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的价值及方法探究

2016-08-15 11:08葛轶蒙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传统文化大学生

葛轶蒙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群体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影响,造成当今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薄弱,理想信念缺失。因此,在高校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我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道德教育方面。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责任意识的内涵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阐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借鉴的可能性,最后提出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方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自己的一隅之见。

[关键词]传统文化 责任意识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64-02

一、传统文化与责任意识的内涵

(一)传统文化

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那就要了解“传统”与“文化”二者的意思。所谓传统,就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思想、民俗、道德、制度等要素。而文化则属于社会历史的范围之内,指的是人类创设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与水准的情况。所以在中国的文献记载中,“文化”这个词的定义是变化的。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献中有记载到“文化”。刘向在《说苑·指武篇》提到“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该,然后加诛。”在这文化被译为以文化之,这也许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第一次将文化二字合用。实际上在古汉语中是没有双音节词的,所以“文”与“化”经常分开运用。“文”在古代中国实际上的意思为“纹”,常被译为纹理之意,如《左传· 隐公元年》记载到“中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再后来,“文”被引申文章、文采、品性等意思。最后“文”还有协调人之间关系的方式方法的意思,即就是“人文”,比如“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

既然在中国古代汉语言中并没有对文化做明确的解释,那么可以理解为现在我们常讲的“文化”一词是由西方文化引进而来的。西方的“文化”出自于拉丁文Cultura,有住宿、种植、敬神等许多含义,而英文中的Culture表示为耕种之意,含有改造大自然的意义。被誉为“文化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第一次将“文化”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提到:“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任何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在中国现代使用的“文化”一词,大概是在20世纪末从日本引进的。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所创造的具有很久生命力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后世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括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经世致用的传统史学,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2]

(二)责任意识

本文所讲的大学生责任意识,主要有参与意识、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

1.对社会的参与意识

古代儒家教育中关于道德责任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大众的参与意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的培育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实际上,参与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魅力。儒家思想提倡作为道德上的君子,最基本的是要具备道德责任感。无论是孔子的周游列国,还是到后来许多儒家大师入世传播思想,都体现着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孟子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空乏其身,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就是表明自己勇于担当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儒者的参与政治、投身改革的精神。

2.对国家的忧患意识

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以忧患意识为主。在中国古代忧患意识的文化中,不同的派别有着不同的实质。佛家和道家的忧患意识体现在注重个体的生命,追逐一种个体精神的超脱。而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他们所主张的忧患意识的范围则更广,他们更多会重视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利益,要将“以天下为己任”为自己的行动目标。孔子在《论语·卫灵公》提到“君子忧道不忧贫”;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阐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将古代儒家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发展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还有明代学者顾宪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中国儒家人士的肺腑之言,体现着忧患意识在这些名人志士的道德责任感中的重要地位。[3]

3.对自身的自强意识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源自孔子主张的“积极有力,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就连主张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国学者胡适,也曾作诗评价孔子主张的自强观点:“知其不可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识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弃。”之后《易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主张。自此以后,自强精神便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中华儿女拼搏向上的推动力。虽然自强精神是古代人提出的,但是现代意义依旧深远,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能源。

二、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面临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理想信仰缺失,自我责任担当意识淡薄

首先,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功利和现实,独生子女较多,以自我为中心,只追逐个人成就和利益,而一旦出错,便将原因归结到别人乃至社会。其次,有些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但是创新性不足,缺乏自身发展的动力,跟风现象严重。此外,忽视自我约束和自强,做人和做事情时欠缺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的意识,导致缺乏诚信,假证、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这种自我责任担当意识淡薄的根源在于大学生理想和信仰的缺失。

(二)社会责任意识弱化

第一,大学生感恩国家和社会的意识缺失。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让他们认为所有对自己的帮助都是理所应当,没有感恩之心;第二,当代大学生对父母、长辈和老师缺少尊重和关心,淡化了自己对父母、长辈和老师的责任,很少对其主动关怀;第三,缺乏社会公德心。不文明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学生破坏公共和自然环境。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等院校现如今缺乏对大学生责任担当精神的正确引导,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产生的多元文化,尤其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想充斥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另外部分家庭和教师自身的责任感弱化,都会给大学生培育责任意识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

三、运用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方法

(一)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教化思想

第一,高校应重视精英培养。中国古代的育人教育有着十分明确的定位,就是培育经世致用的人才。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是教育的普及化,但高校也应该注重从大众学生中选出具有责任意识的有为青年,并加以着重锻炼和培养,让他们认识到什么叫做“责任”、为什么和如何去负责,全面了解责任担当意识的内涵所在。

第二,将责任意识划定为考核人才的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悌廉耻仁义忠信”一直是评判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准绳,在全社会的观念里,道德责任在考评人才的地位很高,而且还有明确的标准进行界定,比如家规、家法、民俗和民约等。然而现代中国社会却弱化了责任担当规范,单单将“钱”和“权”作为一个人成功的准则。所以,社会必须要扭转现代评判人才的单一化规范,要发掘和弘扬家规、家法,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也要制定出与责任相关的规范,以此为大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标杆。

(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当代大学生很少思考自己为何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可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有“治国平天下”的参与意识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古人的所言所行中都体现着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也体现着他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也为当代大学生培育责任意识树立了模范作用。在大学课堂里,高等院校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去,比如让大学生学习《诗》《书》《礼》《乐》等文化,这都是古代教育百姓的基础。《诗》表达人的志向,《书》让人知晓规范,《礼》让人遵守原则,《乐》使人陶冶情操,这些通过文化的渲染,都能将责任精神化民成俗。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多,高等院校应学会从中发掘适合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资源,教师队伍要懂得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育方向,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言传身教的态度都是各高校教师的楷模。

(三)重视大学生的在社会实践中培育责任意识的途径

中国的墨家学者有“以身载行”的思想,意思就是强调学思并重,特别注重实践的作用。我国在培育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进程中,高等院校大多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缺少社会实践,时常使得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进入成效不高的怪圈。所以,可以借鉴墨家“以身载行”的思想和方法来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长才干、奉献社会,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中要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第一,高等院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重视学思并用。教师需要主动协助大学生体会理论框架,然后引导学生实体操作或者场景模拟。这种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形象化、操作化的授课方式,既利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第二,“以身载行”,大力支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有效工具,还是拓展大学生眼界的重要途径。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植树护林、义务献血、关爱空巢老人、“三下乡”支教等志愿活动,让大学生平时与社会密切联系起来。运用“认知—实践—再认知”的思维方式,真正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落到实处,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最终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过程中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大桥。

【参考文献】

[1]周易·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7.

[2]龚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1:7.

[3]丁文敏.大学生责任教育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6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传统文化大学生
大学生恋爱过激行为分析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的特点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