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起点 预约精彩

2016-10-21 17:01南小娟
新课程·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起点学习小学数学

南小娟

摘 要: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顺应学习起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顺应学生学习起点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才能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一、把准起点,有效预设

(一)看得远——系统了解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

任何一套教材的编排都有着一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教师要做到通读教材,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编排意图,要理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对整套教材的脉络体系和知识点的分布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

(二)抓得准——细致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

学生的现实起点,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水平,了解学习的准备状态,才能使教学方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1.在谈话中探寻知识起点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两三分钟时间,和学生进行简短的对话。如提問:“关于某某内容,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可以从回答中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正负数”时,一上课教师就开门见山问学生:“你了解负数吗?在生活中见到过负数吗?”“说一说+3和-3表示什么意思?”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少部分学生已经能知道正负数的含义,但多数学生对在“线”上表示正负数还是困惑较多。通过对学习起点的了解,教师找到了推进新知教学的“生长点”,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2.在练习中探求技能起点

当学生面对新知识时,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类推迁移。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练习中把握学习起点。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通过创设购书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3,并让学生尝试解决。大多数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对口算、笔算进行了联系沟通,并借助实物“人民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在操作中探索思维起点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操作活动,并从学生的操作活动中了解学情,把握教学的起点。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出示圆后,问:“你们会画圆吗?”学生尝试画圆,有的学生用圆规画,有的学生借助身边实物画。接着,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画法,引导其他学生比较:用圆规画和借助实物画有什么不同,引出圆心。通过找圆心的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圆心的意义。

二、根据起点,以学定教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一)顺应起点,调整预案

毋庸置疑,教材是由许多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可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地域差异、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诸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要因地因人制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教材的最大作用是为师生指明教与学的大方向,教师不应该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根据需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因此,教师要做教材的二度开发和创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7的乘法口诀”一课,对于学生而言相对轻松,甚至于班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背诵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摒弃了教材原有编排,做了如下设计: 说一说你知道的7的乘法口诀;选择一句口诀教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句口诀的意思。最后沟通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掌握口诀的基本结构,进一步掌握口诀。实践证明,顺应学生的学习起点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和适度的调整是有十分必要的。

(二)依据起点,优化材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摆12根小棒,问:“谁能让老师一下子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学生方法很多,但就是没有老师要的左边10根,右边2根的摆法。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初次感受“满十进一”的数学思想,在之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基于这样的分析,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出示学生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以“十”做单位的事物。这些材料都对学生起到一个搭建思维桥梁的作用,通过这些事物的展示,学生很快地体验到以“十”为单位的优越性,并顺利地迁移到新知的学习。

(三)尊重起点,突破难点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关注的角度往往在“面”和“顶点”上,如何将学生的视角转向“棱”呢,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于是,教师出示长度分别为9厘米、7厘米、4厘米的四袋小棒,每袋小棒的根数各不相同:

1号袋:7根、5根、4根 2号袋:10根、3根、3根

3号袋:3根、8根、5根 4号袋:2根、12根、2根

“如果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一袋?”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反思,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得以凸显。在对1号袋的讨论中,“相对的棱相等且平行”这一特征通过图示及交流得以理解。学生对长方体的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认识也十分清晰。

(四)依托起点,建立联系

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新知的学习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之上,环环相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搭“脚手架”,帮助学生通向新知的彼岸。

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比与分数、除法三者之间关系。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是不是也有呢?”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举例说明。经过全班交流讨论,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教师顺势指出: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好的课堂教学应做到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起点学习小学数学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