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都走笔

2016-07-20 08:44林国强
文存阅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蒙恬赵孟頫毛笔

林国强



笔都走笔

林国强

无论是彩笺素绢间的清雅、典籍图书中的广博,抑或是蕉叶书壁上的洒脱……五千年华夏文明都离不开那一杆笔。怀着对家乡湖笔文化的敬意,我来到了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文房四宝”之首湖笔的诞生地、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再次感受湖笔深厚的文化魅力。

善琏在湖州城区东南三十余公里处,这是一个宁静而淳朴的小镇,就像一个村姑,虽然没有锦绣衣裳,却难掩天生丽质。走进湖笔发源地善琏镇,就如同走进湖笔世界。新落成的中国湖笔文化馆、修缮一新的蒙公祠、繁华热闹的湖笔一条街……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湖笔文化馆,以湖笔制作工艺和历史传承为主线,六千多支毛笔组成一道幕墙,馆内七个多功能展厅,详细介绍了湖笔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然而,最神奇的地方,是游客们可以用毛笔在电子触屏的留言板上留言。

在当地,有一个关于湖笔诞生的古老传说。相传,秦朝大将蒙恬在随秦始皇东巡时来到了善琏,并在这里偶遇了一位名叫卜香莲的女子,两人互生情愫,结为秦晋。一天,聪明体贴的卜香莲看到丈夫在批阅公文时使用的笔非常不顺手。原来,当时的笔是把竹竿顶部劈开,把笔头夹在中间,用线缠牢后,再涂上漆做成。卜香莲对笔大胆地进行了改进,制成了“以拓木为骨,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的笔,后来,她又想到用石灰水将兔毛脱脂引入毛笔的制作中。蒙恬用了妻子做的笔,书写起来非常流畅方便,其他的文人士子们也对这种笔赞不绝口。后来,秦二世篡位,而辅佐太子扶苏的蒙恬遇害。卜香莲带着孩子在门客的帮助下逃亡故乡善琏隐居避难。她将制笔的技艺传授给了当地乡民,而湖笔也从此在善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段传说有多少是真实的,如今已无从考证,但蒙恬香莲夫妇在善琏人心中却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后世的善琏人为了纪念蒙恬,特意建造了“蒙公祠”,善琏人一直把蒙恬夫妇恭敬地尊奉为笔祖。每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及三月十六笔祖生日时,都要举行盛大的笔祖庙会,以祭拜恩祖,笔工们背着笔袋、胸前插着几支毛笔,抬着蒙恬像在街上游行,乡民们也跟着游行队伍一起载歌载舞。当天,所有的笔工都会去摸摸笔祖的手,祈求笔祖夫妇保佑,企盼笔业兴旺。

我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笔,湖笔还没能成为文人墨客们的最爱。元代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

善琏湖笔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历代文人墨客的有力推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书法家,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在吴兴(即湖州)任过太守。任职期间十分器重湖笔,他们能书善画,对湖笔的选择非常严格,经常和笔工一起研究磋商,动手改制,不断提高制笔工艺水平。唐代的颜真卿,北宋的苏轼、米芾,南宋王十朋,都曾在湖州为官或居住,他们在书画艺术上都有较高的造诣,对改进湖笔技艺和发展湖笔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著名书法家智永禅师(王法极),曾寓居善琏永欣寺习字临书三十余年,智永一生酷爱书法,写败的笔头足以积满五大簏,他将这些笔头埋于晓园,并亲题“退笔冢”,圆寂时抱笔而终,一时传为佳话。

对于湖笔的真正成名,湖州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更是功不可没。赵孟頫选笔极为挑剔,据《湖州府志》记载,赵孟頫曾找人替他制笔,一支不如他意,便当即下令拆裂重制,直至满意为止。赵孟頫近乎苛刻的要求却保障了湖笔的质量,而元代湖州的一批制笔能手,如冯庆科、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都曾留名青史。赵孟頫本人对冯庆科制作的笔颇为钟爱,他手中那支握笔终日不离、日书万字不败的“妙笔”也随他的字一起名扬四海。

湖颖之技甲天下。湖笔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人最喜爱的文具,与它考究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湖笔的笔杆主要取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毛竹,它节稀杆直,竹内空隙较小,是制作笔杆的理想原料。湖笔的羊毫传统上只选择杭嘉湖一带所产的优质山羊毛。笔工们将这些优质笔毛料,按质量等级分类成四十多个品种。每一个品种之下,再分出若干小类,足见其精细程度。湖笔又被叫做“湖颖”,笔尖的锋颖在笔工中的术语叫“黑子”,只选用山羊颈部、腋下不易与外部摩擦的部位的毛。拣毛工人把笔料按扁圆、曲直、长短、有无锋颖等特点,分为十个等级,分别用在不同的笔上,可见白居易的“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说法绝非夸张。

湖笔工艺操作纯系手工,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其中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水盆一律由女工担当,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类在水盆中反复梳洗,整理并逐根挑选,按色泽、性质、软硬等不同进行一根根组合、分类,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再放到水里缕析毫分,剔除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扁而不圆的毛,其精细程度不亚于绣花。制笔工秉承“精、纯、美”的三义准则,一丝不苟地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古镇善琏,名因笔成,业因笔兴,文因笔昌,人因笔慧。正如著名词作家乔羽的一首《湖笔颂》所传唱:“是谁写下华夏时代春秋?是谁画出神州万里锦绣?蒙恬将军的智慧,湖州儿女的巧手,制作出一支支神奇的妙笔……”善琏湖笔经过几十代人的传承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这个小镇上,子从父业、妻拜夫师、母带儿徒、四代同堂的“湖笔世家”十分普遍。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和发展湖笔产业,有力保护和传承了湖笔传统文化,文人墨客慕名纷至沓来,笔文化一直是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善琏镇从事湖笔作坊及个体经销户的近百家,从业人员达两千余人,年产湖笔四千万余支,湖笔已成为善琏镇的一大传统的手工艺产业。善琏湖笔制作技艺,已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笔一画,墨香四溢,指尖的飞舞,或是几许虫鸟,或是几片花瓣,也可能是一方山水,要不就是遒劲的正楷或奔放的狂草。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就这样用湖笔书写着诗意的生活。吴道子笔下飘逸的衣带,赵孟頫笔下美丽的洛神,还有文徵明清秀的小楷,郑板桥刚劲的竹子,哪一样不是湖笔写就?湖笔,它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象征。笔都善琏,不仅让我们见证了“笔中翘楚”湖笔的发展历程,也激发着我们传承中华文明辉煌的责任。

猜你喜欢
蒙恬赵孟頫毛笔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赵孟頫《汉汲黯传》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画画小工具 毛笔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旧毛笔的妙用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
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