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丞相 上清宗师

2016-11-01 03:38王旭烽
茶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陶弘景茅山

王旭烽

山中丞相 上清宗师

王旭烽

前段时间,中国有一个朝代——南北朝中的南朝,因电视剧《琅琊榜》火了。虽然剧中虚构的大梁并非历史上的南朝,但其中的确是有文化踪影的。如此便有人考据,说剧中主人公梅长苏身上有陶弘景的影子。一位茶友在微信中以“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功业一壶茶”开篇,以“这杯茶的格局决定了最终的结局”落笔,博得一片喝彩。

由此引出此文话题,陶弘景何许人也。

《茶经·七之事》中,对陶弘景是这样介绍的:陶弘景《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旦丘子、黄山君服之。”那么,这个陶弘景与茶究竟是怎么样的关系,为什么人们要把他与电视剧里的江左梅郎联系在一起呢?

说来话长,长话短说。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今天的南京人,南朝时那地方叫丹阳秣陵。论出身,南朝士族,尧帝陶唐的后代,算是江东名门。七世祖陶浚,乃三国吴国的镇南将军,降晋为尚书;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随宋孝武帝征战打天下,建功立业马上封侯,为南朝宋时晋安侯;父亲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这样数代基因和家教的熏陶,陶弘景天才降世,幼有异操。人家四五岁才开始发蒙识字,这陶宝宝彼时已开始“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专注于书法了。九岁时他读熟《礼记》、《尚书》、《周易》,约十岁时读葛洪《神仙传》,“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知耻而后勇,十五岁少年陶弘景便有了人生志向,并以《寻山志》记之,他那倾慕隐逸生活的价值体系,就此种下种子。十七岁博学多识,读书万卷,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上南朝宋之“瑯玡榜”,为升明四友(陶弘景,江斅、褚炫、刘俊)之一。

学得千般艺,货于帝王家,那时的陶弘景,也是走过读书人老路的。时年二十二岁,朝代更替宋废齐立,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先后在位,陶弘景也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应该算是办公室文字主任秘书一类的中高级文员吧。陶弘景所撰的各类官方文件,同行中奉为定式,但才高八斗的他,眼看到三十六岁,仍然只是一个六品文官“奉朝请”,陶弘景不免心甚怏怏,他不想以这样的雕虫小技,终老于官场专职陪读陪跑。但此亦未必不是命运的重大转机,随后他豁然开朗,挂靴辞官,来到茅山。

据说起初他并未上表齐武帝辞行,挂朝服于神武门鹿市,告诉随行左右“勿令人知”,便径出东亭而行。幸亏去和好友王晏话别,王晏提醒他不辞而去,恐有忤旨,万一皇上怪罪,想做山人都做不成,还不如坦诚相告。于是弘景上表陈诚,叙述自己解官归隐之意。齐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还赏帛十疋,烛二十梃。又别敕: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这一来情势大变,陶弘景入山,公卿相送于路亭,供帐甚盛,车马塞道,朝野均荣,宋齐以来未有。

陶弘景前往隐居的名山,人称句曲山,今在安徽。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称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馆隐居,自号华阳居士,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隐居修行生活。

陶弘景归隐,创建了永明体诗韵的东阳郡守大文人沈约,敬佩他的志向与节操,多次写信请他出来做官,这怎么可能呢,连萧衍请他都没用。皇帝菩萨梁武帝萧衍,未做皇帝前和陶弘景是好友,初夺大权预备立国,不知取何名为国号,是陶弘景根据当时流传的童谣和预卜吉凶的书籍,测其国号应当是“水刃木处”,拼起来是“梁”字,萧衍由此定国号为梁。这么铁的关系,陶弘景都不出山,有一次皇帝诏书催得急了,他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上,一牛散放水草间,一牛加金笼被人执鞭驱赶,武帝一看全明白了,从此再也不打请陶弘景出山的主意。

