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三大区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差异分析及策略选择

2016-08-15 00:48许泉
中国农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苏中苏南苏北

许泉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 210095)

江苏三大区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差异分析及策略选择

许泉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 210095)

以江苏省为例,分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推进江苏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民增收。

江苏; 农村人力资源;新型职业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承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性,并充分利用不平衡发展规律,实施有区别、有重点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该战略一方面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导致各区域间、各省之间甚至各省内的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江苏作为全国领先的经济总量大省,其经济繁荣的背后存在着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差距,其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差异尤为明显。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开发并利用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能提高农民增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也能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因此,深入探析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差异成因,推进江苏三大区域农村人力资源的协调开发,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着力提高江苏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并把“创新”、“富民”基因深深植入“三农”发展之中,突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深化农村改革等工作,进而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农村人力资源数量的控制、质量的改善、结构的优化和有效合理的配置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积极开展农民职业培训,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442.7万人、农民创业培训61.57万人、职业农民培训15.7万人,开展农业行业特有工种鉴定11.5万人。2014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23%(持涉农专业学历证书或农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例),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将达到50%。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可以反映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发展情况。然而三大区域农村人力资源的差异性显著,开发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民收入的差距。

(一)苏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苏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实践中已取得许多成效,具体体现在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苏南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始终做到三点保障:政府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者;农民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市场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风向标。然而苏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随着进程的推进出现了一些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1. 农村人力资源边际生产率递减

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增加的单位投入所带来的总产出的增量递减(边际产量递减)[1]。苏南劳动力成本上升到某一临界高度以后,该规律便得到了体现。因为苏南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不断地向苏北甚至更远的内地转移,挤占了对本地劳动力的潜在需求。同时,苏南城镇二、三产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苏南农村人力资源边际产出越来越低。随着苏南农村人力资源边际生产率的递减,苏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不利于促进该区域农民增收。

2. 农村人力资源的自主发展能力无法满足经济生活需求

苏南农村实行征地补偿款与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挂钩,促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迅速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单纯的财产性收入对于农民来讲是不足以维持较高品质的新农村生活,失地农民的持续工资性收入才是其有效而可靠的保障。而工资性收入的获得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取决于其人力资源禀赋[2]。目前,苏南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入乡镇企业,成为准产业工人。而有一部分农民工因缺少必要的现代化生产技能,只能被安置在技术含量较低又容量有限的低收入行业,这使得他们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生活中难以自顾。

(二)苏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政策的不断倾斜,苏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取得一定成效,农民自主开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同时农村劳动力依托特色产业也实现了有效的异地输出。然而苏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瓶颈”

苏中地区通过扩大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来增加农民收入,空间已经很小。然而,当前苏中尚未完全实现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一方面,目前有些乡镇财政困难,生产生活资料的购置压力较大,无力安排资金用于农民的技能培训[3]。这就使得由于相应的培训严重缺乏,苏中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偏低。另一方面,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受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就业压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就业仍受到政策性歧视,且其本身不具有就业的竞争优势。

2. 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滞后

苏中地区沿江靠海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了较具特色的农业经济;滩涂海水养殖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经济发展目标都对农村经纪人产生较大的需求。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经纪人知识的培训,使得其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致使苏中农村经纪人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同时,政府对农村经纪人的管理也不够规范。在农村经纪人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人利用虚假信息,诱导农民签订合同,坑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行为[4]。由于以上这些自身素质与管理上的不规范,致使苏中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在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上所起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自从江苏省政府提出“苏北大开发”战略后,苏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持续上升,基础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实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原因,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政府投入不足

一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相对不足,技能素质普遍较低。目前,大多数转移出去的劳动力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及纺织等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行业,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的工作,真正从事现代技术工种的不多。二是对农民的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苏北地区没有足够的财力用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生活。

