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6-07-19 06:09刘岩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刘岩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刘岩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18)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因此,本文试图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因此,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明、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然占有核心和基础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演进过程,表明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国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优秀价值观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因,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丰富价值资源和历史传统支撑。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其中,自强不息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也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集中体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精神。

(二)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中庸》第一章开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称为“和”。“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贵和持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何谓“中庸”?宋儒云,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谓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执中守正。所以综合起来,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

(三)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的民族。已成为人们心理素质内容之一的“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人生价值准则,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其中,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则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后来,儒家学说将“气”与表示身份地位的“节”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节观。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几千年中基本的操守与品格。

(四)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中国文化非常讲究“孝道”,号称“百善孝为先”,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选官则“举孝廉”,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其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设想为“孝道”的最高境界。

中华民族总体上是一个农业民族,在辛勤劳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形成了勤劳质朴的品格。金缨《格言联璧·齐家》云:“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由此可知,勤俭是治家的根本;和顺是齐家的根本;保家的根本是谨慎;起家的根本是诗书;传家的根本是忠孝。

(五)民为邦本,平均平等

民为邦本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是一以贯之的传统,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特色。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提出“保民”思想,“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在儒家学说中民为邦本的思想有典型、集中的反映。如孔子主张富民、教民,所看重的是民、食、丧、祭。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则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不仅儒家重民,道家也不例外。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此外,法家也有重民思想,法家虽然主张一断于法,用严刑峻法治理民众,但仍承认民心的向背是执法的基础、立国的根本。如韩非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性。”(《韩非子·用人》)可见,先秦诸子几乎都把民心向背看做政治兴败的根本。传统的民为邦本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两个走向:一是表现于以封建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他们将民众看做政权的基础,要“保民而王”,利用民众力量为其统治效劳,民众只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的来源,是工具,是手段。二是表现于进步思想家,往往利用民为邦本的口号,针砭时弊,劝诫统治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甚而作为反对暴君苛政的一种口号。

平均平等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上的彼此一样。晏婴讲“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孔子曰:“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治国理家,不怕财物匮乏,就怕分配不均。管子认为“仓廪虚而民无积,农民以鬻子者,上无述以均之”(《管子·轻重》)。把老百姓贫穷、卖子而活,归咎于统治者无法使财富分配平均。管子还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董仲舒看到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峻现实,力主“调均”,要求“限民名田”。要“使富者足以示其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良度而调均之。”(《春秋繁露·度制》)不仅思想家们倡导平均的思想,而且封建帝王有时也实行平均的措施,这主要表现为历代的均田、限田政策。但严格说来,中国历史上从未真正出现过平均平等的社会。封建统治者实行的均田、限田之类政策,旨在缓和阶级矛盾,而非为了实现天下一家、人人平等的社会,思想家们的调均主张,不过是从长治久安的远大眼光考虑问题,反对剥削过甚、杀鸡取卵罢了。农民起义军则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统治阶级力量的强大,而无从真正实现平均平等的理想。毫无疑问,中国文化中的平均平等思想是小家经济的产物。但这种思想主张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均调社会财富,损有余补不足,这对于减轻剥削,防止兼并,维持农民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安定社会等,仍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历史上这种平均平等的思想,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色彩,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有其严重弊端。它反对不同的人或集团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开拓进取,先人一步过上好日子。它注重的是静态的平衡,以牺牲效率和进步为代价,而不是鼓励动态的竞争,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生产效率,推动社会进步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这方面的因素又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孔子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可见,士的存在意义不是个体生命的生存,而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也写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中。北宋名臣范仲淹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这些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

(七)求是务实,豁达乐观

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因而是面向现实、重视人生的。实事求是历来是中国人的认识原则和道德信条。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每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说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是求实精神的反映。孟子要知人论事,主张给民以恒产,从而使民有恒心,认为“无恒产则无恒心”。荀子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后天学习对人的知识才能的重要性。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现。董仲舒承认“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要求“更化”,省刑薄赋。王充重实事,疾虚妄。后来的陈亮、叶适,都注重事功,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中国传统史学坚持信史直录,不畏权势压迫的传统,也是中国文化求实精神的表现。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己说,“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在民族性格心理中,求是务实的精神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人的性格朴实无华,立身行事,讲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鄙视华而不实的作风。在中国人看来,人生的意义、个体的价值,存在于现世的生活中。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始终以乐观主义为基调,从而可以淡化悲观心理。“否极泰来”等格言,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便是这种乐观精神的积淀和转化。

(八)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与天地如一。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周易·文言》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两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精致、完善。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蒙·诚明》云:“儒者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是说,广大百姓和民众,是我的同胞兄弟姊妹;而自然界中的万物,则是我的亲密同伴。由此,古人就提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优秀价值观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因,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丰富价值资源和历史传统支撑。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并通过创新和发展实现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利益需求趋于多样化,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主要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是否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思想基础,是否根植于传统文化。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一旦抛弃其文化传统就会失去生命力。中国现时的新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才会有生命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先秦孔子“见利思义”的思想,肯定人们可以追求利益,但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到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都肯定人们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推崇富国强兵的利民政策。富强的价值观继承了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并在追求物质利益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既要追求物质利益又要重视精神财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推广到政治就是实行“仁政”。前文已述,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到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理论,都强调人民利益的重要性,要求统治阶级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做到爱民利民。民主的价值观在传承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文明与和谐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中国自古就是闻名中外的礼仪之邦,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仪礼》与《周礼》都对中国礼仪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明的价值观是在继承传统礼仪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关和谐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思想,以及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们都蕴含着和谐理念。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由、平等的思想。庄子“逍遥”的思想,主张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老子的“无为而治”观点,强调顺其自然发展,做到不妄为。孟子的“浩然之气”思想,强调主体的自由。自由的价值观正是吸取了这些传统自由观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虽然,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等级制度,但是平等的价值观正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批判式的继承而提出来的。公正、法治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儒家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意在提醒统治者,国家是公共的,要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公正的价值观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在传统文化中虽然更多强调的是德治,但也有法治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观点,强调国家治理离不开道德也离不开法律。荀子较之孟子更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其思想核心是“隆礼重法”,就是通过法治来补充礼治的不足。法治的价值观是在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并进行了发展,主张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爱国主义在我国是一以贯之的,道教提出了“助国”、“保国”的主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体现了一种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精神。爱国思想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崇尚。爱国的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诚信自古就是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对“诚信”思想的重视。友善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本质是“仁者,爱人”。一个人只要做到了诚信和友善,他的道德品质就会有所提高,做事情自然就会敬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诚信、友善是敬业的基础。诚信、友善、敬业融合到一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爱国情怀。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决定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既有优秀的思想,同时也包含落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于封建落后的思想,如“三纲五常”、“官本位”以及等级观念等,我们要在批判中总结经验,并给予创新发展。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如“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观等,应该给予传承。做到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不断领会其精神思想实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富感染力。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只有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培育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不能裹足不前,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并把传统的精髓文化与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与创新时代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人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他们盲目崇外,而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因此,加强人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所以,要采取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采取更多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利用文学、艺术、甚至是传统戏曲以及其它的文化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把学到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人们们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本期插图均为雷希文作品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16)02-0074-06

[收稿日期]2016-03-01

[作者简介]刘岩(1982—),女,甘肃定西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