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偏向训练对改善高中生焦虑水平的作用

2016-07-13 10:01郭晨虹
心理学探新 2016年3期
关键词:焦虑

郭晨虹,梅 青

(1.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杭州 310003;2.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杭州 310003)



注意偏向训练对改善高中生焦虑水平的作用

郭晨虹1,梅青2

(1.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杭州 310003;2.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杭州 310003)

摘要:通过检验高中生中高焦虑被试的注意偏向特点,并对66名高焦虑被试进行注意偏向训练,结果发现:(1)高焦虑被试经过训练之后,训练组与安慰剂组在注意偏向得分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在SCARED焦虑量表得分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2)注意偏向与SCARED量表中分离焦虑维度的关联较大,以分离焦虑为依据划分高低焦虑被试时,两组被试在注意偏向得分上差异接近显著。(3)经过训练之后,训练组在分离焦虑上有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负性情绪注意偏向有可能是产生焦虑的原因,注意偏向训练对改善高中生焦虑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焦虑;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训练;SCARED;点探测

1前言

最近研究指出,与非焦虑的个体相比,焦虑个体的注意力系统对于威胁刺激有一定的注意偏向。而且,这种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在焦虑疾病的产生和维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高焦虑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探索一些注意偏好的训练程序,并着手尝试提供一种治疗焦虑的新方法(Amir et al.,2008;Songwei et al.,2008)。对非焦虑个体的研究发现,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他们的注意偏向会发生改变,同时,这样的训练对压力易感性也会产生影响(MacLeod et al.,2002;Mathews & MacLeod,2002;Eldar et al.,2008)。对焦虑群体的研究表明,经过系统的训练,让焦虑人群的注意偏好从威胁性刺激转移开之后,他们的焦虑水平会显著降低(Amir et al.,2009;Hazen et al.,2009;Schmidt et al.,2009)。

注意偏向训练也可以用作一种预防手段,针对那些即将面临压力环境的人,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这种环境中的压力情况既可以是中等程度的(比如即将来临的考试),也可以是非常严重的(比如即将参与战斗的军队)。高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尤其是高考压力,能否成功应对考试压力,一方面决定着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还没有研究探讨这种注意偏向训练程序对青少年是否有效,而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成长为成人的关键时期,所以,本实验以点探测程序为主要的实验范式,以高一学生为被试,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追踪研究来探讨青少年高焦虑人群的注意偏向,以及注意偏向训练程序对改善焦虑症状的效果。

2实验方法

2.1实验设计

首先用焦虑量表在高一年级的学生中筛选出高焦虑和低焦虑的被试,并测量他们的注意偏向;之后,选择高焦虑的被试作为训练对象,进行注意偏向的训练,参与训练的被试分为训练组和安慰剂组,在训练前后进行焦虑得分与注意偏向的测试,也就是2(分组;训练组,安慰剂组)X2(测量时间;训练前测,训练后测)的混合设计。

2.2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均来自浙江省杭州市主城区的重点中学,前测有效被试为506名,年龄范围在15-17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26周岁,在比较了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的注意偏向之后,从高焦虑组被试中选取了87名被试参加注意偏向训练,训练组(44人)和安慰剂组(43人),这两组在注意偏向和SCARED问卷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t检验结果,注意偏向:t=0.26,p=0.978;SCARED问卷得分:t=0.391,p=0.697)。

2.3实验材料

2.3.1问卷

在研究中,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来测定被试的焦虑状况。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是Birmaher编制的一种儿童焦虑症状的筛查表,用于评估儿童焦虑性障碍,可作为辅助临床诊断、科研及流行病学调查的筛查工具。

2.3.2实验程序

图1 注意偏向检测程序示意图

研究延续了前人的做法,用标准的点探测实验范式,来检测被试的注意偏向,以及训练被试的注意偏好。

在点探测任务当中,成对的人脸图片,会出现在屏幕当中,图片上下呈现。在N-N条件(中性-中性人脸)下,两张人脸图片都是中性情绪表情的人脸图片,在N-T条件(中性-生气人脸)下,两张人脸图片,一张为生气表情的人脸图片,一张为中性情绪表情的人脸图片。图片消失之后,会在之前两张图片中某一张图片的位置,出现一个探测目标,探测目标是一个带有方向的箭头(“<”或“>”),箭头朝左或者朝右,被试需要根据箭头的方向,做出反应。箭头朝左,按鼠标左键;箭头朝右,按鼠标右键。实验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情况下,尽快地做出反应。

实验程序共包括:注意偏向检测程序、注意偏向训练程序、注意偏向训练控制程序。所有的程序均基于经典的点探测任务范式。

这三个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注意偏向程序检测程序共120个试次,其中80个试次为中性人脸与生气人脸配对,40个试次为中性人脸和中性人脸配对;训练阶段所用的两个程序共160个试次,其中120个试次为中性人脸与生气人脸配对,40个试次为中性人脸和中性人脸配对。在训练阶段程序中,每做40个试次,会有一个短暂的中断,允许被试休息一段时间。

