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易学智慧的渊源关系

2016-09-28 01:38
关键词:中正周易诚信

黄 钊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易学智慧的渊源关系

黄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先贤数千年价值选择的结晶,它“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且同《周易》的文化智慧,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涉及十二项概念。其中,除爱国、民主、自由、平等四概念因特殊情况而未见之于《周易》外,其他八项概念(即富强、文明、和谐、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经我们一项项对之考察,均能从《周易》中找到相应“基因”。这就有力地告诉我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继承与弘扬,值得我们兢兢业业地学习,扎扎实实地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周易》;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选择日益频繁。为了推进全社会适应现代价值选择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这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价值选择,具有无比重大的指导意义。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平,2014:166-176)这个评述十分客观、中肯。党中央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颁布以后,很快地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的的确确算得上“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大力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先贤数千年价值选择的结晶,因而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通,习近平同志说它“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习近平,2014:166-176),是完全合乎实际的。关于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笔者已在拙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亲密关系》一文中作过概括探讨(黄钊,2015:1-5),这里拟以《周易》*本书引用的《周易》内容,皆来自朱熹《周易本义》之《周易》原文,天津古籍书店1986年,后面不再一一注出。为坐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作进一步探析、考察。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自古被学界奉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凝聚着先贤治国安民的智慧思考,对我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民俗学、宗教学、养生学等等,都发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不断繁衍滋生的“种子”,我国文化史上一些重大的文化创造,多可从《周易》中找到原始胚胎。《周易》的价值选择,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高超智慧。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则顺理成章,它必然同中华易学智慧有着紧密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十二项概念。其中,至少有八项概念(即富强、文明、和谐、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可从《周易》中找到原始基因;另有爱国、民主、自由、平等四项概念,在《周易》中尚未显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周易》成书时,它们尚未问世。例如,“爱国”一词,在我国文化史上,最早见于《战国策》:“周君岂能无爱国哉?”(刘向,1985:50)这里使用的“爱国”一词,据《词源》判断,属最早出处。《战国策》乃“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辞海》编辑部,1980:1351),它成书于汉代刘向之手,书中所用资料,虽多取之于战国时代,但它们晚于《易经》和《易传》则是无疑的。《易经》乃成书于殷周之际,那时不可能有“爱国”概念;《易传》虽晚于《易经》,但其成于《战国策》之前,亦当没有异议。故“爱国”一词,不可能为《周易》所吸纳。另外,“民主”、“自由”、“平等”等三个概念,均出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首创,而在后来被我国近代文化所吸纳、借鉴,它们均未见之于《周易》,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本文着重考察前面所提到的八项概念在《周易》中的流露情况。

一、 关于《周易》中之“富强”、“文明”、“和谐”观念

“富强”、“文明”、“和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它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通,在《周易》中已有种种透露。

首先,关于“富强”一语。“富强”,指的是富裕、強盛。它由“富”与“強”两个词组成。这两个词在《周易》中均多次出现。先说“富”。“富”,在该书中先后出现十余次。最典型者,一是《无妄卦·象传》:“不耕获,未富也。”其意是说,不从事农业劳动,未可致富。反映了作者有劳动致富的价值取向;二是《系辞上》言:“富有之谓大业。”文中的“富有”可释为“富裕”,表明作者已把实现“富裕”看作伟大的事业,则“富裕”乃其追寻的核心价值不言自明;三是《家人卦·六四爻辞》云:“富家,大吉。”在这里,爻辞作者把家庭富裕视为吉祥之兆,其以“富”为价值取向,亦十分鲜明。此外,《系辞上》还有“崇高莫大乎富贵”一语,其中包含的尚“富”之意也相当強烈。因篇幅所限,不再引证。以上已足够证明,《周易》确有尚“富”的价值取向。

再看“强”。“强”,在《周易》中亦多有表述,最典型的是《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意是说,天道的运行,具有刚健的品格,有德之人以这种品格来要求自己,则可自我奋发,永不停息。毫无疑问,这里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的乃是“自强”理念。其“自強不息”一语,早已被奉为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别对之关注。此外,与“強”义相通,《周易》中还反复出现“刚健”概念。例如,《乾卦·文言传》:“大哉乾乎,刚健中正”;又《需卦·彖传》:“刚健而不陷其义”;又《大有卦·彖传》:“其德刚健而文明”,等等,都突出了“刚健”一词。文中的“刚健”,均带有褒义,与“强”相通。其意是说,只要保持刚强进取的精神状态,均可获得吉祥之兆。从而,表达了作者尚“強”的价值追求。以上说明,《周易》既倡导“富”,亦向往“強”,则其追求“富强”的思想胚胎,是清楚明白的。

