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科群建设构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6-09-16 00:52是俊凤陆秉潘晨麟徐丹刘翔英姚革邵红李劲松
中国医院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科群门诊科室

■ 是俊凤陆 秉潘晨麟徐 丹刘翔英姚 革邵 红李劲松



依托学科群建设构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 是俊凤①陆 秉①潘晨麟①徐 丹①刘翔英①姚 革①邵 红①李劲松①

学科群 多学科协作诊疗 门诊管理 诊疗模式

随着医学学科不断细分,学科之间融合交叉并以一定形式组织起来形成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医院不断探索实践的医学新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依托医院学科群建设推进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以疾病为导向聚集精英人才,建立多个学科群团队,为开展多学科联合门诊提供合作基础和平台。并通过现状分析,总结运行模式的得与失,为国内医院推广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提供指导性建议。

【Key words】the advantage disciplinary group, MDT, outpatient management, treatment mode

【Abstract】Divisions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have been re-divided into even more specific fields of modern medicines as time professes. Many hospitals and medicinal institutions have created new treatment models to connect diferent divisions and departments from within in order to creat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more efficient systems to benefits the patients. Based on the advantage discipline group, Xin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as established a MDT mode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disease oriented, multi-department talent cooperation and MDT joint clinic center. The pros and the cons of this initiative is summarized to give reference for MDT building and promotion in China.

Author's address:Xin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No.1665, Kongjiang Road, Shanghai, 200092, PRC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更新发展,疾病诊疗更加趋于专业的细分,专病化已经成为我国各家医院门诊的主要诊疗模式。但专病化诊疗模式有其自身局限性,对于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而言,其研究型医院的定位直接导向接诊复杂、危重的患者,所患疾病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多个脏器,由此牵涉到多个学科,患者就有可能往返于多个科室之间,诊疗过程中遭遇困难,不同科室医师更可能给出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甚至有矛盾之处,给患者就诊带来诸多不便并产生困惑,患者无法得到对疾病全面评价和考量,达不到最优的诊疗效果。

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 discipinary team,MDT)已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积极倡导的重要医学新模式,其目的是使传统的个体式、经验式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决策模式,最终以质量控制系统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并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1]。结合科学技术日益表现出高度综合化的趋势,学科建设在向着高度综合、交叉共生、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2],三级综合性医院积极倡导优势学科群和专病中心建设,创新开设属于自身特色的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服务模式,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学科群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研究学科群的特征、组织形式、建设条件及意义,对于依托学科群推进成熟、完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联合门诊体系,避免单一治疗、重复治疗和过度治疗等问题,同时还通过打破专业偏见和科学堡垒,促进多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3],更好地开展门诊工作、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有着深远和重要的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以下简称“上海新华医院”)依托医院学科群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多个学科群团队,进而推进联合门诊服务管理模式,通过现状分析、总结运行模式的得与失,为今后MDT的发展和实施提供管理政策依据。

1 学科群建设开展情况

1.1 学科群的兴起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则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日趋频繁。单纯片面地追求学科专业性,在应对复杂、重大疾病时对于学科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局限,单个学科的力量往往不够解决,学科群的概念就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外综合性医院结合自己医院优势学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打破学科间壁垒,对科室进行资源有效整合的尝试,联合门诊的推进就是学科群建设的有益产物。

1.2 上海新华医院学科群建设项目概况

学科群建设是上海新华医院三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并纳入医院“十三五”规划中。2015年起启动该项目,医院搭建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架构保障项目的有效推进和落实管理,通过打擂评审遴选出具备高水平竞争力及领先水平的18个学科群,分层立项、分类管理,重点建设学科群、重点扶持学科群和多学科联合疾病诊治中心。医院制定项目考核评估办法,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和经费保障。稳定支持5年,每年考核采取晋级淘汰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依托学科群建设的顶层设计,稳步而强有力推进学科群内各学科间紧密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攻关。

2 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情况

2.1 传统门诊的服务模式

传统的门诊服务是按专科来分类,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临床分科更加细化,精细化分科有利于培养更优秀的专科医生,有利于专科疾病研究水平的提高,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传统的门诊管理方法不能完全适合现代医院门诊服务的需要,创新性的、科学而又有效的联合门诊就诊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门诊服务水平。