2. 农民教育与培训呈现“一刀切”的盲目性

苏北多个市县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内容、手段、机制方面大同小异,而在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除地方政府在资金来源方面的渠道不同外,其余几乎平均使用力量,造成了培训资金浪费和部分种类人才的结构性缺乏。教育与技能培训作为该区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未能做到以本地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在培育的方向、对象、内容、政策上体现择优主导性,因地制宜地进行[5]。

3. 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

苏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当一部分都是自发盲目或通过亲缘网络的介绍而外出的,真正依靠劳务中介组织或政府组织外出的极其有限。一些非法劳务中介组织对劳动力供需双方采取不负责的态度,对外出劳动力往往是一送了之,并未持续了解外出人员的工作、培训生活等状况,更无法为其解决实际困难。这些非法中介组织的不规范做法严重影响了苏北地区的农村劳务输出。

二、江苏三大区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差异的成因

(一)文化观念的不同引导作用

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形成。江苏三大区域由于历史与区位原因,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区位文化。这对各区域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的实施与推进过程起到了不同的导向作用。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内涵中的商业意识、开放意识、人才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经济基础的作用下得到激发和大大提升。苏南人民将这些文化精髓内化为苏南文化,指导他们善于用市场经济手段去适应新环境,解决新困难,求得新发展。这种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催生苏南奇迹的重要因素,也是苏南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开发的必要前提。苏中就其文化特质而言,同属吴文化范畴,因此,苏中的区位文化决定了当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开放、学习、吸收和渐进的过程中逐步开展。苏北地区由于受传统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同时因苏北地区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人们的温饱问题较易解决,容易使人守土恋家,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不强,参与创新和竞争的动力不足,因此,该地区的农民“人力资本致富”观念缺乏。

(二)经济基础的不同支撑作用

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政府及个人有更多的能力去通过发展教育、培训,以及完善医疗卫生条件,来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禀赋,因此,苏南地区已基本上形成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而苏中、苏北地区,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乡镇财力相对减弱,一些地方基层财政正常运转尚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压力将加大。有的地方由于缺少必要的投入,农民技能培训及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建设滞后,部分乡镇公益推广机构不健全,相关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项目无力开展。这些情况在苏北一些乡镇表现得尤为严重。

(三)政府支持的不同保障作用

政府通过三个方面即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监督和服务来支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在资金投入上,苏南地区的政府已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尤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公共财政支持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而苏中和苏北地区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上的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其次,在政策扶持方面,苏南地区正逐步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所有制界限,以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和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然而,在苏中和苏北地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形态尚未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转变,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依然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公民权的真正行使。第三,在监督和服务上,苏南政府较为注重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相关方针、政策,切实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而苏中、苏北地区(尤其是苏北)的基层组织领导队伍素质不高,且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当地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散乱、无序。

(四)市场配置的不同导向作用

苏南地区在就业政策上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该区域大量出现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劳动培训和服务机构就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在现实发展中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苏中地区由于尚未建立健全农村劳务输出的信息网络、技能培训、劳动力市场、政策保障和组织协调体系,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使得该地区在劳务组织化程度方面远远不如苏南,其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三大区域中较慢。而苏北地区依然存在着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未形成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劳务输出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组织网络不健全,未形成市场运作机制,农村劳动力市场也尚未形成。

三、推进江苏三大区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选择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着突出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对策研究分析时,不可盲目地一刀切,忽略差异性,而是应当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找到适合每个区域实际特点的不同策略导向,如此才能够有助于最终实现江苏三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苏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选择

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基础较好,但相对较高的目标和任务对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大量的城郊失地农民和市区农民工亟待发展自身能力,融入城市生活;进入乡镇企业的农民和依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具有一定基本生产技能,但其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仍需转变。这些现实状况决定了苏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需要以推进农民市民化为导向。

