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旧小区环境改造研究
——以泉州为例

2016-07-18 00:40刘金燕王泽发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刘金燕,王泽发

(1.泉州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旧小区环境改造研究
——以泉州为例

刘金燕1,2,王泽发1

(1.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2000;2.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旧小区的改造,近年来成为城市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点,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是指导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泉州旧小区进行实际调查和现状分析,从建筑环境、道路环境、绿化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市政基础设施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管理环境七个方面总结出旧小区改造中的主要问题,并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进行指导,从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五个方面,探讨旧小区环境改造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旧小区;环境改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关注加大,城市面临旧城改造和更新。城市中的旧小区成为城市改造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它们基础普遍设施落后,年代久远,占地较大,但交通便利,在推进旧城改造过程中,不宜对其盲目拆除、重建。随着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改善旧小区环境,使其更加宜居,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国内有些学者对城市旧小区的环境改造做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建筑、政策及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如蔡淑频等[1];第二,从园林绿化环境方面进行研究的,如周家骐等[2];第三,从绿地、服务设施景观和文化景观进行研究的,如黄磊,刘颂等人[3];第四,从适老性角度进行研究的,如刘剑的《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4]。关于泉州旧小区环境改造的研究较少,多从长效管理等角度出发,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角度研究泉州旧小区的研究更少。

一、相关内涵

(一)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人居环境,指的是人类聚居生活的环境[5]。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是吴良镛先生在借鉴国外学者在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紧密围绕人类居住环境而展开的理论。该理论提出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满足生态、经济、科技、社会、文化五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

(二)小区环境

城市旧小区的环境按其表现形式也可分为显性和隐性环境[6]。显性环境也就是小区的物质表现,包括建筑环境、道路环境、绿化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市政配套设施环境;而隐性环境,即小区精神层次的表现,即人文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等,考虑居民的安全感、领域感、参与感、舒适感等。

二、泉州旧小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旧小区改造进展

截止到2012年底,泉州中心城区共有住房总建筑面积4 843.70万平方米,共有443个小区,其中房龄10年以上的占一半以上[7]。自2012年以来,泉州市大力推进“美丽社区”建设,仅2015年就投入2 800万元用于整治29个社区,集中关注修缮路面、疏通管道、修补井盖、更换管网、增设园灯、电子监控等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修整停车场、改造绿化、垃圾桶等配套服务设施,并拆除违章和私搭乱盖建筑,整治沿街商铺和流动商贩,改造大门入口和社区活动中心等,但仍有一定的问题。

(二)调研对象及现状问题分析

本次调研的主要为20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分布在中心城区的10个较为典型旧小区,分别为泉淮小区、东湖新村、仁风新村、前坂新村、红梅新村、圣福花苑、云谷小区、广益花园、丰泽新村、东霞新村。这些小区多为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统一建造的住宅小区或经济适用房,多数面积较大,为3-10万平方米之间,多为6层左右的板楼,人口密度较大, 租户多,管理较为混乱。主要发现的问题如下:

一是建筑外观破败,外观效果较差。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经费有限,多数小区建筑外观仍然污迹斑斑,建筑立面线路杂乱。小区部分套房、阳台和储藏间被改造,向外扩大,影响建筑立面美感。阳台上有各种防盗网,遮光布,形式混乱。底层储藏间仍有部分被改造成商铺,或住人,用途混乱,虽几经整改,但缺乏有效监督,又死灰复燃。铁艺生锈,墙面破损等也影响了建筑立面的美观。

二是道路破损老化, 交通规划不良。小区内交通规划受到当时开放式布局的局限,路网四通八达,层次不清,人车混行严重。由于小区面积有限,车辆激增使路面不堪重压,虽然几经修缮,但缺少管理,破损时有发生,多次修整使路面像贴“狗皮膏药”。调查的小区当中,唯有广益花园铺设板材,其它均为水泥路面。