2.2 联合门诊的服务模式

联合门诊通过相关专科之间的跨单元有效合作,共享人才、设备、信息资源,各专科自身的综合实力在对外合作中增强,全新的服务模式打破以往传统门诊的就诊习惯,联合门诊质量的提升,病人作为最大的受益者能够得到早期干预、合理的就诊流程、有效的治疗,最大地提升患者满意度,同时相应学科群对应的联合门诊实力由于专科间的交叉互融使得其建设得到飞跃式的发展。

2.3 上海新华医院开展联合门诊优势

上海新华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年门急诊量常年位居上海市之首,医院专科齐全,传统品牌特色的儿科加之综合实力日渐上升的成人学科,构成科室专业大而全的医疗特色。医院以学科群建设为契机,将儿科、成人科有机结合,以年龄为主线确定某一系统疾病整合门诊,在学科群范围内针对某一与年龄延续性相关疾病;以内科、外科、医技科室联合针对某一疾病整体最优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组成团队,继续保持医院儿科品牌特色,发挥综合性学科的优势。

3 学科群建设助推联合诊疗开展的实践

3.1 顶层设计的政策引导

为了配合学科群项目的落实,上海新华医院成立由院领导、科研部领衔的顶层管理者,运用整体、全面的思维开展工作,以解决关键问题的结果导向为核心指导,统筹不同维度进行工作。通过项目管理小组对各学科专家团队的参观访问、现场座谈、实地考察,以“走进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实现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为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便利,达到学科群整合的最大功效,营造学科汇聚、开设联合门诊的良好政策环境。

3.2 专项经费的支撑保障

对开展的联合门诊,根据参与科室数量进行梯度绩效奖励。在此基础上入选医院学科群项目另设专项经费,可用于建设联合门诊疾病诊疗体系建设、联合门诊相关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与学科交流。允许学科群团队聘请临时人员从事对患者做病历随访、样本收集等工作,但是经费开支由学科群召集人签字,经院科研部和财务部审核后,报分管院长审批,务必做到专款专用。医院有效解决联合门诊场地、服务等多方面问题,在特定区域设置联合门诊专用诊室,为整个候诊区营造温馨的氛围,让患者得到家的温暖和安慰。经联合门诊团队确定需要的大型仪器检查、床位、手术可优先安排,尽早实施。

3.3 多种模式的实践探索

目前联合门诊采取预约制诊疗方式,原则上采用固定时间与地点开诊。在患者就诊流程的选择上,提供层级预约制,建议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召集人所在科室开设相对应的专科门诊,患者需要先至联合门诊团队中任何一位医生门诊就诊,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筛查判断,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书写诊疗病历,若患者符合联合门诊的就诊条件,MDT联络员会为患者确认联合门诊的时间,以预约专家的形式预约联合门诊,专家可以直接讨论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往返。联合门诊主要为经筛选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根据不同的学科群团队、不同学科特色、不同联合范围,联合门诊运作方式有3种,并根据专家学术造诣、疾病疑难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服务定位标准。第一种是疑难特约特需门诊,召集人具备优势学科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学科带头人,参与科室大于5个,具备领先水平专业的各科资深专家参与门诊,如胎儿先心病联合门诊、儿童实体肿瘤联合门诊等;第二种是特约特需门诊,具备一定特色学科领衔的联合门诊,如肺结节联合门诊、疼痛药物治疗等;第三种是特约专家门诊,召集人由高年资副高职称以上专家担任,多学科协作诊疗常见病多发病,如肠肿瘤筛查、甲状腺病、面瘫等;另设有特约普通门诊,由专家提出申请,解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体现医院公益性。

3.4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

学科群建设实行滚动制管理,将联合门诊落实情况及门诊就诊人次全部纳入学科群建设团队中相关学科科室的考核、评估,加强发挥院内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的导向作用,考核成绩直接影响学科群建设的资助额度,考核不合格的,将终止资助。从社会效益和满意度出发,院级的学科群资助资金对联合门诊的绩效分配做出倾斜,在考核及分配上体现导向,保证其团队获得稳定的经费来源。调动好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起长效运行机制[4]。由院门急诊部专门的行政科室对联合门诊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日常监督、考核,定期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将考核情况每月反馈给科室及联合门诊、学科群建设的牵头人,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联合门诊质量的目的。

