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须先行

2016-07-25 09:15马靖华
北方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工业绿色建设

马靖华

坚持把振兴工业放在首位

我区改革开放前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0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58.04亿元,30年仅增长了50亿元,改革开放后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到2008年达到7761.8亿元,到2015年突破1.8万亿元,初步测算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70%以上。相对于我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工业综合实力较弱、基础较差,因此在我区东部五盟市和一批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全面振兴伟大事业中,工业的振兴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必须把振兴工业放在首位,不断推动工业总量做大、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现在“去工业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多,认为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稳定、二产下降、三产提高,经济结构就调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提高了,这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或者是某些地区是合乎发展规律的,但是对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区而言有些片面。实际上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工业的发展,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消费能力的提高进而促使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工业利润水平的提高来保障,没有工业服务业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把发挥比较优势作为突破口

发挥工业后发优势和能源资源优势,大力推动能源资源就地多重转化增值,持续推动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的原材料供应市场朝着以终端消费品生产加工为主的细分消费品市场方向发展。瞄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抓住国家电源布局向煤炭基地调整转移有利时机,坚持输出与本地消纳利用并重,重点打造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煤电基地,加快锡盟—山东、锡盟—泰州电力外送通道及配套电力装机建设,促进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实现“由输煤向输电转变”,把东部地区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核心区。

二是建设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依托赤峰、通辽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项目,积极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优化提升已经建成示范项目工艺技术和提升装备水平,稳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工程化示范,加快推进产业化,探索发展“甲醇经济”。

三是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实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整装勘查,鼓励进口境外资源,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资源向冶炼加工企业集中,提高有色金属延伸加工能力。推动“煤电冶加”、“探采选冶加”和“煤电铝加”一体化发展。

四是建设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实施重大新药创制行动,培育和壮大以蒙药中药、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医药、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等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赤峰为重点构建“玉米-淀粉-原料药-中间体-成品药-制剂”现代生物制药产业链。注重培育医药销售平台,畅通销售渠道。支持生物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

坚持把技术创新贯穿始终

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完善创新体系,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工业制造逐步向工业创造发展。

一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以能源、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为重点,紧紧围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安全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支持企业使用和推广国际、国内领先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全面提升设计、制造、管理水平。

二是提升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绿色农畜产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蒙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先进生产技术。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计划、应用示范工程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消化吸收一批先进工艺技术,进而改造、创新和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研发能力。

三是完善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着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创新载体建设,构筑多层次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项目,积极推进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强化对知识产权保护,落实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等收益分配政策。

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

生态环境也是民生。落实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工业绿色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开展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构建以低碳、绿色、循环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新体系。

一是加快工业生产绿色改造。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实现绿色生产。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实施矿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为重点,建设绿色矿山;以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设绿色企业;以产业链耦合、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近零排放为重点,建设绿色园区;以建立绿色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为重点,打造绿色供应链;以加强节能监察、环保执法为重点,加强绿色监管。依据国家绿色标准体系,适时开展绿色评价。

二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集约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矿产采选率和冶炼回收率。强化节能降耗,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再生水循环使用率。妥善处置“僵尸企业”,腾出土地、环境、水等资源指标。

三是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动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循环产业链,培育一批循环产业集群。突出抓好煤炭、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煤泥、高岭土、冶金和化工废渣及尾矿等工业废物利用。加强产业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煤电用、煤电化、煤电冶、煤电云计算等一批循环产业链。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壮大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经信委投资规划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工业绿色建设
绿色低碳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工业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