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曾国藩怎样对待潜规则

2016-10-24 07:01
清风 2016年6期
关键词:吏治左宗棠潜规则

左宗棠曾国藩怎样对待潜规则

曾国藩

“显规则”写在种种制度文本中,为统治者所公开倡导。“潜规则”则像一只隐形魔手,操纵着一些人按它的方式运行。近代官场的“潜规则”甚多,虽多发生在官吏之间,却是社会积弊的折射。

清代官场的潜规则表现于诸多“陋规”。据统计,清咸丰年间的陋规举其大者有节寿礼、程仪、卯规、别敬、秋审部费、晋升部费、门生礼、浮收、勒折、签子钱等。陋规的大量存在导致吏治腐败、政权不稳。雍正着意改革,对官员实行薪俸补贴的“养廉银”制度,但阻力极大。雍正朝后,陋规故态复萌。乾隆年间,养廉银依旧,而陋规红包死灰复燃。道光帝继位之初,接受军机大臣英和的建议,试图清理陋规,整顿吏治,因遭到朝野内外的强烈反对而作罢,结果是“政治堕坏,民生穷蹙”,问题更加严重了,民变四起,社会剧烈动荡。

身处贪官污吏满眼皆是、陋规遍及官衙的晚清,左宗棠、曾国藩是如何面对这些“陋规”积弊的呢?

左宗棠对陋规整体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在写给户部尚书阎敬铭的信中说:“官之薪廉,应得者也。此外,如相沿之陋规,或借以办公,或取以作交际之用,尚可谓为应得之款;致因巧而创立名色,因营私而潜通请托,若亦应得而以陋规宽之,是夷、跖可同科,贪夫多侥免,法未立而弊已滋矣。”基于当时的吏治状况,左宗棠虽未否定某些陋规的部分合理性,对谋在公义者,他能体察人情,折衷求是;对谋于私利者,则坚决反对,毫不假借。他在整治吏治转移官场风气时,对陋规中的私仪与礼规即严加禁绝,行文通饬所属文武印委员弁删除节庆贺礼,勤思职守。1879年,第一任甘肃学政许应骙任满回京,他照广东规矩,要一笔路程费。左宗棠认为,十八省中只广东一省有此陋习,甘肃是穷苦省份,且正在裁革陋规,岂有新设之理?因此没有致送。

在这方面,左宗棠更是以身示范,表率他人。左从陕甘总督离任时,陕西布政使王思沂知道他一生清廉,又博施广惠,宦囊所剩无几,怕他在京不够日常开销,想到从前陕西经收甘肃捐输,剩有一笔尾款,恰好可以“移济匮乏,廉惠不伤,与者与受者均有以自处”。左宗棠婉拒了这笔别敬。(谢孝明《“俭以广惠”:左宗棠理学经世的路径》,第132页)左宗棠一生既没有收用一分公家的陋规,也没有收用私人的别敬。

对于曾国藩这位晚清第一中兴名臣,青年历史学者张宏杰称之为“非典型类清官”。虽然他是著名的理学家,但从不以这种当时“半合法化”的制度(陋规)为对手,这是他和海瑞那种清刻到骨的清官的最大区别之处。“一方面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材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他终生生活简朴,‘夜饭不荤’。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及至身后,他只剩下两万两存银,在晚清时代确实算得上相当清廉。”(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第183-184页)。曾国藩去世,曾家断绝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曾国藩故去五年后,其子曾纪鸿因家人病重,缺钱医治,托左宗棠向远在新疆的曾的旧部刘锦堂借钱。左宗棠念及旧情及乡谊,以三百两银赠之,并在信告中由衷感叹:“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见文正(曾国藩谥号)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

曾国藩虽然没有向陋规宣战,但他对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很多陋规则尽力革除。他任两江总督后不久,巡行辖地时致信部属:“告诫各营,无迎接,无办席,无放大炮……上下游各营,均不必禀见……吾辈当屏去虚文,力求实际。整躬率属,黜浮崇真。”并写了《谕巡捕、门房、签押三条》告诫身边工作人员“务各自爱,不准收受丝毫礼物”“无论茶叶、小菜,以及裁料、衣服、书籍、字画、古玩、器皿、金银、食物,均皆不收”“倘有隐瞒收受者,重则枷号棍责,轻则递解回籍”。

“潜规则”是千年积习,地上蔓草,非短期内可革除。若不从制度入手,便易剪而复生。不少官员在强大的“潜规则”潮流中折戟沉沙,教训颇深。倘若闲暇时想一想左、曾故事,敲一敲警钟,亦不至祸及灭顶。

猜你喜欢
吏治左宗棠潜规则
被乞丐教训的左宗棠
当代女生交友潜规则
暮年左宗棠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孙中山的吏治思想与实践
秦汉魏晋时期的吏治与官德
况钟为官之道刍议
《语书》对于当今吏治的借鉴意义
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