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培养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问题与对策

2016-08-15 00:48青平涂铭余樱
中国农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办学学科农业

青平,涂铭,余樱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农业高校培养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问题与对策

青平,涂铭,余樱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存在培养体系不够科学、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相对较弱、办学观念比较陈旧等问题。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增加就业竞争力,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该从办学观念、师资建设、培养体系、办学条件四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同时应注意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引进、培养、使用之间的关系,师资队伍能力与专业设置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农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

一、农业高校培养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基本形势

农业高校开办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目前该专业迅速普及并覆盖了大多数的农业院校。大部分农业高校以农业经济管理、经济学等专业为基础,逐步开设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学、电子商务等各类专业,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体系。随着开设专业的日益增多,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从招生人数不断增长。从开设的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来看,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学科虽与综合类大学或财经类院校尚有差距,但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表现良好,近几年的平均就业率达到80-90%,仅略低于综合性大学或财经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这表明当前我国人才市场仍对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具有较高需求。总体而言,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招生情况、人才培养、就业升学都呈现良好的态势,但与综合性大学、财经大学相比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中的问题

(一)培养体系不够科学

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体系存在四方面的问题。第一,培养定位不够准确。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为涉农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还是培养通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始终是困扰农业高校的问题。培养定位的模糊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既达不到通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又不具备涉农领域的知识专长。第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导致一些关键核心课程无法开设或者开设质量不高,尤其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数理统计类课程亟待提高。第三,学生评价体系欠缺。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特征,而当前农业高校由于条件所限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对于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管理沟通、商务谈判等操作性的技能缺乏有效的教学考核方式。这种现状导致学生虽然能通过机械记忆应付考试,但操作技能的掌握无法保证。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少农业高校经管类专业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专业实习基地偏少,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有效落实。

(二)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农业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有待完善。一些教师在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较为陈旧,既没有紧跟学科前沿,也缺乏必要的深度。其原因在于农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许多专业课教师都是由其他领域转行而来,尤其缺乏从海外、重点综合性大学引进的工商管理类师资。一部分农业高校没有使用国内外通行的权威教材,而是采用本校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质量不高。第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一般起步较晚,对于网络教学、视频教学、沙盘模拟、经济金融数据库等先进教学设备的投入不够,限制了教学效果,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第三,教学方式比较陈旧。不少教师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一般性讲授为主,缺乏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索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办学条件相对薄弱

农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与综合性高校、财经类高校相比存在一些差距。具体体现在教师队伍弱、办学硬件条件弱、社会认同弱。

第一,师资队伍弱。农业高校非农专业处在非主流地位,师资建滞后[1]。农业院校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教师的专业背景也不尽合理,教师异缘化比例较低,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农业高校从海外引进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的比例偏低,现有师资赴海外进修比例也不高,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国际化视野,难以开阔学生眼界。

第二,办学条件弱。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所需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教学基础设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图书资料都较为缺乏。软件设施不足则体现在教学软件、模拟沙盘、财经信息数据库较为缺乏,其中高质量的外文期刊数据库尤为不足。

第三,社会认同弱。对于农业高校开办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不少家长、学生、企业、媒体的认同度较低,甚至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农业高校的专长在农业科学相关领域、难以承办工商管理专业。这导致农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招生比较困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就业难度较大,教师教学科研进取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此外,办学条件有限还导致农业高校申报工商管理类新专业比较困难,申请硕博士点、开展MBA教育也面临不少困难,难以提升办学层次。

(四)办学观念比较陈旧

一些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观念较为陈旧,重知识轻方法、重课本轻实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陈旧,难以跟上当前工商管理办学的主流范式。此外,农业高校长期依托农业管理部门、农业产业办学,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高校工商管理学科与综合性、财经类高校交流较少,封闭的发展模式使其办学观念的更新较慢。

三、农业高校培养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办学观念

更新办学观念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树立重视工商管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的观念。在培养方案中要加强对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的教学,要重视对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第二,要树立符合工商管理学科规律的办学观念。农业高校工商管理学科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追随工商管理学科的主流范式来办学。第三,要树立重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的观念。要加强对学生解决工商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的力度。第四,要树立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观念。当前国家对农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2]。农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多方位对外交流、鼓励学生海外游学等各种方式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培训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办学实践也证明,为了确保农业高校的先进办学观念得以实施,需要不断完善师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规划、抓好培训落实、实施培训效果评估[3]。目前重点应该开展三方面的培训工作。第一,工商管理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培训。例如开设教师“暑期班”等形式,邀请著名学者在暑假为教师集中授课,全面夯实工商管理类学科教师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二,提供更多的在职进修平台,帮助教师在工作进程中提升自身的科研、教学水平。如鼓励更多教师出国、出境进修,举办教学研讨班、开班名师示范课堂等,提供多样化的教师研修平台。第三,学校、学院提供更多经常性的、多渠道的小型“种子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在知名教授指导下常态化开展科研研讨交流,并深入企业开展案例研究,为申请更高层次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打基础。

