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的八股取士

2016-11-26 06:39
唐山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八股文破题科举制度

周 航

浅析明代的八股取士

周 航

明代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取士为主。八股文是明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特殊的考试文体,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放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来具体分析八股取士,同时了解八股文的结构、出题方式、发展脉络以及怎样正确评价这种制度,对我们了解明代的取士制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通典·选举二》中记载“炀帝始建进士科”。在之后的一千多年中,科举制度对社会、政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制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的科举制度,处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鼎盛时期。而在明朝的科举制度中,影响最深远的是确立了八股取士制度。这一制度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八股文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化的写法,虽然对明代取士有积极的效益,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全面、客观评价八股文,对我们了解明代的科举制度有重要作用。

一、八股文的结构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由于这类文章有着特殊的组织结构,故称之为八股文。八股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文又称为四书文、时文等。

八股文的结构分为题前和正题两个部分。题前部分有破题、承题、起讲等,这三部分是解释题意,目的是为了引出作者的见解;正题部分有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要求作者根据题意具体发挥,用古人口吻阐发儒家的有关思想。八股文文章开始先揭示题旨,说明题意,为“破题”,破题的文字一般有两句。破题必须要与朱熹的《四书集注》注释相一致,不能随意解释。接着承接破题,用四五句话加以阐发,指明文章主旨,即“承题”。然后开始议论,进一步阐发题意,一般用三五句,称为“起讲”。起讲后的入手部分,为“入题”,就是用一两句或三四句过渡的话,将文章引入“正题”。下面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共八股。起股也叫“初股”,每股四五句或八九句,起股的内容主要是总论、虚说,为后文留下发挥空间。中股和后股是发挥题意的主要部分,中股要将题目中提出的问题阐释清楚,文字可长可短,可以每股四五句,也可十几句。后股是承接中股而来,可以尽情发挥,既可以将中股阐释的问题更加详尽阐述出来,也可以根据前面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后股内容比较充实,每股的文字也比较多,每股有十几句到二十几句,因此又叫后二大股。束股通常比较短,一般每股二到四句,用来结束全篇或总结全篇。以顾炎武在《日知录·试文格式》中曾讲到八股的行文格式为例,“弘治九年(1496)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二、八股文的出题方式

八股文的考试题目主要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永乐之后,规定限于《四书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八股文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大题,一类是小题,另外一类比较特殊,为截搭题。大题,就是用经、书中的一句、数句、一节或者一章为题,所用的句子和意思是完整的,如“学而时习之”。而小题则是采用四书中语句的一部分,语句、语意不完整,如“信书”(取自“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类型上划分,截搭题也属于小题,但比较特殊,它是将四书中句子、章节割裂、打乱,重新搭配组合,故称为截搭题。这种题目又有短搭、长搭、有情搭、无情搭等形式,题意难以理解。所谓短搭,即八股文截搭字句之短者,长搭为字句长者。有情搭指题目虽然有不同章节、句子截搭而来,但前后意思还能连接在一起,无情搭则是指截搭以后意思难以连接,以《论语·述而》中的前两章为例,如果文题截搭为“述而不作,学而不厌”,这就是有情搭;如果截搭为“述而不作,何有于我哉”则是无情搭。由此可以看出,有些题目并没有实际考察才学的作用,只是由不同文句强硬拼凑而来,变成了一种为难士子的题目,失去了八股取士的意义。

三、八股文的发展脉络

1368年,明朝建立。为了巩固政局,加强中央集权,明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恢复科举制度。在继承前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八股取士逐渐确立。

在建朝之初,朱元璋就认为,“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朱元璋批评了前代重文学轻经学的弊端,袭旧制设进士科,要求选拔人才以德为主;将明经设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并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的唯一途径。然而,洪武年间科举考试的文章,并不是严格意思上的八股文,只是对宋朝以来经义文章的一般延续,对文章形式、章法并没有严格要求。八股文在体制和行文格式上基本定型,大致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少。”因此,我们推论八股文是在成化年间形成的。这一阶段,考生几乎都是恪守前人的传注,谨守绳墨,不敢越矩。

