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东北振兴新一轮战略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发展

2016-07-25 09:15李世镕
北方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全市发展

李世镕

在“十三五”发展开局之年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作出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发展的政策举措文件。特别是以印发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振兴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若干意见》是新形势下指引东北地区新一轮全面振兴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目标要求明确、任务举措具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007年,呼伦贝尔市作为内蒙古东五盟市纳入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全力推动下,享受到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东北振兴的相关政策支持,为呼伦贝尔市发展提供难得的政策机遇与发展契机。《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抓好新一轮(全面)振兴举措。这为我市等众多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的各项举措,坚持“美丽发展”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呼伦贝尔市经济和社会民生和谐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从932亿元增长到1596亿元,年均增长1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这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661.4亿元,年均增长19.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56亿元增到103.3亿元,年均增长13.04%; 经济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三次产业比重从19.6:42.1:38.3调整为16.5:44.6:38.9,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 124.2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玉米加工、生物制药、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等新的优势产业发展实现突破,非资源型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7.5%,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生态建设累计投入63.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6倍。森林覆盖率达到51.4%,新增活立木蓄积量1.2亿立方米,全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和“低碳试点城市”称号。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新增公路里程3784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483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236公里。民生投入累计达到987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65%,,“十个全覆盖”工程累计投入110.8亿元,1207个行政村85%实现全覆盖,279个自然村屯实现全覆盖,解决了住房出行、就医就学、用水用电、生态环境等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8337”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形势、新起点下,加快呼伦贝尔改革发展进程,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

——坚持“美丽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的目标。正确处理美丽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一方面要牢守生态红线、资源环境底线,在涉及底线的问题上,坚决做到“一米不让”,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审计手段和占补平衡手段,切实做好退耕、禁牧、水域清理工作,坚定不移的推进99%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另一方面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目前我市重点开发区、点状开发镇和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仅占全市国土面积的0.73%,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我市0.77%的开发强度。利用1%的国土空间抓好集中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有力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使呼伦贝尔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与现代化发展关系处理得更加和谐融洽。

——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打破制约发展瓶颈。充分释放金融潜能,加大开发性金融投放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理好争取政策性银行支持和贯彻落实政策的关系,用足用好抵押补充贷款等政策性金融款,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小微企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短缺问题,解决全市发展中的资金短期瓶颈。找建好金融平台,建立运作机制,规范打造抵押品,利用金融杠杆,撬动经济发展。

——坚持推进“三个一批”工程,实现改革创新发展。每年积极研究谋划一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推出一批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解决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抓住东北振兴的重大政策机遇,创新对外合作方式,创新组织推动机制和开发开放合作机制,优化国有企业改革环境,加快事关产业发展与合作的重点领域改革,建立新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创新工作思想,认真做好产业规划,补齐发展短板,每年认真谋划一批大项目,为加快地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高谋全局、抓大事、议大事能力,在改革创新的深度和精度上深入研究思考,每年在改革创新上有所突破,不断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形成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活力。冲破思想桎梏,找准制约自身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短板,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行政管理,国有企业、林区垦区、资源财税等领域改革,每年推动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全力以赴调结构、转方式,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实现协调发展。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要求协调三次产业发展。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突破,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多极发展、多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确立。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推动岭东、岭上、岭西地区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生宜居居美丽宜游的草原名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建设通国际、通重点领域的公路,打通高铁,科学布局铁路。到202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000公里以上,铁路网总长度达到2900公里以上,市域内一小时航空圈全面建成。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电网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坚持一以贯之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市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守生态红线,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健全。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有效控制,完成节能减排等各项约束性指标。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开放发展。以深化扩大对俄罗斯、蒙古国和东北亚国家合作力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努力将呼伦贝尔市建设成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沿边开放合作发展重点区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先行区、睦邻友好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全面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建成中俄蒙合作先导区,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功能全面发挥,与俄蒙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产业合作平台基本建成,经贸、投资、人文等多元合作机制全面建立,逐步实现由口岸门户通道向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多元合作平台的转变,欧亚大陆桥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对外开放的活力和动力充分释放。对东北、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吸引能力不断提升,开放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牵动力显著增强。

——坚持民生为本,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享发展。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原则,共享发展成果,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全市国家和自治区重点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市6.27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城镇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全力承办好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和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推进和谐呼伦贝尔和法治呼伦贝建设,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集聚区、边境地区和谐发展,成为睦邻友好、民族和谐的示范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平安幸福和谐呼伦贝尔。

为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机遇,推动全市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我市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切实做好《若干意见》中涉及我市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推进落实与争跑落地。各地区、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研究部署,加强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形成振兴发展的新合力,各项任务推进落实工作做细、做实、做精,确保任务和目标顺利完成,实现呼伦贝尔美丽发展。

(作者系呼伦贝尔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杨再梅

猜你喜欢
全市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2017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7年1—5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