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良善,肝胆披沥情愿一生做一事——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邓存良教授

2016-11-17 07:22东来
肝博士 2016年3期
关键词:肝炎传染病患者

本刊记者:东来

心存良善,肝胆披沥情愿一生做一事——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邓存良教授

本刊记者:东来

人物档案

邓存良:泸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科学技术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泸州市(杰出)青年创新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华肝脏病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和特邀编委,发表论文80多篇,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副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等学术专著和教材共6部。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主要从事慢性肝病的防治研究,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熟悉常见传染病和危急重症传染病的诊治,对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的救治有独到见解和治疗方法,掌握多种先进治疗技术,如人工肝治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等。

少年立志:要当一个好医生

邓存良出生在重庆永川板桥镇一个小山村,上初一的时候,他的父亲患上了慢性骨髓炎,日渐消瘦,失去了往日的精气神,父亲忍着疼痛强颜欢笑,后却发展至全身水肿,人完全变了样,让这个虽不富裕但却和睦温馨的家庭失去了往日生机,陷入痛苦绝望之中。此刻的邓存良多么希望还给父亲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当时的乡卫生院不仅医疗水平十分落后,医护态度的生硬更是让他体会到了比病魔还无情的无奈现实。个子偏小的他无力照顾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一次次的无助和打击让这个原本懵懂的少年萌发了学医的志向,他暗自咬牙狠劲,眼里凝了一道光:“如果我当医生,一定当一个好医生。”

1982年,邓存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了泸州医学院(以下简称泸医),以超出分数线仅5分的成绩而被录取。乡村中学出了大学生,纯朴的乡亲高兴得奔走相告,而他也心存着对幸运之神眷顾的感恩,对医学的憧憬和当一名好医生的心愿,踏进了大学。

20世纪80年代初,泸医讲台上、临床带教中是一些有着无私奉献精神、渊博医学学识、高尚医德医风、正直人格魅力的老一辈导师;教室里、图书馆、路灯下是一个个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邓存良的学习生涯非常刻苦,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并被分配到传染病科。

临床初探,病患的痛苦指引研究的方向

在邓存良刚毕业的那个年代,传染病肆虐,结核病、白喉、百日咳、出血热、钩体病等非常多见,严重危害老百姓健康。他发现,这些疾病只要救治得当便能痊愈,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这让他觉得传染病救治工作很有意义和价值。1989年,合江县农村一个12岁的少年患了结核,时有咯血,父亲已去世、母亲身患残疾。他十分同情少年的处境,为了不让其出院后断药,想办法给凑齐了9个月的药,支部书记知晓后对他说:“你会是一个好医生!”少年痊愈后每年都会下田去给这位邓哥哥抓两三斤泥鳅,那满是感激和崇拜的眼神更是坚定了邓存良要当一名好医生的誓愿。

刚上班前3年,24小时值班制和其后每年50周以上的工作量,邓存良能每天应诊60人左右;每年抢救消化道大出血、流行性出血热、气胸、钩端螺旋体病、肺结核窒息性咯血、中毒性菌痢等数十例。传染病科2个专业组60张病床,每年诊治住院患者近3000人次,肝炎病区更是人满为患,积累了大量案例和经验心得,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素材。他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疾苦,积极探索和引进新的方法和技术。

在一次危急重症抢救中,一位破伤风患者的救治经历却让他看到了自身医疗环境的局限性。那位患者来院第二天便持续抽搐,第三天昏迷不醒,由于设备欠缺,没有呼吸机,患者走了。这位患者是家里的顶梁柱,其妻已不在人世,其母患残疾,其子一个残疾一个痴障,这让他心情沉重也郁闷了很久,再一次体会到少年时面对父亲重病而自己却无力又无奈的那种感受,重重地激发了他对医学探索求知的愿望。1995年,邓存良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的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在重医研究生学业期间,因成功抢救了一名消化道出血患者而受到《重庆商报》的宣传报道,更激发了他对建设高端医疗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并开始进一步规划未来的研究方向。

