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学习故事”深处
——幼儿园课程建设新思路

2016-10-22 07:11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付国庆
早期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习故事园本陀螺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付国庆

走向“学习故事”深处
——幼儿园课程建设新思路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付国庆

一、“学习故事”到底要改变我们什么?

近两年来,新西兰的“学习故事”在我国幼教界掀起一股浪潮,深受大家欢迎,因为“学习故事”所传递的理念和我国《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一脉相承的。《指南》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方向,而“学习故事”能帮助我们将《指南》的精神落到实处。在实践了两年的“学习故事”后,我们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是不是写好了“学习故事”,幼儿就能得到发展,教师素养和幼儿园品质就能得到提升呢?我想如果一个幼儿园因为“学习故事”而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一定不仅仅是写了几篇“学习故事”,而是因为“学习故事”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比如:一日作息时间的调整,环境的创设、评价方式、师幼互动方式、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等等。而所有这些改变,都还只是一个个散在的点,什么可以将这些分散的点联系起来,形成体系呢?那就是课程!

要让“学习故事”在幼儿园扎根,给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力量,就要站在课程的系统角度来思考“学习故事”。运用“学习故事”的精神来构建与完善幼儿园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分析目前我园的课程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二、我园课程建设的探索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割裂——课程目标难整合

教师依然注重自己能把控的、设计好的活动,注重预定目标的达成,对游戏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产生的本体性、多样化、内隐性目标关注较少,不能及时平衡预设目标与过程目标的关系。

(二)课程静态与动态割裂——课程内容难整合

幼儿的活动是在操作、摆弄、探究等具体活动中完成的,教师十分注重为支持幼儿的活动提供大量材料,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这一切均是课程资源的静态存在。这些课程资源只有与幼儿发生了良好的互动才能成为适宜有效的课程内容。而教师多是满足于孩子玩起来了,对孩子是怎样玩的,有什么学习发生了,应怎样提升孩子的学习,却关注、思考不足。

(三)当下活动与系统规划割裂——课程实施方式难整合

教师往往关注每一个具体活动的实施,忽略将当下活动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系统链接起来,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和疑惑点来拓展活动,形成能完成短时效应又能支撑长效发展的课程实施策略。

(四)评价主体与受评主体割裂——课程评价难整合

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往往将评价作为自己反思教学成效的工具,很少甚至没有让受评主体——幼儿知晓评价内容,难于帮助幼儿在评价中树立学习者的自我形象。

三、园本课程的重构思路——在“学习故事”中整合

以信任幼儿、欣赏幼儿,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学习者的自我形象为内核的“学习故事”,更加关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目标和发展突破点,也更能在顺应幼儿本体的课程计划中推进活动的持续开展。同时,“学习故事”让评价随时与幼儿内心及幼儿家庭呼应,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整合性建构。

陀螺换代记

最近几天,我发现你们又有了新的玩法,即把螺丝系列玩具中两块或三块条形玩具交错叠在一起,找到中心点,用螺丝固定起来成了一个好看又好玩的陀螺。游戏中,我发现你的陀螺和多数孩子的不一样,底部有三个支点,显然转得慢一些。我好奇地问你原因,你说:“我知道是因为我的陀螺有三个支点,他们的只有一个,但我就是不想和大家一样。”你果真有自己的想法。我知道此时你并不需要我技术上的帮助,我需要做的是肯定你的创意和鼓励你继续探究。我说:“如果是一个与大家不同的但又转得快的会不会更让你满意呢?”你说:“那我干脆拆了重新做一个。”真高兴我的激励发挥了作用,我期待又一个新陀螺的产生。

很快你的陀螺改装好了,你十分自豪地告诉我:“这次左边和右边的支点换成了比较矮的螺丝,不会影响到中间的支点转陀螺了。”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喜欢动手操作,乐于创造的孩子。陀螺飞快地在我面前转了起来。你兴奋地补充道:“两边的螺丝成了装饰,我好喜欢。”并给它取名为第二代陀螺。

老师知道你是将游戏中的快乐放在第一位,简单的一句“我好喜欢”,体现的正是你对游戏带给自己内心愉悦感的渴望。接下来的日子,你陶醉在自己的陀螺世界里,专注地操作着和不断地创新着。

你又发明了“第三代陀螺”,这次可以一次转动两个大小不同的陀螺。创新的玩法将班级陀螺游戏推向了又一个高潮。你已经被小朋友们封为咱班的“陀螺专家”了。我还常常看到你帮助小朋友们制作陀螺的身影,你不仅仅是制作陀螺的高手,还是一位热心、乐意帮助他人的朋友。

在兴趣的带动下你继续研究、创新。你在原有的大陀螺上面用螺丝加固了一层同样长度的陀螺,然后在上面一层的陀螺两端再装上几块雪花片,红、蓝、黄三种颜色的陀螺转起来像极了彩虹,你的“第四代陀螺”就这样诞生了。

每一代的更新都是一次进步,你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实在让我惊叹,你的自信、有主见、乐于分享很是让我欣赏。我能给予你的就是守护你的游戏,欣赏你的成果,激发你的潜能。

我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代?”你说:“因为好玩!”

快乐的体验让陀螺游戏持续着,我相信一定会有第五、六、七、八代陀螺的出现。因为,你的兴趣还在那里,快乐必将继续!