三是绿地面积较少,植物景观单调。旧小区改造的绿地规定不能低于25%,调查的小区中,仅云谷小区和丰泽新村符合要求。其中云谷小区占地140多亩,绿地达40多亩。小区绿化的主要问题是:绿地面积少,缺少植物多样性、设计感和季相变化;硬质化严重,种植池缩小或被破坏,只剩方寸之地;小区植物长势过盛,离建筑太近,影响建筑的通风采光及居住安全;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绿地杂草丛生或土地裸露,草坪发生退化,杂乱无章,引发卫生问题。

四是停车位缺少,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多数小区通过拓宽道路,挤占绿地,划定了一定数量停车位。但停车位不足和管理不善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随意停放,侵占绿地、道路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小区内便利店等相应配套设施不足,导致杂物间等被改造成小商铺、理发店等造成小区人员复杂。垃圾桶、桌椅等基础设施由于无人监管或监管不够,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五是市政基础设施落后。照明、给排水等市政配套设施落后,管网老化严重。管网改造中,由于地埋管线使用多年,抗压强度降低,改造过程中因资金不足及施工难度问题没有全部更换,而只是进行疏通或部分更换,致使管道破损、堵塞,多次停水停电,监控失灵,影响居民生活。

六是缺少社区氛围和人文关怀。旧小区虽然增设了一些秋千、桌椅等服务设施,但较为孤立,因周围环境质量差,车辆挤占休闲场地,缺少适应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运动、休闲的设施,无法吸引多数居民前来休闲。除云谷小区内做了一些闽南风格的景墙之外,体现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较少。

七是管理环境不佳,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多数小区在改造之后,效果立竿见影,但由于缺少长效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改造好的绿地、道路又杂乱无章,如东霞新村。此外,物业费用较低,收缴难等经济因素,使小区聘不起更多的人力参与其日常养护管理。目前管理的模式主要有社区成立物业服务代管、引进物业和开展自治三种。

三、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泉州旧小区环境改造提升策略

(一)丰富绿化形式,增强生态效益

一要合理利用空间,破除硬地绿化。小区空间有限,可以结合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等多种绿化形式,通过藤蔓植物装饰建筑立面及小区围墙形成绿墙,增加生态效益,也可破除边角硬地结合盆栽绿化。为了缓解停车位与绿地之间的冲突,可铺设生态植草格停车场。植物造景时,对于长势过盛、过密的植物,应尽量尊重场地现状,可适当修剪、移植或移除,通过梳理使视野开阔;对于生长稀疏的绿地,可适当补植或用其它植物替代;小区内原有的菜地、药草园等可以适当保留,但小区要与居民签署相关协议以保证小区内的景观效果。

二要坚持低影响设计,保护小区生态环境。小区内的植物尽量选择适生植物,材料尽量使用透水砖、植草砖等环保节能材料,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后期维护。改造小区绿地时,可借鉴厦门等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特别是像今年已改建成功的玉荷里小区、阳台山小区、海洋新村等学习,结合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砖,微地形等绿色基础设施,减少管网的使用,做好雨洪排水设计和低影响设计。绿化改造时,要通过合理配置,提高植物涵养水源、固碳固氮、光合效益等能力并建立相应的宜居指标评价体系[8],以更好地提高小区生态环境质量。

(二)合理筹措资金,进行低成本设施优化

首先,在资金筹措上应充分结合政府拨款、居民众酬,多部门联动帮扶以及走市场化的道路,立足小区,开展车位、广告位、商铺等经营活动,进行有偿管理,并积极拓展其它资金来源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改造中要科学统筹地安排好各项事宜,落实权责,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并贯彻“减量”、“再生”、“再利用”的原则[9]。其次,环境改造时应避免使用造价高、维护成本高的材料,提倡粗放式管理和适应性较强的设计,如广益花园园路铺设石板材,就略显奢侈。最后设施改造要立足于最紧迫的项目。