1.培养农民的市民意识

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运用文化下乡等形式,从观念与文化上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使农民接触并接受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氛围。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就是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积极进取,从小农经济意识走向市场经济意识。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农民市民化的前提。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生活行为方式等的转变。同时,农民实现市民化应发展出与自身生存形式相关的文化观念,而且这个观念能够成为城市社会文化资源的一个有机部分,包括农民长期形成的吃苦耐劳作风、坚韧的性格等,都可对城市病理加以诊断和进行文化治理[6]。通过农民自身文化观念中的优良部分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将能够在文化与意识领域大大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2.加强职业教育,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7]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无疑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培育和造就千千万万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苏南地区应大力发展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以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适应当地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及伴生的服务业日益提高的职业要求。苏南地区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使农民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接受培训,提高培训的参与程度。

(二)苏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选择

苏中各市颇具特色的农业经济结构,对沟通生产和市场的农村经纪人有着较大的需求,同时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了必要的产业基础。然而,实际上苏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对农村经纪人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其参与市场的竞争力较弱,不利于该区域农村市场的活跃和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因此,苏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的实施导向,是大力培养并规范农村经纪人队伍,使其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实现苏中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 着力培训,提高农村经纪人的整体素质

农村经纪人联系着生产和市场,角色定位要求其要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剖析能力。但苏中农村经纪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市场知识。因此,应采取定期举办培训班和不定期进行经纪人经验交流的形式,对农村经纪人进行市场、农业、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工商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其掌握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以提高经营能力。

2. 增加扶持,带动农村经纪人的发展

苏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经纪人的扶持力度,鼓励其通过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发展动态,选择可以作为经纪人发展基础的产业。同时,苏中农村中那些有眼光、有奉献精神、信息灵通、有组织才能的人具备成为农村经纪人的潜质,应对其进行分类指导,使其逐步加入到农村经纪人这支队伍中来。

3. 加强规范,提高农村经纪人组织化程度

将苏中农村经济人队伍建设纳入市场化建设体系统筹管理,引导建立农民经纪人协会。由工商部门注册、农业部门管理,使农村经纪人队伍从分散的各自为战,发展为合股组织,增强抗御风险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经纪人信用档案,维护经纪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的监督管理,使其在推动农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苏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选择

结合苏北地区农村人口文化层次偏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足且难以承担数量庞大的农民教育培训任务等实际情况考虑,笔者认为苏北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仍需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采用政府主导方式。该方式需要在明确政府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责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制定宏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由苏北地区发展的现实状况可知,农村人力资源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资源,而且待开发的空间也较大。因此,政府专项管理机构制定开发规划,是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苏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建设来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

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上,政府要大力推进中等及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以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建立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教育体系。在农民培训上,加大苏北地区农民生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为苏北重点培养生产技能型、技术服务类以及经营管理型新型职业农民,以符合市场需求[8],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3.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这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方面,苏北政府需要完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并以之为有效载体,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以提高其素质,使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另一方面,建立农村人才的反哺体系,在积极对外输出人才的同时,积极引导外输人才回乡创业,以农村人才的良性流动促进人才与本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1]魏埙.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05.

[2]陈俊梁.略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苏南地区为例[J].经济问题,2008(3):91.

[3]苏中地区5村农民收入典型调查[EB/OL].中国改革论坛.(2004-04-06).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11&id=17818.

[4]杨序琴.试论农村经纪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6(6):13.

[5]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03 (6):60.

[6]卫胜.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30.

[7]马建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行动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3.

[8]郭智奇,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12.

(责任编辑:胡必强)

The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Strategic Choicesin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Resources in the Three Main Regions of Jiangsu

XU Qua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The paper took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he reasons for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main regions in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Jiangsu,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Jiangsu, as well as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Jiangsu; Rural Human Resources;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2016-11-08

许泉,男,南京农业大学计财处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725

A

1009-1173(2016)06-0050-05

猜你喜欢
苏中苏南苏北
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授予“扬州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南年俗亦动人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抗战时期苏北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