样的互动,学生都非常乐意参加,学习的情绪空前高涨,不仅锻炼能力,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这一学习活动以后,教师又让学生在课后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超市去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要自己拿钱与超市里的收银员进行付钱、找钱的互动,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以上案例中,通过对付钱、找钱场景的模拟,能够让很多学生参与到互动学习中去,并且,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超市进行付钱、找钱的实践,能有效地拓展互动的广度。

总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课堂互动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的课堂互动才能凸显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置认知冲突、设计开放问题、模拟生活场景的策略让数学课堂互动更具效度、深度与广度,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猜你喜欢
课堂互动互动高效
浅析师生课堂互动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初中政治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