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BL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心肺复苏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016-08-27 07:52宋文娟何夏阳黄秋杏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考核成绩心肺教学效果

宋文娟 何夏阳 黄秋杏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180)



基于TBL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心肺复苏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宋文娟何夏阳黄秋杏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180)

目的:探讨在心肺复苏实训教学中运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Learning,TBL)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试验组采用TBL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比两组护生心肺复苏操作的考核成绩。结果:试验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心肺复苏操作考核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实训教学中采用TBL结合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不仅有利于护生高效掌握操作技能,激发护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护生沟通能力增强护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及学习成就感等。

TBL信息化教学心肺复苏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着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以将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1]。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在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师生之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策略、结构和程序的活动范型[2]。它是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教与学的理念,主要包含信息技术、信息化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其中,微课就是信息化学习中的一种重要资源。

心肺复苏在实际生活中以及临床的应用非常重要,对心搏骤停患者及时正确地实施心肺复苏以有效挽救其生命是人类必备的技能之一。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高职护生的实训教学中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TBL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以心肺复苏为例,介绍如下。

1 研究对象

在学院2014级护理高职高专的班级中抽取2个班作为研究对象。抽签决定:A班为试验组,共43名护生,女40名,男3名;B班为对照组,共45名护生,女42名,男3名。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经过统一高考录取入学随机分班的护理高职专科生(3年制),年龄19~21岁,均选用高教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同一位教师授课。在学习心肺复苏前,护生均已学过相同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成绩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教学内容与方法

心肺复苏实训教学的内容包括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心搏骤停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心肺复苏术的实施。重点与难点是心肺复苏术的正确实施。护生通过学习,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急救意识、爱伤观念,明确心肺复苏的重要意义,增强救死扶伤的工作意识。

2.1.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典型案例导入教学内容,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理论知识,观看操作视频,教师演示操作过程,护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错总结。

2.1.2试验组采用TBL结合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根据护生的学习成绩、性格、学习能力、性别等特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全面均衡后,全班分为7组,每组6~7人,每组设置1名组长。

第一阶段为课前准备阶段。在上课前一周,教师根据学习目标,通过分析学习任务和学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上传至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供护生下载。学习资源包括:①微课2个,主题分别是“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原理”,“吹气与按压”,用于剖析教学重点和心脏按压的难点。②音乐《Staying Alive》,每分钟节拍103下,用于推荐护生边播放音乐边练习按压的节律。③CPR顺口溜,包括电子版与MP3版,便于让护生牢记CPR操作流程。④有关CPR国内外相关学习网站。同时,教师拟定学习任务单发至班级公共邮箱,学习任务单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团队任务、课堂活动预告等。其中,重点是团队任务,包括:①要求护生收集2~3个心搏骤停患者的案例,分析其发生心搏骤停的原因。收集CPR在群众中普及的情况,目的是让护生感受CPR的重要意义,提高学习兴趣与动力。②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完成8项任务。此8项任务主要是突出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③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提前练习CPR操作。护生在课前登录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下载相关学习资源至电脑或手机自主学习,上班级公共邮箱下载学习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完成团队任务。上课前,组长将小组活动照片发至教师邮箱,目的是督促护生完成课前任务。教师精心设计10道有关基础知识考点的单选题,上传至校园网络平台,护生上课前登录网络平台自测。对于不能理解的题目,上课时,予以提出。

第二阶段为课堂讨论学习阶段。①教师根据网络平台自测题的正确率筛选出难点题,分组讨论得出正确答案。②每组护生汇报1例心搏骤停案例的主要原因及CPR普及现状。③针对教师课前提供案例的8项任务,每组护生派代表汇报,小组间进行补充,提出质疑或辩论。④抽取2名护生根据案例情形演示CPR操作,使用同步录播回放系统进行录像,小组评价,相互评价操作的优缺点,必要时,回放录像点评。⑤教师示范CPR操作。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相互监督指正,教师巡视纠错,组织学生在普通模型与高端智能模型上分批练习。⑦总结及布置作。课后作业除了练习及熟练掌握CPR,还需要完成心肺复苏宣传手册或板报的制作,向家人、朋友宣传心肺复苏的知识与技能等,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至课堂外,增强自身救护他人的信心,响应“人人都会CPR”的理念。

第三阶段为课后评价反馈阶段。教师上校园网完成对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表现的评价及评分。护生上校园网完成组间互评、组内成员互评及对此教学模式的反馈,评分均纳入平时成绩范畴。教师根据护生的课堂表现及反馈反思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便于日后的改进。

2.2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6个条目,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学习成就感,采用Likert3级评分:差-1分,一般-2分,好-3分。在教学结束后,使用统一指导语,采用不记名方式,当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两组共发放问卷88份,回收问卷88份,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97.73%。

以高教版全国高职高专教材CPR实训考核评分表为标准考核两组护生CPR操作。所有护生均参与了考核,收集两组护生的CPR实训考核评分表,对比其操作考核成绩。

2.3统计处理方法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CPR实训考核成绩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

3 结果

3.1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表1)

3.2护生CPR实训考核成绩比较(表2)

表1 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s)

表1 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激发学习兴趣2.58±0.61* 1.56±0.78提高自主学习能力2.32±0.58* 1.62±0.65培养创新思维能力2.23±0.80* 1.38±0.60增强团队协作意识2.68±0.68** 1.26±0.57提高沟通能力2.1±0.69* 1.68±0.60增强学习成就感2.20±0.62* 1.60±0.58

表2 护生CPR实训考核成绩比较(±s)

表2 护生CPR实训考核成绩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例数43 45成绩86.68±2.62** 76.28±2.18

4 讨论

本研究显示,在心肺复苏实训教学中运用TBL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后,试验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组。其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学习成就感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生CPR实训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

本研究中,教师为护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如微课、音乐、口诀、网站等。这些学习资料都短小精悍,实用,内存小,可下载至手机中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能帮助护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单”,使任务容易实现。其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制作出的微课,通过动画、视频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将枯燥抽象的知识更直观地呈现在护生面前,加之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方便护生利用课前、课后碎片化的时间使用,对护生的自主学习有重大意义[3]。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班级邮箱、QQ群等,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如智能手机、同步录像回播系统、智能CPR模型等,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团队合作有着其他群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人的智慧力量和经验进行合理的调动,使之产生最大规模的效益[4]。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给护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护生在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中相互督促配合,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析解决问题时需与组内学生协调合作,学生之间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互补互助,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课前,鼓励护生利用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凝聚团队力量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鼓励护生汇报,允许其他团队提出质疑与辩论,增强了护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护生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果好,亦增强了其学习成就感。

TBL联合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性探索。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技能型人才。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师需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并运用到教学中,达到教学相长及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Thompson B M,Schneider V F,Haidet P,et al. Team-basted learning at ten medical schools:two years later[J].Med Educ,2007,41(3):250-257.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朱俭,朱梦奥,李颉,等.大学生团队合作经验分析[J].时代教育,2013,(5):55-56.

猜你喜欢
考核成绩心肺教学效果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基于OSCE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结业考核成绩分析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