3.5 规范制度的运行管理

依据优势的学科群,建立医院的“名医馆”,聘任医院名医担任高品质召集人,医院加强对整合门诊的激励导向,激发学科群内相关科室的紧密合作,促进疾病科学规范化综合治疗,免除患者多科室间奔波,方便患者就医,提高患者满意度。

制定多学科联合门诊就医流程、管理规范及制度,保障联合门诊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每个联合门诊必须有2个以上科室联合申请开设,医院同时配备联合门诊场所和所需设备等。联合门诊实行召集人负责制,明确召集人资格准入标准,召集申请时明确联合门诊参与者的大致分工,召集人负责牵头组织讨论、对患者病情做出适合的诊断与评估、提出适当的诊疗方案,防止不同科室对同一种疾病治疗方案选择的片面性。另设联络员承担多学科之间联系和资料准备等细节工作,门急诊部管理者参与协调和指导。

3.6 微信平台的效率提升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群较好地利用了微信平台。对内,学科群的联合门诊专家团队利用微信群直接沟通会诊意见、治疗过程,分享治疗结果,总结治疗经验,从而达到不断优化的良性运行模式,提升效率;对外,“新华医院门急诊部”微信公众号推送各个整合门诊介绍及其相关特点等内容,为医院和患者架起有效沟通的平台。

4 成效与思考

4.1 依托学科群建设推进联合门诊的优越性

通过学科群建设为基础使得开设联合门诊的相关科室联系更加紧密,消除了科室之间的隔阂,达到知识共享,促进了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起一个具有高度共享性的知识和信息平台,让科室之间有了共同的目标,劲往一处使,利用联合门诊这个平台,有效整合院内各优势学科的精英人才,发挥出数倍于单人才智之和的整体效益,从不同的角度对疑难患者提出治疗方案,体现高度的互补性和责任心。

同时,层级预约就诊模式成功塑造和建立人才梯队,打破原有常规的思维及就诊模式,进行跨专业的联合培养机制,让学科之间的联合成为一种自然和习惯,使得学科群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医院可持续性发展。

4.2 依托学科群建设推进联合门诊开设实效

上海新华医院依托2015年医院启动重点项目“学科群建设”的管理工作落实,引导科室开展良性的联合门诊运行模式后,一年新开设联合门诊共计13个,同时学科群项目实施后就诊人数呈爆发式逐年上升的趋势,2015年联合门诊量上升尤为凸显,详见表1。

表1 上海新华医院联合门诊门诊量及增长比例

4.3 思考

联合门诊的就诊模式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很多困难与问题。比如相对患者的需求,联合门诊在患者中的知晓度还不是很高,同时部分特约特需联合门诊的挂号费用相对较为昂贵,患者对这种新颖的就诊模式也属于初步尝试状态,期待有关主管部门能够对联合门诊的收费价格予以跟进和给予政策指导。

同时,学科群建设的项目设立可能制约了院内的未能申请到学科群建设项目的相关科室开设联合门诊的积极性,这些科室联合门诊落实也没有相关资金作支撑,各医院则必须以患者实际的疾病或症状为导向,利用自身各类优势重点学科,着重培育相关临床项目,通过联合门诊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有效提升医院在该领域的综合诊治水平。无论是在增强医院整体实力,还是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对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1] 何雪辉,康利鸽.M D T护理新模式下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3,36(6):954-955.

[2] 鲜荣华,林叶青,吴冰.论医院学科群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2):136-137.

[3] 刘新亚,刘翔.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54-155.

[4] 高解春,赵蓉,杜宁.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协作提供整合门诊服务[J].医院院长论坛,2014(1):14-17.

[5] 李静.打造优势学科群 提升核心竞争力[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348-350.

李劲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E-mail:lijingsong88@sina.com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 disciplinary group effects on MDT treatment mode

/ SHI Junfeng, LU Bing, PAN Chenlin, XU Dan, LIU Xiangying, YAO Ge, SHAO Hong, LI Jingsong// Chinese Hospitals. -2016,20(7):3-5

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092 上海市控江路1665号

2016-03-18](责任编辑 张晓辉)

猜你喜欢
学科群门诊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门诊支付之变
辽宁省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的阻碍因素分析及建设策略
爱紧张的猫大夫
论学科群的刀背结构与效应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