2.4实验流程

图2 整体实验流程图

整个实验的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对高一年级大批量的被试进行焦虑量表的测试,筛选出高焦虑和低焦虑的被试,测量并比较其注意偏向的差异;之后,选出高焦虑的被试,邀请其参加注意偏向训练,训练共10期,每周训练两次,被试分为训练组合安慰剂组,训练组接受训练程序的训练,安慰剂组接受控制任务的训练;训练完毕之后,进行后测,重新测量这批被试的注意偏向和焦虑量表得分。

3实验结果

3.1SCARED问卷的信效度

经检验,SCARED量表的信度、效度良好(与SAS量表相关系数r=0.597,p<0.01;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4),可用于青少年施测。

3.2高低焦虑被试筛选

在参与前测的506名被试中,按照20%的比例,筛选了SCARED得分排名前101名和后101名的被试,即高焦虑被试和低焦虑被试,高低焦虑组的分组信息见下表。

表1 高低焦虑组SCARED值

经检验,高焦虑组与低焦虑组在SCARED问卷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显著(t=34.733,p<0.001),分组有效。

3.3高焦虑被试的注意偏向特点

成对的人脸图片呈现时,有的是生气人脸配中性人脸的组合,有的是中性人脸配中性人脸的组合,在生气人脸配中性人脸的条件(NT条件)下,探测点出现在中性人脸位置的反应时,减去出现在生气人脸位置的反应时,即为注意偏向得分,高焦虑组偏向得分平均为0.75ms,标准差为15.90ms;低焦虑组偏向得分平均为-1.62ms,标准差为18.06ms。把高焦虑组的偏向得分,与低焦虑组的偏向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t=0.958,p=0.339。

之后,为了探究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注意偏向的特点,分别计算出他们在生气人脸条件下的反应时,与中性人脸条件下的反应时,然后分别将二者进行比较。高焦虑组被试中性人脸条件下平均反应时为460.05ms,标准差为60.11ms;高焦虑组被试在威胁人脸条件下平均反应时为459.34ms,标准差为57.20ms。将二者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差异并不显著,t=0.434,df=93,p=0.665.低焦虑组被试在中性人脸条件下平均反应时为448.02ms,标准差为53.52ms;威胁人脸条件下平均反应时为449.57ms,标准差为57.26ms。将二者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差异并不显著,t=0.835,df=94,p=0.406。

3.4高分离焦虑的被试注意偏向特点

根据SCARED量表中各个维度的得分来划分,分别选取前20%与后20%的被试作为高焦虑组与低焦虑组,并比较这两组被试的注意偏向得分。当以分离焦虑(SP)维度为依据进行划分时发现,高焦虑组与低焦虑组在注意偏向得分上,差异边缘显著(t=1.867,p=0.063)。

两组被试在SCARED总分上差异显著(t=19.294,p<0.001),在分离焦虑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t=41.331,p<0.001),高焦虑组的量表得分均高于低焦虑组,分组有效。

3.5后测数据分析

训练组和安慰剂组在后测SAS得分上,差异边缘显著,t=0.319,df=61,p=0.069。训练组和安慰剂组在注意偏向得分上有显著差异,t=2.667,df=57,p=0.010。其他内容,在训练组和安慰剂组之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

3.6前测与后测的比较

对安慰剂组的前测和后测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安慰剂组前测与后测相比较,各种条件下反应速度均有所提升(p<0.01);除了反映速度提升之外,在其他项目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或者有倾向于差异的趋势。

之后,对训练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训练组各种条件下的反应速度均比前测有了显著提升(p<0.01)。除此之外,在SCARED量表里的分离焦虑维度(SP)中,后测得分比前测得分低,差异边缘显著(t=1.178,df=26,p=0.081),在学校焦虑维度(SH)中,后测得分比前测得分高,差异边缘显著(t=1.827,df=26,p=0.079),除此之外,在注意偏向bias得分,SCARED问卷的总分,以及SCARED问卷中躯体化/惊恐(PN)、广泛性焦虑(GD)和社交恐惧(SC)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4讨论

比较高低焦虑被试之间的注意偏向差异的结果表明,高焦虑被试并没有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好,同时,二者之间的注意偏向得分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与前人大多数的研究不相符。当以SCARED量表中的分离焦虑维度得分为依据筛选高焦虑和低焦虑被试时,高低焦虑被试注意偏向的差异边缘显著,这一结果可能与这些被试中部分为住校生有关,他们首次离开家庭,融入新的人际环境,而注意偏向训练所研究的注意偏向范式的刺激是威胁性人脸,所以高分离焦虑的学生相比其他学生对这些威胁性刺激有更高的注意偏向。