他不出山,我可入山,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只要有军国大事,无不派人咨询,而归隐后的陶弘景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的儒家气质亦未褪去,“山中宰相”的名声便这样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山中丞相”的有两位,一位陶弘景在先,一位当过我们杭州市“老市长”的唐朝李泌在后。我年少时读鲁迅先生杂文,记得有两句诗“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丞相家”,只以为有人要沽名钓誉,现在看来,山中丞相也是情势所然。后人评价他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书法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不过,就陶弘景入山的原意而言,我相信他是出于幼年就迷恋上的道家学说神仙生活,出于信仰而非官场。他曾有一首名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的千古绝唱以诗言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年少时他身在朱门,却往往独居一室,闭影不交外物,唯以读书为要,昼夜研读与缮写的都是那些符图经集,养生服食之道,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终于通幽探微,渐觉彻悟,修成正果。

说到陶弘景的信仰,他所属的道派为上清派,其人既隐居茅山,茅山便成该派中心,名声大振,史称茅山宗。从唐至宋,上清派是社会影响最大的道派,陶本人也自然成为该派宗师。

而提及他对道教的贡献,固然有众多理论著作,但对我而言,不外以下三点:

一是他编订的道教神仙谱系。陶弘景编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要知道玉皇大帝、天堂地狱等概念,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请想一想这是一个多么宏伟的虚构世界,又多么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心灵。

二是他的佛道双修。陶弘景在茅山道观中建佛道二堂,隔日朝礼,他本人也曾到郧县阿育王塔受戒,他的临终遗嘱也充分表达了佛道双修之意。今有学者以为这未必是他信仰选择,而是当时佛教兴盛的时势所逼,为确保茅山派的生存发展的机变。故他本人一直为此而痛苦,曾有悼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想来这种出于信仰冲突的内在痛苦是存在的,儒释道三家合一的趋势,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走向,陶弘景主张儒、释、道“合法共通”,三者中又以“仙”为首,对诸教采取共修、融合的态度,正是伴着他内心的质疑并轨前行的。如果说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突,那么也应该是那个时代诸多文人的内在信仰冲突吧。

三是他为中国医药学所作出的不朽贡献。陶弘景写有道教教理、历史、养生等方面的著作多种。其中像《神农本草集注》是中国药物学的重要著作,《养性延命录》是养生学方面的著作,《效验方》、《肘后百一方》是中医学方面的著作,在历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无统一标准,临床运用相当不便,于是他“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将当时十几家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加自己心得体会,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该书新增药物365种,合计730种药物,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陆羽记录下的《杂录》中的那段关于茶的评价,轻身换骨,羽化登仙,十分符合一个本草学理论家和实践家的一贯精神。

陶弘景主张养生长生,本人也长寿,隐居茅山四十五年,八十一岁寿终正寝。他和陆羽一样一生未曾结婚,史书记载说他年少时受“父为妾所害”的刺激,故“终身不娶”。和陆羽不同的是他乃标准美男子,《梁书》记录他“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可见是可以和胡歌扮演的梅长苏一拼的。他爱大自然,松下听风,如痴如醉;他书法绝佳,被宋代黄庭坚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传为他书,刻在江苏镇江焦山崖石上,字体厚重高古,用笔奇峭飞逸,帖学的流畅和北碑的气势交融创新、相得益彰;他诗文极佳,前面所引两首小诗,皆具备我非常喜欢的质朴而高贵的气质,口语式的清浅,却又相当深厚,后世白居易不知是否向他学习。

“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犹姓陶。”清人唐黼墀曾为温州瑞安陶山寺提下这副楹联,陶字和山中丞相之名从此息息相关;“苦荼,轻身换骨,昔旦丘子、黄山君服之”,茶从此和养生长生的陶弘景息息相关。此刻,在乡间命名为“白云青舍”的老家书房中书写此文,我从此和写下了“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陶弘景息息有关。□

猜你喜欢
陶弘景茅山
茅山乾元观里的抗战故事
一品锅中尝春味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真诰》所言“使作隶字写出”本义还原
陶弘景菜园求学
山中宰相陶弘景
山中宰相
高度重视、有效推进茅山老区扶贫开发
对《养性延命录》中“养神”思想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