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和谐”的课堂从哪里来

2016-09-21 12:23吴巧红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晏子课例长征

吴巧红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和谐统一,和谐课堂就会产生。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学导和谐”呢?

一、“学导和谐”的课堂从尊重学生开始

课例1:先学什么你做主

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将这四篇文章通读一遍,挑出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以投票的方式确定学习课文的顺序。经过投票,顺序如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据此,我确定了自己的授课顺序,并按照学生的兴趣调整了精读课文和讲读课文的要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和教师成了学习的伙伴,教师尊重学生,成为了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和谐课堂由此产生。

课例2:学习任务自己定

教学《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时,我先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畅谈什么是梦想,引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课题。将学生的问题梳理出来后,我将自己阅读文章时的疑问提出来,让学生比较。学生很快发现自己的问题都是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我的问题还包含了对文章写作方法上的疑问。然后我们将师生共同提出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试学目标。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积极性高涨,和谐课堂由此产生。

二、“学导和谐”的课堂从关注学情开始

课例1:群文阅读解难题

《七律·长征》教学片段: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在长征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需要翻山越岭。

生:还要过河。

……

(因为长征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泛泛地谈,不带情感。)

(师出示《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丰碑》三篇文章)

师: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描写长征难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通读三篇文章,画句子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生:我读的是《飞夺泸定桥》,泸定桥上只有13根铁链,万丈深渊啊!红军要从这样的桥上过真是九死一生。

生:我读了《金色的鱼钩》,原来他们还要过草地,还要忍饥挨饿,长征路上牺牲了很多战士。

生:还要爬雪山呢,而且没有御寒的衣物。尤其是描写雪山的那一段,红军要爬雪山真是太难了。

……

学生通过文章中相关句子的描写,真切地感受到飞夺泸定桥的凶险、残酷,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艰难与危险,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就像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又通过文章中红军战士的表现,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英雄气概,文章中的英雄人物也立体起来,学生也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再次回到课文,诵读《七律·长征》时,学生慷慨激昂,激情满怀。

本节课的教学我依据学情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解决了学生试学时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如重温电影般从文字中感知理解,学生的感受来源于文字又回归于文字。教师导得巧妙,学生学得容易,“学导和谐”的课堂由此产生。

课例2:我的梦想是当一只蜻蜓

《火车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这个小朋友的梦想是当一名火车司机,那我们班小朋友有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生:我的梦想是当老师。

生:我的梦想是当科学家。

……

生:(怯生生)老师,我的梦想是当一只蜻蜓,行吗?

(其他学生偷笑)

师:你为什么想当一只蜻蜓啊?

生:(小声)不为什么,我就是想当一只蜻蜓,多好玩啊!

师:(微笑)怎么不行呢?多么与众不同的梦想啊!你肯定是想像小蜻蜓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对吗?

生:(小脸放光)是啊!

孩子的想法天真可爱,他们的世界充满了幻想,教师绝不能将孩子的奇思妙想扼杀了。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的童年充满了天真和快乐,和谐课堂由此产生。

课例3:课堂上那个不和谐的声音

《“红领巾”真好》教学片段

师:如果以后你看到受伤的小鸟,你会怎么样做呢?

(设计这样的活学内容,教学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受到情感的熏陶。)

生:我要把受伤的小鸟抱回家,让妈妈给它准备一个温暖的窝。

生:我要带这只受伤的小鸟到宠物医院看病,病好以后让它重回大自然生活。

……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被感染,好像那只受伤的小鸟就在自己的身边一样。)

生:(气愤极了,大声说)老师,杨天昊说要把小鸟杀了吃肉。

(所有学生的目光都盯着杨天昊,眼睛里充满了愤怒。)

师:(目光巡视了一圈)你们觉得杨天浩这样做对吗?

生:(齐)不对。

师:杨天昊,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生:(不好意思)不是,我开玩笑呢。

师:(板书“言为心声”) 猜猜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茫然、摇头)

师:心里怎么想,话就会怎么说,这就是言为心声。你们看杨天浩本来没有想杀鸟,但他却说出了杀鸟的话,于是大家会认为杨天浩就是这样想的,立刻就认为杨天浩不是好孩子。所以

我们不能随便说一些不负责任

的话,让别人误会了就不好了,对吗?

(学生纷纷点头)

(第二天讲《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杨天浩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也成立一个保护小动物的小组吧。”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发现课堂上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我通过与学生和颜悦色的交流,让学生意识到言为心声,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学生在课堂上既有了台阶下,又明白了道理,课下还能弥补自己的过错,从而获得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和谐课堂由此产生。

三、“学导和谐”的课堂从学会放手开始

课例:改编剧本《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主要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晏子能言善辩,是个维护邦国尊严的辩才。我要求学生将此篇文章改编成剧本,然后自己组成剧组,将这个故事演出来。任务提出后,学生感兴趣但觉得困难很大,我便引导学生先学习《半截蜡烛》,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这个剧本上,学习剧本的热情高涨。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剧本的特点,掌握了剧本的写法,接着开始研究《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学生自己组成表演小组,一起深挖本篇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尤其是神态描写。最后各小组将《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改编成剧本后,开始排练。一星期以后,学生开始表演,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严肃认真,分外珍惜自己的学习成果。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过程,和谐课堂由此产生。

实践证明:“学导和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尊重学生、关注学情的民主课堂,也一定是一个活跃思维、发展能力的高效课堂, 更是一个将学习节奏放慢、允许学生出错的发展课堂。在这样宽松愉悦的课堂里,可以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目标、方法、过程等多个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晏子课例长征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晏子的车夫
智珠二则
智珠
小燕子
课例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