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和谐研究

2016-09-21 12:18王思明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导学教学模式课堂

王思明

一、理念与思考

哲学思想认为,和谐是自然的本质,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认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汉语中,“和”与“谐”近义而又有所不同。“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谐”是更为丰富的统一,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统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将和谐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

和谐理念融入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当时人们认为和谐教育是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使和谐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19世纪50年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指出,教育“是在全面了解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自觉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以后的进步教育家都主张“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的集大成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把和谐教育理解为认识与自我表现结合起来的教育,即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某种表现自己的活动领域,在积极劳动及与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人”。

就我国而言,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达德的统一。王守仁则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教育要“开其知觉”“发其意志”“导之以理”,简而言之,就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情”得到协调发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当代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是以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社会拥护、学生爱戴的教师队伍,为教师工作、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教育规律,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发展中的最高阶段和理想目标,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和谐教育的动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是靠主观臆断和想当然办事,防止教育大起大落、走弯路,贻误人才培养。和谐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把改善对人生、他人、社会、自然的态度放在第一位,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思维方法、乐观的生活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教育是和谐教育的主渠道。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特殊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特殊的有机系统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类似于生态学上的“小生境”。在这个“小生境”中,学校的个性得以发育、生长。校园的和谐集中表现在层级管理和谐、人事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各学科教学和谐,以及各项活动的和谐。学校管理的和谐主要在于校长开明的决策、民主的管理、透明的规则。学校环境的和谐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一是显性文化,如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个条幅、一个栏窗、一张画像等,都要折射出文化氛围,并且给人一种审美情趣;二是隐形性文化,如师爱生、生尊师、讲文明、讲礼仪、讲规则,处处使人感受到和气、和善、和美。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与“学”的和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教”与“学”的和谐,是“教师”与“学生”两种角色的和谐,是“教学”与“学习”两种活动的和谐,是“教材”与“学本”两种媒介的和谐,是“教室”与“学堂”两种环境的和谐,是“教时”和“学时”两种课时的和谐,是“教法”与“学法”两种策略的和谐,是“教具”与“学具”两种手段的和谐等。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树立六大基本观念来实现和谐教学,即全面科学的教育功能观、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整合优化的教育方法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及能动发展的学生观。

二、“学导和谐”教学模式的构建

从和谐整体观的表现,反思这些年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路线大致是这样的:满堂灌→满堂动→满堂问→满堂演;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双主体,双主导→学导和谐发展。在观察老教师的随堂课以及研究骨干教师的优质课后,我们逐步发现成功的课堂总是伴随着这样几种现象: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②教师讲得少,注重学生自学习惯与能力的培养;③教师能相机引导;④注重学生的思考、练习与巩固;⑤适当地拓展延伸;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目标意识;⑦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与激励;⑧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⑨教学目标确定恰当;

⑩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新颖等。这些成功的教学现象都让我们看到了“以学定教”的影子。“学永远是硬道理”,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是怎么学的,学习的内容在变,学习的方式在变,学习的对象在变,学习的目标在变,那么教的内容、方式、方法、目标也必须改变。

我们针对课堂改革的各种现象进行梳理,把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做法进行整合,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构建了“学导和谐”教学模式。

1.模式的主体框架

“学导和谐”模式的主体框架是:试学——导学——活学。基本流程是:①试学:教师导入,学生试学;②导学:教师检测,合作探究;③活学:学生练习,师生总结。

“试学”就是尝试学习。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课堂学习的内容、范围和目标。学生利用旧知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或探索,尝试学习今天的新知。试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导学”就是相机引导。教师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在试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相机引导,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学生引导学习方向及内容,教师引导学习方式及方法。

“活学”就是活学活用。学生学习新知后,教师设计灵活多变的习题,让学生加强练习巩固,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还可以适当拓展延伸。

2.模式的基本特征

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自主学习、相机引导、教学相长。

(1)自主学习。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分“独学”“对学”“组学”“群学”等形式。“学导和谐”教学模式中的“试学”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是自主学习,“活学”更是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并非自作主张、为所欲为,自主学习需要自律、自控,更需要方法技巧,如学习目标的制定、时间进度的管理、内容材料的筛选、评价标准的甄别、效果反馈的调控等,都需要有规划、有主见、有策略、有技巧、有耐性。每一种方式都有规矩与禁忌。它要求每个学生既要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又要与同学通力合作;既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还要善于妥协和退让。因此,我们说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等都影响着自主学习方式的实施。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哪怕学生自得自悟的能力还不够全面、深刻,但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2)相机引导。相机引导指的是课堂上教师通过察看学情,适时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状态等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激励、疏通等。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直导,也可以是曲导;可以是明导,也可以是暗导。引导的时机把握很关键,要在学生似懂非懂、将通未通、语言未能、知能转化之时,导之以知,导之以序,导之以法。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比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比如,课堂的意义不再是灌输机械知识和传播空洞理论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场所,是人的生命的家园和乐园;比如,教学的过程不再仅是传达知识、训练技能,而是通过知识引导学生智慧成长和人格形成等。所有这些,尽管角度不同,但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学导和谐”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行为贯穿课堂始终。