善德精医,全力以赴挺进肝病领域

2000年,邓存良被医院委以重任,走上了科室领导岗位并定位为消化专业。自此,他开始以肝炎治疗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病因治疗也以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的治疗为主。刚引进人工肝技术那会儿,正好有一位多次住院的老患者,已发展至肝衰竭,邓存良向他们建议使用人工肝治疗,因是首次,心里没底儿。老人却说:“邓医生,只要你说能做,我就做,我信你。”后来治疗的效果非常好,老人逢人便宣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室建设成为全院校第一个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后,他带领的团队有了更高更好的平台。经过精心谋划,他们凝练出以乙型肝炎分子生物学研究、慢性肝病纤维化防治研究、结核及结核多药耐药性研究三个科研方向;而每年120万、加上其他配套资金共计1080万的专项建设资金,则先后打造出传染与免疫研究室,筹建实验动物房,引进流式细胞仪等设备设施,为科研工作上档次奠定了基础。

临床引导科研,病患之痛就是研究方向。邓存良先后在各级医学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多篇论文被国内权威书刊文摘收录。主编和参编《传染病学》、《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实验指导》等著作7部;获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王宝恩纤维化基金、四川科技厅、省卫生厅等10项资助课题;获泸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卫生厅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各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科研成果服务患者。邓存良带领团队陆续建立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重型肝炎监护室,采用促肝细胞再生药物促进肝细胞再生,灵芪蠲肝胶囊、抑毒调平液等中药制剂抑制肝细胞坏死、改善患者食欲和睡眠,以心电监护仪、血气分析监护仪及时提供患者机体的内环境各项参数;引进体外人工肝血浆置换加全血灌流术治疗各型重型肝炎、肝昏迷近2000人次,使重型肝炎的死亡率显著下降;开展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顽固性腹水,症状缓解快,费用低,疗效好。

教学相长,“金教鞭”桃李满天下

泸州医学院始建于1951年,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1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2003年开始留学生学历教育,2015年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邓存良曾担任过西南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学认真负责,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为卫生系统培养了大量的实用人才。数十年来,他先后承担了多层次(本科、中医系、医学系)的医学生、进修生的理论教学、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指导工作;参加学术讲座,随青年专家报告团下基层医院、基地教学医院讲学;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8名。教学中认真准备教案,严格教学大纲行课,教学效果良好。各种讲座以传播新知识为重点,将新的知识、实用经验传授给同道,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同。他带的团队很多后起之秀,把优秀的品德传承,多人先后获学校“金教鞭”美誉和在教学大赛、双语教学比赛中获奖。

随着学科的发展,邓存良的团队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目前,四川省感染病学专委会主委、常委中有多个出自于泸州医学院感染病科;在四川省,很多医院的传染病科主任多半出自泸州医学院。

肝胆披沥,把疫情封锁在西南的大门

2003年非典肆虐,作为市级专家,邓存良不管白天晚上,无论晴天下雨,只要有疫情就总是在一线,把西南的大门牢牢的封锁;2005年猪链球菌病防疫战,他带领团队专家分区分县,挨村到乡入户,保证了零死亡;2006年乙脑爆发,2007年~2008年禽流感蔓延,2008年汶川、2010年玉树、2013年雅安等每次抗震救灾一线的传染病防控,他披肝沥胆,无处不在,只因年少时那个“要当一个好医生”的心愿。

2004年某天,基层医院来电描述患者症状:腹泻呕吐白色液体,输入液体5000多毫升仍无尿。闻讯赶来的他凭借多年经验,果断作出临床诊断为“2号病”。最终得到确诊,为该市建国以来的首例“2号病”。严格消毒,立刻隔离患者,追查所有接触人员,疫源地彻底消毒,有效控制了疫情。为抢救患者,立即购置微量输液泵,严密观察患者中心静脉压,输入上万毫升液体,艰难的熬过3天之后,患者终于有尿,邓存良和他的团队舒了一口气,成功了。

后记

因为医术、学术、人品、管理等都备受称赞,邓存良被当选为医院分管业务的副院长。

即使担任公职,他依然坚持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人低调谦逊,而且坚持传染病健康知识的宣讲。

电视、报纸、公益讲座、高校讲堂上,他儒雅的身影长身而立;晚报的专家热线、电台的热线答疑,他温润的声音如沐春风;他运用博客、医生个人网页、QQ、微博等新媒介与百姓、患者互动交流;在他的微信订阅号中,倾听肝炎患者的心声,找寻下一个前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肝炎传染病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世界肝炎日》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世界肝炎日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世界肝炎日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