其次,关于“文明”一语。“文明”这一概念,旨在形容社会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文化进步状态。综观《周易》,“文明”这一用语,全书先后出现六次,其中《彖传》五见,《文言传》一见。在《彖传》中,“文明”一语,多是从卦象中引申出来的,如《贲卦·彖传》言:“文明以止,人文也。”在这段文字中,“文明以止”一语,依据的是贲卦之卦象:“贲卦”之内卦为“离”,“离”为“火”,象征文明;外卦为“艮”,“艮”者,“止”也。故“贲卦”自下而上,有“文明以止”之义。又《大有卦·彖传》:“刚健而文明”之说,亦是从卦象中引申出来的,因为其卦象乃上离下乾,“离”为“火”,亦象征文明;“乾”为“刚健”,故自下而上,乃有“刚健而文明”之义。又如,“革卦”之《彖传》有“文明以悦”一语,亦是从卦象中引申出来的,兹不一一赘述。综观《彖传》所言之“文明”,多是依据“离为火”之说,则作者是以“火”比喻“文明”。“火”,光芒四射,灿明亮丽,以之比喻文明,则“文明”似有文理光明之意。《贲卦·彖传》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据古代注释家之说,指的是用“文明”来约止自己的不合社会要求的言行,据此,则“文明”中似带有社会文化精神、道德规范之内涵。《乾卦·文言传》载:“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曰:“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孔颖达:《周易正义》)这似乎是把“文章光明”释为“文明”。它同“贲卦”之《彖传》所言之“文明”,虽有微妙差异,但基本上都是把文明看作进步而光明的思想意识。“文明”,今人一般是将之视为与“草昧”或“野蛮”相对立的概念。“文明”概念的形成,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周易》中留下的“文明”一语,多以“火”象征“文明”,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向往光明的价值追求。它可以算得上我们民族关于“文明”一语的早期意蕴。对“文明”之义阐释得较贴切的,当数清代学者李渔。他在《闲情偶寄》中言:“辟草昧而致文明”,这是把“文明”释为“草昧”(即“野蛮”)的对立面。这一阐释,当是对前人有关“文明”之说的系统总结,它同今人的见解完全吻合,说明我们民族的祖先一贯主张破除野蛮,追求文明进步。

再次,关于“和谐”一语。“和谐”,贵在一个“和”字。何谓“和”?西周末年史伯曾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以他平他”,讲的是用一种事物去协调另一种事物,以促使两种不同事物达到矛盾的统一、融合状态。“和”亦是《易》的智慧之果。在《周易》中先后十余见。例如,《乾卦·彖传》有“保合大和”一语。文中的“大和”,注家释为“太和”,认为指的是自然界极为协调、和谐的气象,则此“太和”乃表达了作者的和谐意识。又,《乾卦·文言传》言:“‘利’者,义之和也。”这是对《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四字中的“利”字的阐释。它讲的是“利”与“义”的关系问题。作者是说,“利”,可以与“义”相协和,或者说此“利”可融化为“义”。故下文又说:“利物足以和义”。文中的“利物”,注家高亨认为“实指利人”(高亨,1979:61),。正因为其“利人”,故“足以和义”,即足以与“义”相融合。这就告诉人们,此“和”含有协和、融合之意,它与“和谐”之义亦相近。又,《咸卦·彖传》言:“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其意是说,圣人以其德感动人心,因而赢得天下和平。不难看出,此句中的“和平”一语,表达了对人类社会和谐平安的价值追求。又,《夬卦·彖传》:“健而说,决而和。”文中“说”通“悦”;“决”,指“决断”。所谓“健而说”,言刚健之德,可让人心悦诚服;所谓“决而和”,指君子决断可带来和谐结局。则此文中的“和”,亦有“和谐”之意。不必再列举了,以上足以证明,《周易》中确实包含向往“和谐”的理念。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所理解的“和”,常与“中”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和”概念。何谓“中”?“中”,指的是适中、中正。《中庸》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乃是“中”的本义。孔子有一句名言,叫做“过犹不及”,认为超过了“中”或未达到“中”,两者的失误是相同的,都不符合“中”的要求。其所讲的“中”,含有不偏不倚之意。故此“中”与“和”结合在一起,称为“中和”之道,是我国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中还未见到“中和”一语的完整概念。据《辞源》所言,“中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不仅对“中”与“和”作了界说,而且特别强调了“中和”的价值,认为一旦达到“中和”的境界,则天地各得其位,万物生长发育。显然,这个“中和”之道,已成为天地万物生长发育的根据。《周易》的中和观,虽未达到这一高度,但书中关于“中”与“和”这两个概念反复出现,特别值得重视。关于“和”,已于前述;而关于“中”,则更是满纸皆是。据初步统计,全书出现“中”共达一百余次。为什么《周易》如此突出“中”呢?这是因为《周易》的作者以“得中”为判断卦之吉祥的依据。何谓“得中”?要弄清这一点,有必要在这里谈谈爻位问题。《周易》之六十四个别卦,乃由八经卦重合而成。每一别卦,都由六爻组成。每一爻,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这个位置,从下至上顺序排出,并将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其中,第一爻称为“初九”或“初六”;第二爻称为“九二”或“六二”。由此类推,则第五爻称为“九五”或“六五”;第六爻称为“上九”或“上六”。由于每一别卦都是由两个经卦组成。其下卦为“内卦”,上卦为“外卦”。无论是“内卦”,还是“外卦”,都有一条处于中位的爻。内卦之中爻为“九二”或“六二”;外卦之中爻为“九五”或“六五”。处于这两个中位的爻,均被《周易》称为“得中”。这个“得中”可象征“正中”或“中正”,是爻辞判断吉祥的依据,它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尚中意识。《周易》对“和”与“中”的广泛使用,为我们民族中和之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亦为和谐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我们完全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早在《周易》中就透露出思想胚胎,值得予以重视。

