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深化供给侧改革的任务与路径刍议

2016-10-26 13:41陈楠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2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应用型人才

陈楠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增加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迫切任务。而深化高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行改革,增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有效供给的根本路径就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有效供给;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F014.32;G40-05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02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把“工匠精神”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霎时间“供给侧改革”和“工匠精神”成为高频热词,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一、高职院校加强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的紧迫任务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强民生保障,切实防控风险,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这已经说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育新替旧”。“旧”就是有太多的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的阶段,导致经济发展的乏力。“新”就是形成新供给形式和新动能并使之扩张拉动出新的需求。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推动发展,必须转向更多地依靠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教育既是供给侧的最基础部分,担当着向经济社会发展供给合格劳动力与人才的重任;同时,基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又是社会最高层次的供给,影响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同时,基于提供能够帮助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又迎合了社会的最高总需求。[1]

其实,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没有优质的职业教育是绝对不可能的。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力量是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如何增加高质量人才的有效供给,优化形成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再平衡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要素生产率,是“十三五”时期要面对的紧迫任务。

二、高职院校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增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

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供给侧问题,其实教育专家们已经有了明确的诊断,并开出了“药方”。

“教育本身就是供给侧,教育是人才的供给,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环境的打造,以及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也同样是供给侧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昆明学院院长何华认为,“现在的问题是教育结构不合理。我们培养的人适应不了社会需求,与市场脱节,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传统僵化,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

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指出:“为什么职业教育低层次、低水平重复,培养的人才不能符合社会需求,因为缺了‘技术的腿,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既是职业教育、同时又是技术教育。”俞仲文教授以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倪志福为例,说明了职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倪志福既是八级技工,同时也发明了倪志福钻头。我们今天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该像倪志福一样,有很强动手能力,又具有技术创新、改良等能力。中国太需要这样的人才。但现实中职业教育把所有精力放在培养八级技工上,而没有放在后者,教出来的学生不善于创新。”[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教授认为,高职院校要加强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未来深圳不仅需要加大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投入,实现应用型人才结构层次的多样化,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使之对应产业行业要求。同时,要打破专业壁垒,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要形成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3]

综合以上专家们的意见和高职毕业生存在的质量问题,我们可以清楚看出,高职院校要落实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根本任务,增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关键是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必须着力调整专业结构和优化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强化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努力强化创新、创造实践,推进校政行企各方协同育人,校企联合组建师资团队,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编写创新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意意识和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育人环境。

二是必须着力培养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按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要求,改变“只看知识技能,不看道德精神”的现象,突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学校应从过去片面追求办学规模,转向提高办学质量;从过去因循守旧关门办学,片面强调培养技能人才,转向重视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环境中打造工匠文化,宣传工匠精神,营造爱岗敬业的文化氛围;在专业教学上,结合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坚持、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鼓励大胆创新和岗位创业,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精湛技艺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职院校增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有效供给的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紧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加大专业改革力度,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从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管理等方面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既匹配且优质的人力资源。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途径,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发展理念、专业建设、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进行不断建设和完善。

首先,高职院校要以专业建设作为着力点。对此,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副处长任占营为广大高职院校指明了方向。他强调指出: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逻辑起点,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事关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抓好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三是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四是重视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五是系统推进实训体系建设;六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七是优化专业(群)资源配置方式。[4]

第二,高职院校要更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对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面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形势,高职院校要有两种现象值得高度关注。一是部分院校热衷于扩大专业规模,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由此导致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造成人才培养低效率、无特色,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结构性浪费”;二是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更无从引领产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因应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相应地规划、调整专业布局,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促进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充分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需要。[5]

第三,高职院校要对应产业行业要求优化专业设置。一要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引领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与产业企业界的紧密合作,按照市场需求,建立专业结构、课程体系随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动态调整的有效机制,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升级需求无缝对接,推动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优化。二要坚持“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原则,专业设置应着力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上。[6]

第四,高职院校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意、创业“三创”教育有机融合为主线,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合理定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三创”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专业教育和“三创”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一是确定“三创”教育的“五进”原则,把“三创”课程列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三创”训练项目和比赛列进年度工作计划,把“三创”知识融进课程,把“三创”技能融进课堂,把“三创”意识融进广大师生头脑,使“三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二是普及“三创”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将专业实践教学与“三创”教育有机结合,依托学校的实训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学生“三创”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培养,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三创”知识的学习实践之中。

最后,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确立专业建设目标。选择国内外1-2个高水平的同类专业作为建设的标杆,分析本专业与其差距,抓住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并依此规划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中长期建设方案。关键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优质资源,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三是系统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打造“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四是整合校企资源,与时俱进建设现代高技术含量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善以教学为主,融“教学、培训、鉴定、服务”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功能;五是内培、外引和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建设师德高尚、校企互融、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六是大力开展国内外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健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明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职业教育伟大使命.中国煤炭教育网,http://www.coaledu.cn/cinfocontent.php?id=2936.

[2][3]孙颖,戴晓晓.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南方网,http://sz.southcn.com/content/2016-01/29/content_141712297.htm.

[4]任占营.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26日第4版.

[5][6]刘洪一.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如何入手[N].光明日报,2016年1月26日第15版.

作者简介:陈 楠(1965-),男,广东信宜人,管理学硕士,经济师,2014年12月至今任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创业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职业教育与教育国际化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应用型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