(3)教学相长。“学导和谐”教学模式追求的和谐境界就是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学生经过试学,会发现自己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足;教师经过检测和导学,会发现自己专业知识和教学预设能力的缺憾。知道知识与能力不足,便能发奋学习;感到教学的困难,便能努力进取。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在“教”与“学”往复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和谐发展。

3.模式的理论基础

(1)“学导和谐”教学模式是和谐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这个系统中,教师与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具与学具等各个对立要素之间,内容、目标、形式、活动、时间、空间等各个部分之间,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等各个教学步骤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互动、互助、互促,水乳交融,实现要素上、组织上、结构上的总体协调。“学导和谐”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始终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节奏始终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2)“学导和谐”教学模式还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导和谐”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无论是自主尝试学习,还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还是活学活用,我们看到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学习的目标,设置学习的范围,检测学生的试学,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合作学习,设计灵活的练习,等等,教师的作用体现得非常充分。

(3)学导和谐教学模式还体现了现代“人本主义”思想,坚持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同等重要。试学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再是被动地学;合作探究中的生教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了解学情,吃透教材;怎样检测才能面向全体学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检测的内容、形式;学生什么会,什么不会,学什么,不学什么,知、情、意、行哪方面需要得到发展,会随时随地改变教学既定计划,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在锻炼着、收获着、提高着。

(4)“学导和谐”教学模式还体现了我国古代“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试学、导学、活学的过程中,学习带给学生很多思考,教学也带给教师很多思考;试学和活学给学生带来挑战,根据试学情况进行教学再设计,有针对性地相机引导也给教师带来挑战;学生学习的本领在增强,教师教学的本领也在提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学导和谐”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试学时,教师要根据试学范围,给足学生试学时间,创设良好的试学氛围,不人为干预学生的试学,保证学生的试学效果。最后学生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合作探究。

试学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展示,以及时了解试学情况。试学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指名发言、抽查板演、试题测试、组内互查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试学情况需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下面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

试学检测后,学生在试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研究探讨;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探究方法,如:由小组内到小组间质疑、解疑,针对相同的问题结成兴趣组深入研究,把问题分解到能力组突破解决等。

教师要注重生生合作学习。比如:个别学生会、多数学生不会的,教师可以挑选“小老师”教给全班学生;多数学生会、个别学生不会的,可以开展分组帮扶活动。总之,学生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能教会学生的,教师不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下课前2分钟,有音乐提示教师要进入本节课的总结评价和布置作业环节,即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和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一方面可给学生树立目标意识,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可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教给其自学的方法,培养其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试学、导学、活学,每一个环节进行后,都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对环节进行小结。过渡语要体现出不同环节,做到教师和学生都清楚课堂的流程。

导学是一个灵活的环节。教师的导学,一定是在学生试学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前提下开展的。学生试学能解决的,教师就不需要导学。不是每节课一定要有导学环节,如果学生试学顺畅,就可以直接进入活学。

试学、导学、活学三个环节,可以在课堂中反复出现。根据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把一节课的试学内容分几次出现,试学一部分,进行检测,然后导学和活学;再试学一部分,进行检测,再导学和活学;也可以试学、导学分次进行,最后活学。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试学的兴趣,能突破探究难点,促进合作学习的互动效果。尤其是活学阶段,可以增加练习的大容量和快节奏,展示变化莫测的试题,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

四、“学导和谐”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1.不提倡学生做大量的课前预习,倡导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大量的课前预习,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不利于促进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查阅资料、调查了解、动手制作、观察发现等作为课前的预习,我们认为是很好的,能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尽快理解和掌握。

2.教师要具备驾驭课堂、教材、教法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教法,吃透教材,还要善于“察辨”,即孔子所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细察课上每一名学生内在和外在的变化。这样才能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地分析、判断,不断地调整、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进行教学再设计,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

由当今的“爱生”走向“尊生”,这是“学导和谐”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积极关心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发展;学生也要信任教师,与教师在情感上相互接近,尊重教师,接受教师。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创造意识才会萌生。

4.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的

这一环节具有隐形的特点,隐藏在教师的大脑中。它不仅是在试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在导学、活学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试学、导学、活学中出现的诸多变化与需求,随机调整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过程中诸多要素间的和谐与发展。

“学导和谐”教学模式,是针对课堂复杂多变环境下充满的不确定性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的一种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法,能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教学现象有广泛且良好的解释力与预见力,同时具有紧贴教学实践的精确性,并且更加简捷、易操作。“学导和谐”教学模式,在和谐的状态中整体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一旦解决了课堂教学中要素、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和谐关系,课堂教学就会变成一种审美艺术。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冰心老人曾说过,美的真谛是和谐。在美的境界里,“教”与“学”都将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导学教学模式课堂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欢乐的课堂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
我是小导游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