2.大力引进新教师

在教师人才引进方面,要转变思路,针对农业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薄弱环节、关键课程、关键研究方向,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往人才引进往往过多注重申请者的名校学历和现有科研水平,今后应该更多着眼于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需求,更加注重人才发展潜力和学术训练基础,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逐渐补齐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短板。

3.培养骨干教师

农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需要打破论资排辈观念,培养一大批能教学、善科研的骨干教师、科研能手。对教学科研骨干的培养尤其要注重挖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潜力[4]。要重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要在学术事业上给予重担的同时给予他们大力支持,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一般地,在工商管理学科每一个二级学科方向上都应该培育1-2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培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成长。

(三)更新人才培养体系

农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更新培养体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考核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诸方面进行完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体系保障。例如,教学大纲设定上,要在参照主流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涉农特色。在课程的教材选择上,要鼓励采用当今国内外主流教材;在课程体系上,应突出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突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并整合课程内容、注重课程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要提出问题导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并结合工商管理教学的特色,逐步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方法体系。

(四)加大教学条件建设

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加大教学条件的投入。在硬件设施方面,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的建设必不可少,要保障学生能够接触到国内外一流的经济管理类杂志。实验设备、实习条件建设方面要跟踪综合类、财经类高校的发展趋势,引入先进的模拟沙盘等实训系统,及时更新SPSS、AMOS、STATA、SAS、EVIEWS、MATLAB等统计软件,打造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综合配套的工商管理校内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同时注重加强与企业等校外单位的联系,以管理优良、绩效良好的企业为核心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农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学科之间的关系

鉴于农业院校的学科发展历史,农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都设置于经济管理学院内,而这些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往往是院里的传统强势专业,是学院学科建设的基本支撑。作为后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要处理好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关系,努力营造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学科生态体系”[5]。在学科建设方面,工商管理学科的建设既不能过度依附农林经济管理等强势学科,丧失自己的学科特色;也不能完全远离强势学科,这样也不利于学科早期的发展。农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要向强势学科学习,在科研项目、实践教学等方面学会共享资源,逐渐形成学科交叉优势,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工商管理方向(如涉农工商管理)。

(二)工商管理类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使用的关系

在师资引进方面,农业高校要加强从综合性大学引进工商管理学科教师的力度,推动专业建设逐渐向国内外工商管理学科主流范式转型。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引进急需的人、用好现在的人、培养未来有影响力的人。这就需要在具体建设环节上下功夫。在资源投向上,既要平衡各学科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也要在适当时期扶持作为后发学科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在成果考核方面,要尊重工商管理等新兴学科的学术及教学成果,以保障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学术研究方面,要鼓励各学科之间的协作创新,防止各学科之间内耗和过度竞争,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平台和平等融洽的合作氛围。

(三)师资队伍能力与专业建设要求的关系

师资队伍要与专业的设置相匹配。一方面要规模匹配,工商管理类大多为招生较多的大专业,每个专业通常有3-4个班级,较大的学生规模要求一定规模的教师队伍相匹配。工商管理类学科具有较高的综合性,涉及的学科多而杂,因此对不同学科方向的师资需求较多。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通常会受到众多其他专业学生的青睐,如管理学、市场营销、会计等通常是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的热门课程,这也加大了对工商管理类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注意结构匹配,年龄结构上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中青年学科骨干教师;职称结构上要适应本学科发展需要,要防止短期内招聘博士过多而出现年轻教师在职称评聘、课题申报、资源获取等方面的集中“扎堆”、内部过度竞争局面;学缘结构方面要提高从校外、海外引进人才的比例,提高教师异缘比例,原则上不留或者少留本校培养的博士生,这也是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通行做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农业高校应该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培养面向社会的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但是目前的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地点分散、内容不系统、考核方式不统一,增加了实践教学管理的难度[6]。总体来看,大多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比较欠缺。目前来看,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系统性提出实践教学新的教学目标、教学规范、教学要求、考核方式,承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付出的劳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许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外集中实习,使得学生获益良多;近年来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许多高校改集中实习为学生分散实习,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重新开展集中实习,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罗影,朱方长.农业高校非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9-40.

[2]张雅光.农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评论,2015(11):35-38.

[3]杨菊超.农业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机制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17-18.

[4]杨德东,陈娱.农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9-12.

[5]瞿振元,韩晓燕,吴华杰,等.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必然、实然与应然[J].中国高教研究,2009(9):1-6.

[6]赵凯.农业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对策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2(6):50-53.

(责任编辑:周献)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QING Ping, TU Ming, YU Yi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Problem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can be sorted in four aspects: scientifity of training system,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conditions of school running, and educational ideolog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enc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hould achieve targeted improvement in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ideology, faculty calibr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and college-running condition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academic disciplines, do a good job in teachers’ recruitment, training and personnel use, and treat we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bility and major setup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2016-11-14

青平,男,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消费者行为学。

G642

B

1009-1173(2016)06-0077-04

猜你喜欢
办学学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学科新书导览】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