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因生活化而焕发生命的活力

2016-09-07 16:32郝小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融会贯通教学环节

郝小文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 生活化;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学环节;融会贯通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观点的提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要想使语文走进生活,就必须使语文教育与生活相融合,做到语文“生活化”。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习。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树立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信念;从而让学生在斑斓的生活中,发掘其语文学习的潜在能力,进而让语文生活化,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让学生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从而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所谓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资本推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使学生在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语文生活化既是一种教学原则,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它要改变的是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参与某项生活化的活动获得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语文能力。教师是生活化活动的设计者,在课堂教学中也是生活化活动的参与者,师生是民主平等的交融关系,生活化教学促使师生认知、情感、个性等的整体参与,使教学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碰撞、融合、对话。由此,教学艺术也便升华为一种教学精神,或者说是教学原则。作为教学原则,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追求将促使语文教学实现两点转变:一、由知识的传授到言语感受的转变。二、师生关系由主从关系到对话关系的转变。

二、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解释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的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2、演一演,再现生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高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学生表演起来惟妙惟肖,引人入境,在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间架起的桥梁,为学生很好的体验文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相互比赛,相互评判,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栽树的过程及三个小伙伴在栽树的过程中分别起的作用,更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3、学一学,体验生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例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好多学生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的开心画面,伴着这令人骄傲兴奋的意境,《快乐的节日》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开心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节日气氛的欢乐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做一做,感受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各环节应与生活融会贯通

1、导入的内容应贴近生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导入。语文课堂的导入一定要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语文导入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要求,常规的导入方法有:猜谜语,悬念设置,比较引入法,依旧带新等等,另外导入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启发性。

2、提问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认知有一段距离,要通过提问这一环节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提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提问的“恰当”,“巧妙”就非讲究不可了。

所谓提问“恰当”,是指精心地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的规律上。所谓提问“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

3、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兴趣,加深巩固。

新《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且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总之,“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让教学联系生活。”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的飞翔,让生活化的教学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和语文素养的舞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融会贯通教学环节
化繁为简 融会贯通——例谈概率知识综合问题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从“融会贯通”到“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