实验组和安慰剂组的训练后测的数据显示,两组注意偏向得分上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注意偏向训练在改变注意偏向上的一定作用;但在SCARED量表得分和SCARED各个维度上,差异并不显著,即没有表现出训练组在改善焦虑水平上的作用。随后,对训练组前测结果与后测结果相比较,SCARED量表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均没有显著变化,但分离焦虑这一维度得分有降低的趋势,差异边缘显著,说明注意训练对降低这些学生的分离焦虑有一定的作用。

实际上,对负性情绪线索的注意偏向是否是形成焦虑的原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两项研究直接探讨了二者间的因果关系。MacLeod等人(2002)在一项研究中指出,通过改变非焦虑人群注意偏向的模式,可以影响他们在随后遭遇的压力事件中的情感反应。除训练组和安慰剂组之外,他们增加了一个反向训练组,即训练被试把注意力投放到威胁刺激中,结果发现,反向训练组在面对压力事件时,表现出更高程度的焦虑。Eldar,Ricon和Bar-Haim等人(2008)用7到12岁的儿童作为被试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得到相似的结果。另外有其他的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负性情绪线索注意偏向与焦虑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

假如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偏向确实是形成焦虑的原因,则本实验的结果虽与前人不同,但也合情合理。因为在前测时,这批高焦虑的被试并没有表现出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好,那么这批被试表现出来的焦虑症状,很可能并不是由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好所导致的。训练程序针对注意偏好进行纠正,并没有针对他们形成焦虑的主要原因进行纠正,故而没有表现出训练程序在改善焦虑症状上的作用。当以分离焦虑为依据筛选被试的时候,高低焦虑被试在注意偏向得分上,差异边缘显著;而训练结束之后,比较训练组前测后测分离焦虑的差异时,差异边缘显著,分离焦虑得分有降低的趋势。由此可以推测,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偏向有可能是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而训练程序改变了这一偏向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分离焦虑。

实际上,本实验并非首次报告出注意偏向训练对缓解焦虑症状没有明显效果的研究。检索相关数据库可知,至少有三项实验室研究和三项互联网远程研究,同样没有表现出训练组的优势。这些结果共同表明,虽然注意偏向训练是一个改善焦虑症状的新兴疗法,但这一疗法究竟适合什么样的人群,改善焦虑的机制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注意偏向训练在改善高中生焦虑水平作用的研究,并没有直接得出注意偏向训练改善焦虑症状的作用在青少年身上适用的证据,但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负性情绪的注意偏向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首次以青少年为被试探讨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实验,其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注意偏向训练的适用人群和内部机制。

参考文献

白露,马慧,黄宇霞,罗跃嘉.(2005).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的编制——在46名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719-722.

Amir,N.,Weber,G.,Beard,C.,Bomyea,J.,& Taylor,C.T.(2008).The effect of a single session attention modification program on response to a public-speaking challenge in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117,860-868.

Amir,N.(2009).Attention modification program in individuals with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118,28-33.

Bunnell,B.E.,Beidel,D.C.,& Mesa,F.(2013).A randomized trial of attention training for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Does attention training change social behavior?BehaviorTherapy,44,662-673.

Carlbring,P.,Apelstrand,M.,Sehlin,H.,Amir,N.,Rousseau,A.,Hofmann,S.,et al.(2012).Internet-delivered 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trai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social anxiety disorder:A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BMCPsychiatry,12,66.

Neubauer,K.,von Auer,M.,Murray,E.,Petermann,F.,Helbig-Lang,S.,& Gerlach,A.L.(2013).Internet-delivered attention modification training as a treatment for social phob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51,87-97.

Schmidt,N.B.,Richey,J.A.,Buckner,J.D.,& Timpano,K.R.(2009).Attention training for 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118,5-14.

A Research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ttention Training on Lowering the Anxiety Level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Guo Chenhong1,Mei Qing2

(1.Hang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Hangzhou 310003;2.Hangzhou High School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 310003)

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ttention bias of adolescents by providing attention training techniques(ATT)to sixty-six adolescents highly susceptible to anxiety.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After training,the train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resented sharp differences in their attention bias score,but their differences are negligible on the SCARED chart.(2)Attention bias is linked to separation anxiety on the SCARED chart.When distinguishing levels of anxiety,based on separat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in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ir attention bias score is close to being obvious.(3)After receiving training,the trained group’s separation anxiety tended to decrease.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ocedures of training attention bias were effective in decreasing symptoms of anxiety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anxiety;attention bias;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treatment;SCARED;dot probe

*通讯作者:郭晨虹,E-mail:zhedaxiong@163.com。

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6)03-0223-04

猜你喜欢
焦虑
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的护理分析
别格·托马斯的焦虑性人格探析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