正德至嘉靖年间,是八股文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擅长八股文的名家,如唐顺之、茅坤、唐寅、归有光、王世贞等,他们往往能将经史融会贯通,使文章意蕴丰富,成为盛极一时的“时文”。此时,八股文对布局谋篇已有了严格要求,并且朝廷也会刊刻一部分标准化格式的文章,让考生学习。据《明史·选举志》记载:“弘治、正德、嘉靖初年,中式文字纯正典雅。宜选其尤者,刊布学宫,俾知趋向。”但并没有形成一种僵化、冗滥的情况,在这一时期,八股文还是一种比较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文体,少雕刻,经史结合,深醇典正,并没有拘泥于体式限制。

隆庆、万历年间,是八股文由盛转衰的阶段,这一时期,文人多追求技巧,追求文字的华美奇特,内容空洞无物,“虽巧密有加”,实则已走向僵化没落。这时八股文已经走上了偏离初衷的道路,文体愈加僵化,过分雕琢文字,已经失去正德、嘉靖年间深醇典正的活力。

到了天启、崇帧年间,科举考试制度越来越僵化,八股文更是成为一种固定形式的文体。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参照前人的传注,不求甚解,没有自己的看法,“甚至不知史书册名、朝代先后、字书偏旁者”,文人除了朱熹的注经义之书外,其他书一概不读。此时,坊间大量刊刻八股范文,应试的文人们更是只模仿、背诵这些程式范文,穷尽一生在科举场上挣扎。此时,八股文已成为一种禁锢、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四、八股文的优劣

以上我们谈论了八股文的结构、格式以及发展脉络,可知八股文作为一种应试文体,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走向了僵化的道路,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然而,它也有存在的道理。首先,要求考生以八股文的形式去写一篇政论文章,更有利于考核考生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有利于为国家选拔有政治才干的人才;同时,八股文取士更进一步巩固了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的地位,有稳定社会思想的作用。此外,有相当一部分文人擅长写作八股文,并将八股文当做仕途的敲门砖,如唐寅、袁小修、茅坤、归有光等,八股文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一种禁锢思想的文体,公安派之一的袁中道曾说:“时艺虽云小技,要亦有抒自性灵,不由闻见者。”

尽管如此,八股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太多问题,尤其是到明朝后期,八股文的僵化、迂腐,引起了文人们的猛烈抨击。首先,八股文犹如文字游戏,内容空洞,过分追求形式,导致了文人们不问世事,一心致力科考,功名至上的迂腐思想。正如明代归有光说:“科举之学,驱一世于利禄之中,而成一番人材世道,其弊已极。”其次,政风日腐。通过八股取士,选拔出来的官员离国家所需的人才标准越来越远,官员素质也逐渐降低。这与士子们醉心八股,不闻世事,不问民生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明代科举只设进士科,科目单一、名额有限,再加上判卷等诸多因素在内,在选拔大量人才的同时,也流失了很多人才。

八股取士既然有如此多的弊端,明王朝却一直袭用这一制度,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八股取士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符合统治者的利益。统治者将程朱理学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在功名利禄的刺激下,学子们只知埋头苦读,在儒家封建思想的框架中附和古人,认为人人当严守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这样迂腐的思想,完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比秦朝的“焚书坑儒”、汉代的“独尊儒术”更高明。

五、结语

八股文为明代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同时也使得科举制度变规范化,这可以说是科举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八股取士的弊端也有很多,对整个明代社会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评价明代八股取士的时候,应当将其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在全面了解八股文的结构、题型、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基础上,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来评价它。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450001

周航(1992—),女,河南鹤壁人,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八股文破题科举制度
推断题的破题思路
破题“获得感” 演绎“最优解”
破题乡村振兴的“董集模式”
青岛基金小镇亟待破题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猴年贺岁
猴年贺岁
八股文,学还是不学
八股文进高中教材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