二、 关于《周易》中之“公正”、“法治”观念

“公正”、“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乃属于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它同中国传统文化亦有紧密关系,且在《周易》中早已透露出思想基因。

首先,关于“公正”一语。“公正”,是由“公”与“正”二词组合而成,其中,“公”指公平而不偏私;“正”,指的是正直而无邪念。公正一词,旨在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在处事中做到公平正直,不徇私舞弊。可见,“公正”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品格。

需要说明的是,《周易》中“正”字满纸皆是,共达六十余见,而与“正”并列的“公”字,却未能找到。这样说来,是不是《易》中没有尚公的思想观念?恐不能如此简单论定。因为该书中虽未见与“私”相对立的“公”字,但仍可找到表达尚公的思想观念。例如,《离卦·象传》言:“‘王公出征’,以正邦也。”文中“王公出征”是该卦“上九爻辞”;“正邦”,指安定邦国。则全句之意是说,王公之所以要出征,目的在于安定邦国。这位王公以安定邦国为己任,当是出以公心。毫无疑问,这里已透露了尚公意识。又《噬嗑卦·象传》言:“先王以明罚勑法。”文中之“勑”,注家释为“修理”,则全句是说,先王从《噬嗑卦》之象受到启示,体悟到清明刑罚、修理法律的必要性。不难看出,这位“先王”的举措,也是出以公心的。由此可见,《周易》中确有尚公的理念。因此,我们绝不能依据未见“公”字而否定《易》的尚公意识。而且,“公正”一语,其重心在“正”字上:“正”,有中正、正直、正中、正派、正气等内涵,是人们品格端正的标志,故民谚说:“一‘正’压百‘邪’”。“正”,就是要求人们在处事中要出以公心,做到中正而不偏斜。故“正”字已有“公”的内涵。《周易》十分重视“中正”之意,全书“中正”或“正中”、“正直”等词,共出现二十余次。例如,《需卦·象传》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又《讼卦·彖传》言:“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又,《比卦·象传》云:“显比之吉,位中正也”等等,都是把吉祥之兆的出现,归之于“中正”所使然。《周易》之所以如此推崇“中正”或“正中”,是因为它们均含有“不偏不倚”之意。如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所言:“正中者,无过、无不及,无偏、无邪也。”(高亨,1979:63)据此,则“中正”或“正中”同“公正”之义,已十分接近。因此,依据“中正”或“正中”一语的反复出现,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周易》中确已透露了“公正”理念的思想胚胎。

