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散文思考的深入和见解的独到

2016-10-10 11:37李正西
阳光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散文随笔水底散文

李正西

2012年3月的一天,见到散文家徐迅。他送我一部新出的散文随笔集《在水底思想》。 徐迅勤奋耕耘散文20年,已经进入到“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成熟境界。这第6本散文随笔集《在水底思想》是他的散文成熟的标志之一。

散文随笔集《在水底思想》,250余万言,写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这部散文随笔集是写散文、读散文和谈散文的汇集,分为“思痕”“印象”“游踪”“散论”“访谈”五个部分,有感而发,一吐为快,畅所欲言,又思想深刻,珠圆玉润。

写散文,包括“思痕”“印象”“游踪”三辑,读散文和谈散文则是“散论”比较集中,也散落在“印象”“游踪”和“访谈”之中。

写散文,最重要的不是写,而是写作中的思考。散文家应该是情感丰富的思想家,亦如徐迅所说:散文“是一种充满个体性的内在文字,是形而上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而写散文,实际上是“心灵沉淀和撞击中真实灵魂的不断行走”,是在“个体化的语言表达层面上开掘思想”并且用有寓意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产物。(《随笔三题·我说散文》)徐迅说,“文字不是唯一的。真正唯一的其实是人的思考——我思故我在。”(《在水底思想·散文的身份》)徐迅并且将这种思考化为他的散文的内容,使得他的散文思考深刻,情感丰富,别具一格。

徐迅的散文告诉我们,散文思想的深刻,应该是质地坚硬、珠圆玉润。这样思想坚硬而又珠圆玉润柔软如水的散文,既是提供给人的舒服流畅、浸入肺腑的营养品,也是可以给人以深刻启发的艺术品。

例如,“在水底思想”,奇特而又令人思索。《在水底思想》回答说,诸如屈原、李白、王国维、朱湘、老舍都是水面上的事情抓不住了,选择“在水底思想”。他们选择“在水底思想”,当然不是一种最好的反抗,但却是如水一般无声、纯洁和清澈透底的反抗,是一种对直接的和间接的压迫所呈现出来的无奈和愤慨。有人选择卧轨、悬挂,那也是一种思想的方式,但不如在水底思想来得平静与优雅——这“优雅”溅起的是一种辛酸的泪水,羽化的是一个干净的灵魂。而李白的纵身一跃,则标志着浪漫主义结束——思想者诞生。(《在水底思想》)这出人意料的深入的思考,自然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想象、联想和思考。

例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为什么呢?《近乡情更怯》回答说,无论是项羽的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真实的毫不掩饰的“情更怯”,还是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虚张声势的企图掩盖穿着开裆裤长大的无赖小儿内心虚弱的“情更怯”,都是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而写出了这“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道尽了天下游子思念故乡的苦楚的诗句的唐代诗人宋之问,对他的故乡如此“情更怯”更是奇特。这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宋之问是一个见风使舵、朝三暮四、臭名昭著的佞臣的缘故。历史上的宋之问,谄媚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遭贬斥,又依附武三思,受贿而被贬为越州刺史。他面对故乡一双双爱憎分明的眼睛,丑恶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能不“怯”到“不敢问来人”的地步吗?这对“近乡情更怯”的心理透视,当然厚重有力而尖锐透明。

例如,对于“生命问题”的拷问。2001年克拉玛依大火中一声尖锐刺耳的叫声:“让领导先走!”震醒了多少麻木的灵魂?领导是人,应当先走,但那些为领导献歌献舞的仍然在火场中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呢,他们的生命就轻于鸿毛、就轻于领导吗?这种“生命问题”的悖论曾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对尊重人、关心人、重视生命、珍惜生命等等失去了耐心,成为视生命如草芥的演出。(《关于生命》)这当然是更为有力的透视。

写散文,又应该写的是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特别是旅游散文的写作要求更高。这种写作不能是被“文化”了,不能是如同导游词一般的千篇一律,不能是让山水的灵动被化为垃圾的记忆,不能是让自然的真实被生拉硬拽,变成人文的灰烬。如同《当旅游被“文化”了以后》所说,这其中缺少的是对高尚的自然的人文精神的礼拜。旅游的真实价值应该是透过对文化的理解而来,应该是像流水一样去拥抱山水文化,而不是强暴式的贴标签式的对山水文化的解说。对山水文化抱着敬畏的态度、品味的态度、流水般拥抱的态度,才能真正领会自然美的美妙。这透入底里的剖析,说的是对旅游及其旅游文化的态度,又何尝不是旅游散文写作的态度。我们看徐迅的旅游散文写得灵动飞扬,写得跳脱形象,富有个性,就可以知道个中消息。