(三)充分结合科技成果,完善社区管理机制

首先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合理地统筹,设置严格的管理程序,践行高效的物业服务运行机制,确保管理过程公开透明,并强化居民的监督管理,以改善社区环境。在社区管理系统上,可设计智能识别系统、门禁智能系统,电子眼监控系统、防盗对讲系统、汽车管理智能仪系统等交通管理综合系统、安防系统加强小区的管理和安全性。其次可以依托网络技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学习,将小区着力向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方向发展,修建各种便民服务及养老助残等设施全面改善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10]。最后在小区管理上可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业主承受的经济能力,筹措资金尝试多种管理模式,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落实权责,监督小区居民的违规行为,建立科学、灵活的长效管理机制以从根本上改善小区环境。

(四)适当改造活动场所,满足居民的各种需要

首先,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不宜孤立设置景观,应结合“景观三元论”等理论,满足不同人群对环境的需求。活动场地设置时,可分别设置秋千、沙坑、滑滑梯、跷跷板等休闲娱乐设施、广场、桌椅及健身器械,篮球场、塑胶慢跑道等运动场地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老年人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场地不足时,亦可结合现有活动中心改造室内活动场地。小区内的狭长绿地可改造成健身小径,如泉淮社区内宅旁的健身小径,建成后受到小区居民的欢迎。其次,为了方便养老助残,可像丰泽新村某栋楼一样申请加装电梯,建成后将使老年人及残障人士出行更加方便。针对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必要时停车位可结合运动场地进行设计,也可以结合周边已经建成的公共停车场、立体停车场进行解决。

(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

一是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小区要依托社区活动中心,运动健身等场所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使其成为居民交流和健身的平台。活动中心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设置阅览室、健身馆、棋牌室、图书馆等功能室,定期举办室内及户外实践活动,组织志愿活动,培养居民的归属感并加强社区氛围。

二是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景观。在进行景观改造时,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小品或提取某些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符号优化景观,以传承当地文化特色。如笔者参与的泉淮小区入口大门改造设计,设计时融入了泉州海丝文化的主题,将社区入口的门打造成帆船的造型,拆除了入口右侧风格不统一的柱子,并结合景观灯柱和优美绿化,着力打造“平安、宜居、和谐、自治”的文化社区(图1-3),提升整个小区的文化理念。

图1 泉淮小区原入口

图2 泉淮小区现入口

图3 泉淮小区入口改造效果图

三是树立良好的社区文化榜样。要注意对小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注意社区文化榜样的打造,提高小区居民的文明意识,使其积极保护,自觉维护小区的环境[11],这也能使小区加强自治。小区内的文化名人、商业名人、著名学者、健身达人、孝子等学习榜样,可通过正面宣传倡导大家学习,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四、结语

旧小区的环境改造提升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泉州旧小区环境的改造,应该从旧小区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小区的现状和地方特色,尊重民众意愿进行,以提高小区的宜居度和舒适度。在环境改造提升中,应充分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结合国内外旧小区改造的成功模式,建立科学可行的环境改造提升评价体系,对每个阶段改造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以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旧小区环境改造模式和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蔡淑频,周兴文,马阗.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模式与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23~726.

[2] 周家骐.上海老旧居住小区园林环境改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3] 黄磊,刘颂.上海老旧居住区景观改造的思考[J].住宅科技,2015,(9):44~47.

[4] 刘剑.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J].规划师,2015,(11):18~22.

[5] 吴良墉.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 周玉明.城市旧住区环境特征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4,(6):75~76.

[7] 施江鑫. 泉州中心城区老旧住宅区长效管理研究[J].江西建材,2014,(4):16~17.

[8] 夏颖.合肥市既有住区人居环境改造的低碳策略[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

[9] 曾杉.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2.

[10] 桑轶菲,应佐萍.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路径探讨[J].价值工程,2015,(20):40~42.

[11] 陈凯.城镇生活小区规划设计要点[J].民营科技, 2011,(6):341.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4-0005-04

收稿日期:2016-02-18

基金项目: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E09);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5N0033)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