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

2016-11-25 07:06常勇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光屏凸透镜蜡烛

常勇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要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组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真理的猜测和假设。只有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猜测和假设必须建立在一定基础上,如生活经验或理论知识,确保得出推理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重点。

一、物理探究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建设提供保障。猜想与假设建立在一定的实践或理论知识基础上,将物理探究教学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融合,促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物理实验结论进行推断,在学生对探究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推论。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参与度,又可以实现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为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物体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一侧成倒立的实像,而虚像则分为缩小、等大以及放大三种。其中,物距越小,相距越大,实像越大;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教师可以从放大镜人手,“有没有人用过放大镜呢?”很多学生都用过放大镜,也可以总结出放大镜的明显特征,即“可以放大物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疑,“放大镜中呈现的物像会不会是缩小的物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用放大镜看一张报纸,当放大镜离报纸一段距离的时候,字体变大,可以清楚看见报纸上的字;继续移动放大镜,放大镜中出现了倒立缩小的字体,这个时候对报纸文字的辨认产生了一定的难度。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证明了自己的推论,发现了以往用放大镜没有发现的现象,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能力。

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模式,且有判断是非的意识。初中生具备比较成熟的思维模式,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开展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需要学生在活跃思维下进行正确猜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学生已经通过放大镜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这时再提出问题,“透过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可以发现什么”,使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索,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打开了自己的思维,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将蜡烛烛焰、凸透镜以及光屏在光具座上处于同一高度,移动蜡烛,使蜡烛处于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的像;再将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的像;最后将蜡烛移动到距离凸透镜1倍焦距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的像。通过观察三次光屏成像特点,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利用这个结论回答课前设置的问题,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巩固;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重要知识点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

三、合理应用提问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

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提问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如何保证提问的科学性、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物理实验的特点,从实验中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符合实际。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学生亲身参与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问题:保持烛焰、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总是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是什么?学生提出的猜想包括: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等高;烛放在焦点以内;像距过大,超出了光具座的范围。根据实验步骤,提出猜想,并验证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真理的推断,可以为物理探究教学活动提供保障。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结论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缓解课堂教学的紧张氛围,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探究真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能力。

猜你喜欢
光屏凸透镜蜡烛
光屏的作用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像与物大小关系如何判断
去掉光屏在哪能看到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