如《平庄男人》,抓住一个“酒”字,写出了平庄男人“像一壶陈年老酒,是那种抿一口就醺、微醺的老酒”的特点,就十分精彩。作者说:“那种酒不知道窖藏了多少年,但它肯定珍藏在你心里,成为你的一种念想。”这种酒是一种赤诚、一种情谊、一种爱的代名词。以至平庄男人坐到一起,酒就有了灵性,就有了生命,就如同有了燃烧的火焰、燃烧的生命。这种酒又是一种自信一种机智、幽默、一种爽朗、豪迈、大气,是一辈子的友谊。《平庄男人》把内蒙人的民族性格、民族豪情、民族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洋溢着的是对胜似朋友的友情的礼赞,是对内蒙人酣畅淋漓的性情的歌唱。

如《天柱山冬云》《桂花的都江堰》《又见桃花源》《大风与鲜花》《寂寞的菩提》《夜读韩城》《家住翠堤》等,只看题目,就会有神往徐迅的“游踪”的冲动,就会有希望阅读并且了解他所见、所闻、所写、所思的欲望。我们看《两过胜境关》写滇黔边境的胜境关的历史、人文积淀,一唱三叹,感慨境由心生,境遇的惆怅以及人间冷暖,写得厚重,写得苍凉与冷峻。一通“鬻琴碑”,寄托着清官的无奈和悲酸,即使是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也仍然光芒四射,照出人心的向背。我们看《大风与鲜花》写在刘邦的家乡“歌风台”上“双脚踏着汉山汉水,感受汉风汉雨,穿行在刘邦王朝曾经云蒸霞蔚的土地上”,心中升起的是神秘的气氛,涌起的是泱泱几千年的汉民族的精神的自豪感,也是对刘邦《大风歌》及“击筑而歌”,“歌毕,泣数行下”的柔情和温柔敦厚的乡风、民风的礼赞。这样的散文当然具有相当强的穿透力和感人的力量。这样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散文当然值得推介与提倡。

而写散文又离不开读散文。读散文要读得通、读得透、读得深刻也不容易。谓予不信,请读一读“三张一赵”的文章试试。“三张一赵”指的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分别是文章大家、小说大家、学术大家,也是新闻史上的大家。写他们,既是对他们文章的膜拜的过程,也是读通读透他们文章的过程。

读散文,读得通、读得透、读得深刻,在记叙性散文《两三松树老疑仙——记〈新民报〉史上的“三张一赵”》中集中表现出来。

这篇记叙性散文时而历史、时而现实,串联起“三张一赵”的豪情、友情、奇情,写得畅快淋漓,潇洒自如,写出了他们的大家风范。作者巧妙地以“三张一赵”声名的鹊起写“三张一赵”的才情及抗战时期在《新民报》的聚合;以“两三松树老疑仙”为线索写出“三张一赵”的高洁的情操和报效国家的热情;以张友鸾去世时的挽联“新闻奇才,章回大师,校注名家,殐绩自有评说”概括“三张一赵”一生的业绩,写解放后各自的遭遇和至诚至爱、挚情白头的友谊,都足以引起人们的感慨唏嘘。

还要说的是,要读得通、读得透、读得深刻“三张一赵”的文章也不容易。徐迅的这篇散文表明了他驾驭繁复素材、题材的能力和水平。这不是一般浅薄的散文写作者所能望其项背的。

写散文、读散文与谈散文融为一体,是这部散文随笔集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写散文和读散文过程中贯穿着对散文写作的思考,谈散文又融进了自己写散文与读散文的真知灼见,这都在“散论”以及评论别人的散文中体现出来。他说,无论是如同蝴蝶般的轻盈的文字、青草汁般的鲜活能够使人痴迷、获得心灵慰藉的文字,或是如同深厚而清澈的甘泉一样的经典类的文字,都有奔向大地和天空的力量,都是值得珍视的“经济、典型而美丽”的文字。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徐迅对散文及散文的思考的深入和见解的独到。

读《在水底思想》,写成这篇感想式的文字,浅薄与粗疏,都只有让更深刻地理解徐迅散文的评论者来纠正了。

猜你喜欢
散文随笔水底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我来分一分
漂浪与抒情的异乡人手记
“证据”:就在深深的水底下——《今生今世的证据》“读不懂”反思
散文要短
生活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