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操作更具数学的意味

2016-11-16 08:08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杨惠芳
数学大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棒本课线段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 杨惠芳

让操作更具数学的意味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 杨惠芳

“操作”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改以来,数学操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反观现在的课堂,出现了数学操作形式化的倾向。一些教师认为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就是“操作”,学生在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但数学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些教师往往重视操作结果的获得,而忽视操作过程中思维的展开、经验的积累和思想的感悟。笔者认为,数学操作必须同问题探究和数学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突出核心知识,理解操作本质

在数学教学中,核心知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能促进整个知识结构的迁移和生长。重视和突破核心知识和概念,也就抓住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因此,在组织操作活动前,教师首先要深度解读教材知识,思考如何通过操作来突破数学核心知识的教学。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认识除法(一)”一课中:

“平均分”的知识包含两种内容,一种是上一节课学习的“包含除”,如“8个桃子,每个猴子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操作的过程比较简单,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另一种就是本课教学的“等分除”。相比而言,本课中的操作活动比较复杂,必须要把握“平均分”知识的几个核心概念:一是“平均分成了几份”,这是在操作活动中必须强化的概念;二是“每次拿的要同样多”,这是平均分的核心,至于怎样拿得同样多,那就是方法上的问题了,可以1个1个地拿,也可以2个2个地拿……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两个核心问题,学生的操作就会散乱而无效。

二、改造问题情境,激发操作需要

上例中,学生为什么在操作时直接“4个4个地分,一次分完”,而不是像教材那样“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呢?其原因是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干扰,因为他们知道“2个4是8”,既然已经知道结果了,也就不愿意再舍简求繁了。

三、引导合理猜想,生成探究问题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和教参的教学建议,本课教学的一般程序是,让学生在四根分别长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中每次任意选3根围成三角形,交流、比较每次围的结果,从而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但如果站在儿童的立场看,似乎存在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操作?为什么要按照教师的指令来操作?这是不是另一种“接受式学习”?表面上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实际是按照教师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另外,这种接受教师指令的操作对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

因此笔者认为,在操作之前要引导学生猜想,生成问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操作,通过操作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以下是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边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不是。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5厘米、5厘米、1厘米。

师:大家想象一下,这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能围成怎样的三角形?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并板书出围成的三角形。)

生:一根100厘米,还有两根都是1厘米的。

师:大家想象一下围的情况。(教师板书出这样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围不成。)

师:看来,用三根线段围三角形,有的可以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到底这三根线段长短之间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通过我们动手操作来研究。

四、经历操作过程,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家陈省身说过:数学好玩。笔者认为,数学中的“玩”不同于生活中的“玩”,数学中的“玩”要玩出数学的味道。因此,数学操作要引导他们参与数学探究的过程,掌握数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中,要对学生操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引导他们边操作边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习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如填下表:

线段1(厘米) 线段2(厘米) 线段3(厘米) 能否围成

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有序操作、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即在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四根小棒中任意选3根时,要有序选择,如10、6、5,10、6、4,10、6、3,10、5、4……等,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同时,通过列表整理,重视对操作活动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五、聚焦关键问题,突破认知难点

上例中,引导学生理解“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其“题眼”就是“10厘米、6厘米、4厘米”的情况。因为如果让学生直接对表中数据观察比较,学生很难发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有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围成”的算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这个环节,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什么情况下,这6厘米和4厘米两根小棒能相接了?

生:当它们与10厘米的小棒相靠近的时候就能相接。

师:对,像这样靠近的时候,这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也就等于最长的小棒了,对吗?如果这样相接,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不能。

师:如果要围成三角形,应该怎么办?

生:要抬起一点。

师:抬起一点后,能相接吗?为什么?

生:抬起一点后不能相接了,因为两根小棒又叉开了。

师:如果要相接,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要使两根小棒长一点。

师:对,也就是说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要大于最长的小棒。也就是说,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六、注重交流反思,感受数学思想

操作的价值不仅仅是帮助理解数学知识,而是在经历操作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操作往往是基于学生个体的数学活动,需要在同伴的交流和分享中得到丰富和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操作后的交流、整理和提升。

基于学习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数学操作不在于“怎么操作”,而在于“通过操作获得什么”,在于通过操作搭建儿童与数学之间的通道,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猜你喜欢
小棒本课线段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一起数小棒
数线段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