其次,关于“法治”一语。“法治”,旨在强调依法而治。注重依法而治,也是我们民族先贤的价值追求,这在《周易》中亦时有透露。书中有关“正法”、“刑罚”、“用狱”、“折狱”、“留狱”、“明罚”、“勑法”、“赦过”等词语反复出现,表明作者十分关注与执法相关的问题。细读该书,时常可见作者在谈论法治。例如,《蒙卦·象传》言:“‘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文中“利用刑人”一语,本为《蒙卦·初六爻》之爻辞。《象传》作者引用此语,意在对之作出阐释,所谓“‘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是说:之所以要“利用刑人”,目的在于以此受刑之人为典型例证,启示人们正视法的威严。显然,作者在这里是赞成法治的。又《旅卦·象传》言:“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文中“山上有火”四字,是用《旅卦》之象来释卦名。《旅卦》下艮上离,其艮为“山”,离为“火”,则《旅卦》象征山上有火。《周易集解》引侯果之语曰:“山上有火,势非长久,旅之象也。”(李鼎祚:《周易集解》)这就释了《旅卦》之名。同时,山上有火,光芒四射,故君子从火之光明中受到启发,悟得谨慎用刑,而不留狱(即不拖延刑事判决)。不难看出,作者在这里既透露了谨慎执法的主张,又表达了处理刑事判决的积极态度。又,《贲卦·象传》言:“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这里“山下有火”四字,是以《贲卦》之象来释卦名。《贲卦》下离上艮,其离为“火”,艮为“山”,故曰:“山下有火”。《周易程氏传》言:“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生也。火在其下而上照,庶类皆被其光明,为贲饰之象也。”(程颐:《贲卦注》)这就阐释了《贲卦》之名。文中所谓“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指的是君子从贲卦之象受到启示,体悟到应明察诸类政事,不敢玩忽职守,滥用刑罚。毫无疑问,这里再次透露出作者追求政治清明、依法而治的主张。以上数例,均从不同视角表达了《周易》作者们的“法治”意识。

三、 关于《周易》中之“敬业”、“诚信”、“友善”观念

“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乃属于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从其内容上看,均属于道德范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公民个体修身立德的基本期待。这些道德规范,也同中国传统美德保持继承关系,且与《周易》多有关联,亦值得重视。

其一,关于“敬业”观念。“敬业”,属于职业道德范畴,旨在激励人们做好本职工作,推进事业发展。我们民族的先民们,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早就树立了令人景仰的敬业精神。这一精神,在《周易》中亦时常透露。该书多次提到“修业”、“大业”、“广业”、“事业”、“功业”等概念,这都从特定角度表达了作者忠于事业的价值取向。例如,《乾卦·文言传》曰:“君子进德修业。”在这里,作者把“进德”与“修业”相提并论,足见其既重视“德”,又重视“业”,表达了德业双修的进取意识,其中包含的“敬业”观是显而易见的。又,《系辞上》曰:“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文中的“崇德”,指的是崇尚道德;“广业”,指的是广拓事业,表明作者既主张崇尚道德,又主张广拓事业,这同上文“君子进德修业”之意相近,亦表达了德业双修意识,而文中的“广业”同前文“修业”相比,似在进取精神方面有所升华。《系辞上》还说:“举而错(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是说,圣人所理解的“事业”,就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圣人把安顿天下的黎民百姓,作为自己的崇高事业。显然,这个事业无比伟大,它比前面所说的“修业”与“广业”又前进了一步。故该《传》又指出:“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可见《易传》作者们追求的德业双修,其目标是达到“贤人之德”与“贤人之业”的境界。这样,其“德”可以长久不衰,其“业”则无比宏大,乃至可安顿天下之民。这都说明,《周易》所倡导的敬业精神,不仅十分鲜明,而且无比高尚,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其二,关于“诚信”观念。“诚信”,突出的是诚实守信意识。“诚”,指的是真实无欺;“信”,指守诺而不食其言。诚信合称,就是要求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真诚实在,不失信誉。“诚信”是我们从事任何职业应有的道德品格,因而古往今来受到贤哲普遍重视,在《周易》中亦时常出现。首先,《周易》中反复使用“诚”字,例如,《乾文言传》有“修辞立其诚”一语,“修辞”,指修饰词语;“立其诚”,意为“立己之诚意”*李光地等:《乾文言传注》,载《御纂周易折中》,清康熙五十四年内廷刋本。。则全句是说,与人说话用词,要注意表达诚信之意。因而其所谓“立诚”,已透露出诚信意识。该《传》又有“闲邪存其诚”一语,此语中之“闲邪”,乃指防止邪念;它“与‘存其诚’为对文”,即既要防止邪念,又要保存诚信之德。再一次表达了作者的尚诚意识。其次,《周易》中先后十余次使用“信”字。例如,《系辞上传》言:“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这段话是对《易·大有卦·上九爻辞》“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一段文语的解答。其意是说,“佑”,含有辅助之义。受上天所辅助,故一切顺利;由人所自助,乃体现在践行诚信之德方面。能坚持践履诚信之德又常思顺乎天的法则与“尚贤”,因而能赢得“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结局。文中“人之所助者,信也”一语,表明作者把“诚信”之德看作事业成功的关键要素。该《传》又言:“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其意是说,修德主体若能默默地成就自己的德行,则可收到“不言而信”的效果。所以信德的确立,有其现实基础,它是靠人们日常的德行培育出来的。只有整体道德上去了,才能收到“不言而信”之效。这都充分说明,《周易》十分推崇诚信理念。

