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的研究

2016-09-20 04:03李学林陈镜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增长速度协整增长率

李学林,陈镜宇

(1.防灾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3.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270)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的研究

李学林1,2,陈镜宇3

(1.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廊坊065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3.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300270)

经济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显著地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基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模型所构建的内生增长模型可以解释这一现象。该模型中进口带来中间投入的品种增加,品种的增加是一种技术进步机制,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模型可以得出进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数量关系。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数据所进行的协整分析支持该理论所得出的结论。

经济增长;对外贸易;技术进步;中间产品

一、问题提出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外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现象就是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往往要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考察一些国家的历史数据,会发现基本都具有这一基本特征。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显著地呈现出这一特征。图1呈现了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其中经济增长的情况由GDP增长速度反映,对外贸易的增长情况由进口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反映。从图1可以看到,经济增长速度和对外贸易增长速度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在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也较高。同时,也可以观察到,进出口增长率波动要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从图中也可以看到,进出口增长率也基本保持相同的变化规律,因此用进口或者出口来研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应该是一致的。在此,本文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将着重于从进口的角度展开。

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那么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基本现象,并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第二部分将梳理研究进口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相关文献。第三部分将构建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该模型描述通过进口中间产品带来技术进步,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这是一个基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模型的内生增长模型。第四部分对实证检验的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收集。第五部分是实证检验部分,该部分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并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图1 中国GDP与对外贸易增长率

二、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在学术界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多数文献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萨克斯和华纳(Sachs & Warner,1995)用一个二元指数区分了开放和封闭的国家,证明开放国家的增长率显著高于封闭的国家[1]。 波梅兰兹(Pomeranz,2000)认为直到18世纪中期,欧洲并不比中国先进,欧洲与新世界的贸易对欧洲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欧洲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此后欧洲和中国走上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2]。艾莱辛那和斯波劳雷(Alesina & Spolaore,2003)发现开放程度和国家规模对人均收入增长率有正的影响,国家规模越小,开放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越大[3]。

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有不同的理论解释。文图拉(Ventura,1997)基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构建了一个动态优化模型,认为对外贸易提高要素使用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4]。阿西莫格鲁和文图拉(Acemoglu & Ventura,2002)进一步认为,大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会改变贸易条件,而贸易条件的改变提供了贸易利益向国际上输出的渠道,从而实现了增长效应的国际转移[5]。基于“干中学”这一类无意识的知识积累和在国际间的传播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种内在机制,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rossman & Helpman,1995)指出一个国家总的生产增长率取决于其需求结构和初始知识存量,知识的流动提供了各国经济相互作用的渠道[6]。 卢卡斯(Lucas,2009)研究了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认为知识和技术的扩散是导致一个国家产生经济增长的原因[7]。 基于研发的技术进步是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渠道,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rossman & Helpman,1991)认为,对外贸易为大国和小国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回报,推动了对研发的投资以及生产率的增长,对小国来说作用尤其明显[8]。

赫尔普曼(Helpman,2004)指出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发生于国际贸易的快速扩张时期,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相当大的影响[9]。很多其他文献也有对这一现象的类似描述。但在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方面,却很少有文献对对外贸易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作出详细的理论解释。本文将试图在一个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构建基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的创新模型,建立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运用中国历史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三、理论模型

(一)生产函数设定

斯宾塞(Spence,1976)在研究消费者偏好时把效用函数写成了一种对消费品种类进行积分的形式[10]。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 Stiglitz,1977)使用改进了的这种函数来表示大量产品的消费者偏好[11]。罗默(Romer,1990)将该函数用于表示大量中间投入,并通过中间投入的变化刻画技术进步,从而构造了扩大产品种类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12]。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沿用该做法将这一分析框架用于大量消费品,来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8]。阿吉翁和豪伊特(Aghion & Howitt,1992)继续扩展这一模型,构建了具有质量改进型特点的内生增长模型[13]。

这类模型所使用的函数形式具有共同的特点,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对其有完整的阐释,因而被统称为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该模型函数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可加可分性,可以把生产函数写成下式的形式:

其中,Y为产出, L为劳动,X为中间产品投入数量,i为中间产品的种类。这是一种具有可加可分性特征的生产函数。函数中中间产品Xi的边际产量独立于其他中间产品Xj,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一种新的中间产品的引入不会对原来的中间产品产生替代,生产过程中允许中间产品种类的持续增加。中间产品种类的增加,意味着生产过程的复杂化,是技术进步的一种体现。可以认为中间产品种类多的生产技术是比中间产品种类少的生产技术更高级的生产技术。中间产品种类的持续增加也就意味着技术的持续创新。现代经济增长文献把这种中间产品品种的增加处理成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的一种机制,是对经济现实的一种抽象与简化,存在坚实的基础。如果把一种中间产品理解为一个行业,则新的中间产品产生就是新的行业的出现。显然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部分呈现为经济运行中各种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因此这种生产函数刻画了一种产品种类增加的技术进步机制。

现代经济增长文献着重于考察中间产品种类N增加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假定各种中间产品以相同的单位来衡量,且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数量相等,即Xi=X。则:

该式表明生产对劳动L和中间产品的总量NX呈现规模收益不变的特征。但是对于不变的L和NX,如果中间产品的种类N增加,会导致产出Y的增加,中间产品种类的增加导致生产过程中呈现了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中间产品种类N增加带来了产出Y的增长,反映出中间产品分散到更多的种类上会带来更多收益,产生了内生增长。这一特征刻画了中间产品种类增加的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过程的内在机制。

中间产品种类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的这一机制,可以用来研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下面基于这一技术进步机制,构建用对外贸易增长来解释经济增长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建立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生产

在封闭条件下,假定一个国家的中间产品只有一种,此时生产函数为:

Y=L1-αXα

假设L,X都是固定水平,则有不变的产出Y。此时经济没有增长。

如果有N个国家,每个国家的生产函数相同,劳动数量相同,中间产品数量相同。因此在封闭条件下,每个国家的产出也相同。对中间产品做出更详细的规定,规定每个国家中间产品的数量虽然相同,同时也是不同种类的产品。

考虑开放的情况,并假定N个国家之间只有中间产品的相互贸易。贸易的结果是每种中间产品平均分配在N个国家使用。此时生产函数为:

所以有:

Y=N1-αL1-αXα

(1)

从该生产函数可以看出,虽然每个国家的中间产品和劳动的数量不变,但是随着相互贸易的国家数量N的增加,每个国家的产出出现了增长。所以这是一个贸易产生增长的内生增长模型。

考虑一个国家的利润为:

即:

π=Y-wL-PX

其中,w是工资率,P是中间产品的价格,此时假定来自不同国家的中间产品的价格是相同的。因生产者是竞争性的,P作为中间产品的价格是给定的,且利润为0。

将式(1)两边对中间产品求导数,有:

由于我国目前的电力调度系统的局限性,各系统间的数据资源无法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电力调度的效率,减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来开展电力调度系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工作显得着实必要。

P=αL1-αN1-αXα-1

所以:

(三)贸易

假设贸易是有成本的,且其成本固定在η单位的Y上。为了弥补贸易的成本,需要中间产品的价格P大于其生产的边际成本。假定中间产品的生产成本为1个单位的Y,中间产品贸易获得报酬的现值为:

其中,r是利率。

由于在生产方面没有状态变量,在需求函数中没有跨期因素,所以中间产品的生产者在每一个时期制定价格P最大化(P-1)X。因此最大化的表达式为:

求解出的垄断价格为:

所以,X产品的总数量为:

假定贸易是可以自由进入或者退出的,其结果是中间产品贸易的现值等于其成本。有:

V(t)=η

(2)

(四)消费与市场均衡

假设一个国家的消费在一个无限期界上最大化效用为:

由消费最优化得出关于消费增长率的表达式为:

将式(2)代入后有:

(3)

消费水平C满足预算约束:

C=Y-ηγNN-X

(4)

其中,ηγN为贸易的成本。

由式(1)可得:

因L和X是常数,其增长率为0,所以有:

(5)

因为1>1-α>0,所以产出的增长率低于贸易的增长率。

由式(3)、式(4)、式(5)构成一个方程系统,即:

C=Y-ηγNN-X

这三个表达式可以给出Y、N和C的具体增长路径。

至此本模型建立了产出水平Y和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刻画了对外贸易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各个国家分别生产不同的中间产品,不同的中间产品代表了不同的技术,中间产品种类与数量代表了技术水平的高低。在中间产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的存在,意味着国家之间存在技术差异。中间产品的跨国贸易相当于技术的贸易,有差异的技术通过中间产品的贸易在国家之间扩散。而技术的扩散会提高各国的生产率水平,从而产生经济增长。可以说,对外贸易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进步机制,通过对外贸易带来的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解释了对外贸易的扩张通过技术扩散推动经济增长,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这符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认识。

从这个模型中,可以得到本文的重要结论:一是进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即进口带来中间投入的品种增长,这种品种的增加意味着这是一种技术进步,通过这种技术进步,实现了经济的最终增长。二是从进口数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看,进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见式(5),因为1>1-α>0,所以产出的增长率低于贸易的增长率),从而得出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四、数据

本模型描述了对外贸易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建立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对本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需要足够的历史数据。Y是一个国家的产出水平,产出水平Y可以用一个国家的GDP来衡量,该数据具有比较完整的历史统计资料。在本模型中,N表示是相互贸易的国家数量,同时也可以表示贸易的中间产品数量,或者表示贸易额。本模型中是从中间品进口的角度来刻画经济增长机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中对外贸易的变量N采用进口贸易额。这些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是1978—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共有37期的观测值。

数据采用每年统计数据的水平数值,依据该数据,计算GDP和进口贸易额的当年数据与上一年数据的比值,从而可以得到相应的名义增长率,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GDP和进口贸易额名义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名义增长率包含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但通货膨胀对GDP和进口数据的影响是相同方向的,且影响程度一致。这样通过名义增长率计算的结果和用实际增长率计算的结果没有区别。