以《陀螺换代记》为例,可以看出园本课程在“学习故事”中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一)在“学习故事”中整合建构课程目标

《陀螺换代记》故事中的目标,既包括教师对幼儿在已有水平上不断推进的发展预期,又包括幼儿在陀螺建构中层级递进的自我计划、自我需求与学习发展线索。这样的整合平衡了“师”与“生”的关系,在突出“生本位”“趣本位”“学习品质首位”的课程目标的同时,也隐含着教师引导幼儿,推进幼儿发展的期待与守护幼儿自主探索、挑战自我、突出优势的教育追求。

(二)在“学习故事”中整合创生课程内容

《陀螺换代记》中的游戏环境、活动材料等,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是静态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预设的课程内容。但幼儿怎样运用这些资源,开展怎样的活动,却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学习故事”需要教师注意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识别幼儿行为中的学习产生及内隐的学习品质,回应幼儿学习中的兴趣和优势。不难看出,该故事中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幼儿生动而个性化地与材料互动,将产生学习的过程整合了起来,实现了课程在追随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整合创生的目标。

(三)在”学习故事”中整合推进课程实施

《陀螺换代记》中从第一代陀螺到第四代陀螺的制造过程,就是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师通过与幼儿对话,充分肯定与赞赏,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又通过个别活动小组化,为更多幼儿搭建了超越自我的学习支架,让陀螺活动不断在“个体突破——集体参与”的循环推进中,实现幼儿快乐玩、有效学的课程实施目标。

(四)在“学习故事”中整合完善课程评价

《陀螺换代记》体现了课程评价中的如下整合。一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整合。故事中,教师对幼儿的认可随处可见。二是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整合。故事中充满了幼儿的自我认同与反思改善。三是幼儿自评与同伴评价相结合。故事中同伴的赞扬与模仿是最好的他评,当“学习故事”被家长阅读后,评价的多元主体会得到更大的拓展和整合。

四、园本课程的重构框架——走向“学习故事”深处

在新西兰“学习故事”“幼儿本位”课程观的引领下,我们对园本课程进行了重构,课程框架如下:

上述课程框架主要突出了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课程的核心是“学习故事”,由幼儿参与的七大类游戏中的故事组成,每类游戏中的“学习故事”均着眼于幼儿在该类游戏中突出的发展优势和学习品质。二是教师对幼儿的注意、识别、回应,既是课程建构的过程,即收集、书写“学习故事”的过程;也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即运用“学习故事”促进幼儿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还是在课程评价过程中让幼儿及家长感知、认同自己形象的过程。三是环境作为资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利于幼儿积极与之互动,不断产生学习的“哇”时刻,并生成有价值的“学习故事”。四是幼儿发展的四大线索构成了教师心中的幼儿形象,也是教师通过课程将幼儿引向的方向,探究是幼儿的头脑,快乐是幼儿的身体,合作和勇敢是幼儿的四肢。五是课程始于幼儿也最终落脚于幼儿,因此,课程的原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幼儿构建自己是自信而有能力的学习者的积极自我形象。六是课程在实现对幼儿生命成长的激发中,将构筑出流淌着故事的新的幼儿园景象,幼儿、教师、家长都将是风景中的主角。

五、园本课程整合与重构的启示

(一)价值观决定着课程的形态

课程实施的重要目的是唤醒和激发幼儿的生命成长。今天的学生必将生活在未来的社会,他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能支持他们自信自由行走在未来学习路上的良好学习品质。因此,当园本课程隐含的价值追求更多地聚焦在发掘幼儿的兴趣和优势,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时,课程形态也就从“预设”走向了“生成”,“静态”走向了“动态”,“单一”走向了“多元”,成为了真正的动态化的课程。

(二)心中的幼儿形象决定着课程的落点

只有树立了“幼儿是自信而有能力的学习者”的理念,教师才能看到幼儿生命向上生长的微妙而强大的力量,欣赏享受幼儿朴素而富于想象的创造,体验到幼儿自我实现中付出的心力,让课程真正走向“生本”,才能让幼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使园本课程成为真正的幼儿化课程。

(三)传递性使课程效益得以拓展

“学习故事”是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故事。故事可以不断在孩子间、家园间传递,让孩子如阅读图画书般翻阅自己的故事,与教师、家长、同伴一起谈论自己的故事,提高了课程的互动与分享价值,课程效益也因此得到了拓展与提升。

(四)看似轻松实则富有挑战的清醒认识

“学习故事”易写也难写。“学习故事”中“注意”部分需要突出的是“哇”时刻,即学习发生的时刻,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有较为准确的预知,敏锐地在众多教育事件中关注到那一瞬间。“学习故事”中“识别”部分带有很强的教师个体倾向性,这就需要教师熟知并能及时准确判定有助于幼儿学习的心智倾向,识别出幼儿行为背后的内在心智。一则好的“学习故事”好听、耐听,但它不仅仅是故事,而是课程实施与幼儿发展的综合呈现。

总之,学习“学习故事”不仅仅是学怎么写故事,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引发幼儿园整体课程的改革,通过内化“学习故事”的核心与精髓,来构建和完善自己幼儿园的课程。

猜你喜欢
学习故事园本陀螺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做个纸陀螺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我最喜欢的陀螺
起底园本课程实施中的“碎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