其三,关于“友善”关念。“友善”是“友”与“善”的完美结合,意为友好善良,指的是在与人交往中,要友好相待,共同向善。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易》中亦多有透露。

《周易》中多次提及“朋”、“友”或“朋友”概念。例如,《兑卦·象传》言:“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文中之“丽”,犹“连”,则“丽泽”犹“连泽”。因《兑卦》由下兑与上兑两个兑组成,兑为泽,二兑相连,故曰:“连泽”。泽相连,其水呈相互流动貌。作者由此想到“朋友讲习”,互相交流学问的事,故曰:“君子以朋友讲习”。又,《咸卦·九四爻辞》言:“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文中“憧憧”,指往来不绝之貌;“朋”,指朋友;“思”,语气虚词,犹“哉”字。全句是说:往来不绝的朋友们都与你亲密无间啊!毫无疑问,这是对交友的褒扬。表明作者主张交友。

那么,如何交友呢?交友的关键在于要与人为善。故《周易》特别强调持“善”的重要。《坤卦·文言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意是说,积累善行的家族,必有享受不完的福庆;积累恶行的家族,必将遭遇无穷的祸殃。表明作者倡导向善的美德。又,《大有卦·象传》言:“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文中“火在天上”,为《大有卦》之卦象。《大有卦》下乾上离,乾为天,离为火,则卦象为“火在天上”。其“火”,象征德行文明;其“天”,乃可赏善罚恶。故噬遇此卦,有德之人可从中受到启发,自觉地在行为中止恶扬善,以顺乎天则,改善命运。明确倡导“止恶扬善”,表达了尚善的价值追求。又《系辞下传》言:“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文中“揜”犹“掩”也。其意是说,那些无德的“小人”,以为“小善”对自己没有价值,而不愿意去做;以为“小恶”对自己不会有伤害,而不愿除去它,结果导致恶的积累而无法掩盖,罪刑扩大而无法缓解。这就告诉人们,对于“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努力去“为”;对于“恶”,即使是“小恶”,也要坚决抑止。其扬善抑恶意识,显得十分强烈。以上可见,《周易》既倡导交友,又倡导与人为善,其所透露出的友善理念,可谓相当明晰。

以上,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重大概念同中华易学智慧的渊源关系,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探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公正”、“法治”,也无论是公民层面的“敬业”、“诚信”、“友善”等等,都可从《周易》中找到相应的源头活水。这就有力地告诉我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我们民族先贤进行价值选择的沉淀,因而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通,即使是最古老的中华原典——《周易》,我们也可从中找到相应基因。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继承与弘扬,值得我们兢兢业业地学习,扎扎实实地践行。

[1]程颐(1983).贲卦注.周易程氏传.台北: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辞海》编辑部(1980).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3]《辞源》编辑部(1979).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

[4]高亨(1979).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

[5]黄钊(2015).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亲密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

[6]李鼎祚(1984).周易集解:卷十一.北京:中国书店据姑苏喜麦斋本影印出版.

[7]刘向(1985).战国策.刘向集录: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孔颖达(1980).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据阮刻缩印本重印.

[9]习近平(198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

[10] 朱熹(1985).礼记·中庸.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

[11] 朱熹(1986).周易本义.天津:天津古籍书店.

■作者地址:黄钊,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Email:huangzhaowuda@163.com。

■责任编辑:叶娟丽

The Origi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the Chinese Wisdom of Yi-ology

HuangZhao(Wuhan University)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worthies’ value choice 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y inherit the ge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ave close ties with the wisdom of Yi-ology.Among the total concepts of twelve which are concerned in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re are eight (i.e.,prosperity,civilization,harmony,justice,the rule of law,dedication,integrity,kindness)that have their genes inTheBookofChangesand Yi-ology,except the other four(democracy,freedom,equality,Patriotism)because of special conditions.This effectively tells us that China’s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deeply marked by Chinese culture,and als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wisdom of Chinese culture.We should diligently study and solidly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BookofChange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nation

10.14086/j.cnki.wujss.2016.05.001

猜你喜欢
中正周易诚信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宜兴市中正化工有限公司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甜甜的“蝴蝶茧”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周易》与《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