五、实证检验

实证检验考察GDP增长率和进口贸易额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检验式(5)是否成立。该式中的1-α是Y对N的弹性,即Y的增长率与N增长率的比例。估计该弹性的数值,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首先对Y和N的水平值取对数,得到相应的lnY和lnN,然后对等式lnY=β+(1-α)lnN进行回归分析。该式中的回归系数1-α即是所要求的弹性。为估计弹性数值,进行实证检验之前需要对GDP和进口贸易额数据的水平数值取对数,这是实证检验中常用的处理方法。取对数还可以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和数据的波动性,便于数据处理。

传统回归分析有效的前提是数据必须是平稳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直接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会出现 “伪回归”现象。为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本文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协整分析是针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所提出计量方法,用于建立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的变量之间稳定均衡关系。协整检验常用的方法有恩格尔和格兰杰(Engle & Granger,1987)协整检验(E-G两步法)[14]和约翰森(Johansen,1990)协整检验[15],本文数据适宜采用E-G两步法。

E-G两步法需要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因此对取对数后的GDP数据lnGDP和进口贸易额数据lnimport进行ADF检验,其结果如表1。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lnGDP、lnimport的ADF检验值大于5%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序列是非平稳的。对这两个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之后所形成的序列△lnGDP、△lnimport重新做ADF检验,其ADF值小于5%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可知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通过上面的ADF检验,可以确定,时间序列lnGDP、lnimport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协整检验过程如下,对lnGDP、lnimport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nGDP=3.758 3+0.789 7 lnimport

(26.606 0)(51.405 0)

R2= 0.986 9F=2 642.475

对残差进行ADF检验,检验形式为(0,0,1),Eviews输出结果如表2。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零假设,所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据此可以判断lnGDP、lnimport存在协整关系。

表2 残差的ADF检验结果

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lnGDP和lnimport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长期均衡关系式为:lnGDP=3.758 3+0.789 7 lnimport。式中的系数0.789 7即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弹性系数1-α。该系数表明,当进口贸易额增长1%时,GDP增长为0.789 7%。至此,本文的主要观点,即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的理论观点通过了历史数据的实证检验。这说明本文所建立的理论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的经济现象。下面将本文所得出的1-α数值与其他研究的结果做一些对比。生产函数中的这一参数可以表示总收入中劳动报酬的份额,该数据可以从国民收入账户的统计数据中计算出来。罗默(Romer,1994)从总体样本中估计出来的合理数值是0.6,其中工业化国家的数值更大一些。本文估计的1-α值为0.789 7,略大于0.6的水平,处于合理范围之内[16]。

六、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增长,且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显著地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本文通过建立呈现内生增长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模型表明对外贸易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进步机制,通过对外贸易带来的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模型同时表明,从进口数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看,进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进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通过对中国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该理论能够通过检验。数据表明,当中国进口贸易额增长1%时,GDP增长为0.789 7%。

本文建立的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中国外贸易增长速度显著地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经济现象,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模型表明,经济增长会被对外贸易驱动,这也就意味着对外贸易高速增长时期也是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因此,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背景下,讨论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关系就呈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1]SACHS J D,WARNER A.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integration[Z].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5:1-118.

[2]POMERANZ K.The great divergence:China,Europe,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3]ALESINA A,SPOLAORE E.The size of nations[M].Cambridge:MIT Press,2003.

[4]VENTURA J.Growth and independenc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1):57-84.

[5]ACEMOGLU D,VENTURA J.The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2):659-694.

[6]GROSSMAN G M,HELPMAN E.Technology and trade[C]//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1995.

[7]LUCAS R E.Trade and the diffusion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9,1(1):1-25.

[8]GROSSMAN G M,HELPMAN 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1.

[9]HELPMAN E.The mystery of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0]SPENCE M.Product selection,fixed costs,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6,43(2):217-235.

[11]DIXIT A K,STIGLITZ E J.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3):297-308.

[12]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1):71-102.

[13]AGHION P,HOWITT P.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Econometrica,1992,60(2):323-351.

[14]ENGLE R F,GRANGER C W 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a,1987,55(2):251-76.

[15]JOHANSEN S,JUSELIUS K.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 —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 mone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0,52(2):169-210.

[16]ROMER P M.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8(1):3-22.

(责任编辑:姜莱)

Relationship of Import with Economic Growth Rate in China

LI Xuelin1,2,CHEN Jingyu3

(1.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Langfang 065201,China;2.Chi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836,China;3.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70,China)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ince 1978,the rate of import growth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rat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This phenomenon can be explained by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based on Dixit-Stiglitz Model.Import increases the kinds of intermediate input in the model.In this process there is a kind of technology progress which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The model also shows that import will grow faster than economy.The co-integrated analyse of the date supports the theory.

economic growth;foreigh trade;technology progress;intermediate input

10.13504/j.cnki.issn1008-2700.2016.05.006

2016-04-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转性风险与国家生产系统效率提升路径研究”(14AJL006)

李学林(1974—),男,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陈镜宇(1984—),男,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

F752

A

1008-2700(2016)05-0046-08

猜你喜欢
增长速度协整增长率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不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