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大医贵“精”更贵于“诚”

2016-09-19 12:38成晓瞳
养生大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胡大一病人

明代著名中医学家万全曾有语:“医者,仁术也,博爱之心也。以天地之心为心,视人之子犹己之子,勿以势利之心易之也。”从医之道,需有精湛的医术,更需有精诚的医德。胡大一就是这样一位堪称术、德皆上品的大医。

命中注定 误入医道成就毕生事业

胡大一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一辈子从医。“事实上,我选择学医,并非受家庭影响,算是无奈之举,在当年的特殊背景下,政审限制报考专业范围。父母也没有非要我学医的意思,他们只觉得应该上大学,对学什么专业并没有要求。”

像是命中注定,1965年高考,胡大一以河南最高分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如他所言,“人生中,很多时候,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虽没将学医当作最初职业理想,但在这一路前行中,胡大一凭着满腔热爱之情,将从医造就成了自己的毕生事业。

刚入校园,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胡大一就开始了在农村基层和各种巡回医疗队中的学医生涯。医疗队去的地方都是偏远地区,北京密云、河北平泉、河西走廊、西藏阿里。条件非常艰苦,胡大一却甘之如饴,“这是我最自豪、最珍贵的一段人生经历。我是城市里出生成长的人,却有着浓厚的基层情节,是因为我知道农民看病有多难,农村无医少药的情况有多严重。

当时,在阿里,连静脉点滴都没有,给药也没有输液泵,我只能通宵不睡觉,数着液体滴下的数来做计量……”

就这样,胡大一在基层一待就是12年,苍茫岁月里,胡大一做的是像赤脚医生一样的全科医生:7次参加中国的合作医疗,上山采药,能认识120多种药;练针灸,能扎的穴位,都在自己身上扎过。也许,正是因为在更贴近泥土的地方成长过,胡大一从医之路才走得如此坚实。

反思医疗 医学的人文才是核心价值

结束了基层医疗服务回到医院岗位工作的胡大一,在1985年,北大医院的大内科分化时,获取出国进修机会,两年后,从美国留学归来正式进入心脏专科。“那时候,北大医院平均一年大约有50个左右心肌梗死患者,而且多数在60岁以上。后来,患者开始越来越年轻,40岁、30多岁的心肌梗死患者开始增加。这让胡大一感觉非常焦虑,“病越治越多,越治越年轻,这不是一个医生的成就感。”

意识到问题的胡大一,从1995年开始,接受北京晚报《登上健康快车》栏目的邀请,走到群众中宣讲健康、呼吁预防。一开始就没再停下,科普教育,他一直做到今天。

“目前国内现状是‘没病的等得病,得病的等复发。医院越办越大,费用不断增加,治疗效果反而更差。这是因为我们的医疗体制出了问题,国家的生物技术发展很快,但是服务机制和模式还很落后。我们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的断裂服务链。”胡大一仍在不断思考,寻找突破口,“再好的汽车如果只靠大修是开不长的,若将人比作一辆汽车,也是一样,现在的医疗现状就是只卖汽车不管保养,我们应大办健康慢病的4S店”。不局限于治病的药物角度,胡大一提出“药无服务、人有服务,保障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需要各方面的服务加持,应当是更全面的‘药物、心理、睡眠、运动营养、戒烟限酒处方。”

超脱了“病本位医学”的胡大一,已经在以一种更加宏观、整体的全局观,来看待医学,正如他用哲学角度来思考健康所得出的结论,“医学,并不是单纯的生物技术,人文才是它的核心价值。”

自我养生 日行万步路 饭吃八分饱

说到自我养生,胡大一坦言,自己也曾在健康的道路上走过“弯路”。“2000年之前,我是个不注意健康的人,拼命的工作,生活没规律,体重一度达到93公斤。后来进行体检,查出了很多超标的结果,着实吓了我一跳。从那时起,我决定改变自己,日行万步路,饭吃八分饱。最终,用了两年的时间成功减重25公斤,身体也变得健康起来。”

而那些当年用来减肥的好方法,如今也是胡教授养生的小妙招。胡大一掏出了口袋里的计步器,“我天天带着计步器,每天走10000步,如果走不够,计步器的提醒功能就会提醒我。如今,坚持了16年,我现在的体重始终控制在72-75公斤。”

对于日常养生,胡大一总结出了一套“三字诀”:管住嘴,迈开腿。0吸烟,多喝水。好心态,莫贪杯。睡眠足,别过累。乐助人,心灵美。家和睦,寿百岁。

精神传承 坚守爱 坚守奉献

胡大一的母亲,是被评为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胡佩兰医生,当年97岁高龄还在出诊治病救人。她的理念和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之间深深地影响着胡大一。“其实,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很多话,应该如何对待事业,她都是做给我们看的。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为病人着想,将心比心。”胡大一这样回忆道,“小时候,我跟兄弟几个都给母亲的病号送过饭,甚至我们家的锅碗瓢盆都是放在医院的”,“我母亲手机里存满了病人的电话号码,但是她却要找助理才知道我的联系方式。”

中国有古诗句云,“卯金刀后姓氏存,主干成林叶茂深。”2015年10月26号,因在高铁上成功救助一名突发心脏病患者,胡大一的名字在一时间传遍了大江南北,当被问起,胡大一却轻描淡写,诚然,这只是他“路见而相助”的无数人中的一个。可是正是一点点传承接力的星星之火,让我们看到了胡大一对病人爱的坚守,奉献的坚定,这种力量擎天立地,绵延亘长……

大医寓于“平凡” 润物无声

与胡大一的采访,约在某酒店,见到面才知,出诊一上午的胡大夫下午在此主持会议。采访过半,生怕自己的疲乏影响了受访状态,胡大一点了杯可乐加冰提神,完全不像他平日茶杯不离手。心疼他的拼命,记者在获取基本信息之后,主动结束了采访,希望能给他一点空闲小憩。认真的胡老看出记者的用意,便约记者去其出诊医院继续访谈,于是几天后,记者如约来到人民医院的心脑血管诊室。

与候诊区一位罹患房颤的老太太攀谈,她说自己是胡大夫的老病号了,“我今天到医院有点晚,出诊加号都到9号了,我怕他很辛苦,但胡大夫说我来一趟不容易,能加的都给加。我真的有点心疼他,太辛苦了。”聊天中,她还告诉记者,曾经遇见一个病人说可以医保报销,建议开进口药,但胡大一也不给开,“他跟那个病人说物美价廉的国产药能解决的便不必开贵的,国家的钱也是钱。我觉得胡大一医德很高。”

在诊室看胡大一坐诊,病人进门,胡大一主动跟病人打招呼,像是唠家常般一边询问病情、仔细聆听,一边拿笔写病历、开药方态度和蔼亲切,让旁观的人都放松了下来。对于某些非自己领域或者不方便来找自己的病人,胡大一主动推荐自己的朋友和学生,甚至当场就打电话约时间。

临出门前,胡大一授意助手与患者交换联系方式,“您有事情随时给我打电话、发信息,晚上也没关系,我也会经常给您打电话联系的。要是方便加个微信,我给您发一些资料您多看看”。

早上的门诊终于结束,胡大一起身,记者下意识的看了一下时间,12点50分,问及胡大一的助手,他见怪不怪,“这很正常,我们曾经从8点开始一直看诊到一点半”。据记者观察,整整三个小时,胡大一连洗手间都没能去,更别说停下来休息。“那下午休息吗?”记者追问,助理迅速整理着东西,“不休息,下午还有会议要参加”。

走出诊室,记者看着胡大一与一个前来咨询的病人,边交谈边向办公室走去。他步伐极快,脚步极轻,却仿佛能看到他每一个踏实的脚印,那是一名医者的坚定与赤诚…… (编辑 成晓瞳)

猜你喜欢
胡大一病人
谁是病人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胡大一:活不到九十岁 那是你的错
被迷信的生物技术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曲美他嗪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NT-proBNP、MMP-9、MPO的影响
敢于冲破枷锁的猛士
——访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