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洪拳的文化研究*

2016-11-28 09:31陈星潭赵文龙李吉远徐永峰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铁线岭南套路

陈星潭,赵文龙,李吉远,徐永峰

(1.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广西 桂林 541004)



岭南传统洪拳的文化研究*

陈星潭1,赵文龙1,李吉远2,徐永峰3

(1.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2.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310036;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广西 桂林541004)

洪拳是岭南五大名拳之首,也是岭南武术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的拳种,其他岭南拳种大多与洪拳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受其影响,洪拳与清代洪门天地会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洪拳在传承及其发展演进中,不同的时期其技术风格从早期的追求象形、中期的追求神似,到晚期的形神兼备,刚柔相济,与中国武术体系整体演进几乎同步。通过对三展拳及铁线拳的图谱研究,提炼出传统洪拳的技法特征。

岭南;传统洪拳;文化

1.洪拳“神秘”之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洪拳作为岭南五大名拳之首,当谈到洪拳,有两个无法绕过的历史难题,那就是洪门(内称“洪门”,外称“天地会”)与南少林,是一个无法隔开谈论的命题。对于当前学界有关洪门与南少林的学术谜团与争论,也给在此讨论洪拳带来了困难,本文无意对洪门与南少林的源流进行探讨与深入考证,而是对与洪拳产生有联系的洪门与南少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阐述,学术界有关洪门与南少林最新的研究成果都为分析洪拳的历史文化及其技术风格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文本与学术启示。

目前在史学界讨论洪门起源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康熙十三年说”(“反清复明”性质);一种是“乾隆二十六年说”(“互助抗暴”性质)[1]。洪拳是洪门内传习的拳种,这一点是得到学界认可的,创立洪拳的宗旨,即是洪门内以推行洪拳为手段而进行宣传、组织与发展壮大反清复明思想为目的。洪拳是与洪门同时存在的,甚至比洪门的创立还要早些,这表明洪拳在清初便产生了,至少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伴随着洪门的产生,洪门成为清代民间秘密会社的渊薮,清代统治者对民间结社是严厉打击的,使得洪拳与洪门一样变得相当神秘,历代洪拳大师均因受到统治者的打击而深藏于民间,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难辨真假,至于洪拳技法与理论更是难得窥探,这正是洪拳之神秘所在。同样有关洪拳的历史也与南少林有着理不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新对南少林深入研究的成果表明:“南少林是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长期共同氤氲催生的一个文化概念,其中既烙有明代的历史文化印痕,也有清代天地会出于纠众结盟的需要,更反映了人们在原生态少林武术文化辐射下的多元价值诉求”[2],即南少林不是有着明确地点、现实存在的实体,而是在广大民间习武群体中的文化符号,这无疑为我们解释洪拳在岭南多数拳种中的文化认同提供了现实解释与理论支撑。洪拳作为洪门推行反清复明思想的手段与载体,在清统治者的不断打击与追剿下,从发源地福建漳州一带,不断扩散至广东、广西,乃至湖南、湖北等地,并随华侨华人飘洋过海,在华侨华人中亦有着众多习练者。而洪拳在岭南的迁移轨迹及其在迁移中表现出的不同时期的技术风格,也大致为洪拳的技术发展描绘出其在岭南传播的历史轨迹,也为从洪拳的迁移侧面审视其隐藏的社会、政治、文化提供了极佳的历史“望远镜”,它可以为我们从洪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格形成,展现其挟带的历史文化信息,从洪拳历史发展的传播轨迹,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岭南习武群落中的英雄“草根”情结与深厚的文化符号意义。

洪门与南少林的起源目前是一个史学研究热点与争论点,它所提供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才是在此讨论洪拳的必要文本材料,与洪拳产生的地域历史环境及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正是分析洪拳技术风格及其文化的丰富历史土壤。结合当前史学界有关洪门的研究成果,大致为在此分析洪拳提供了辽阔历史背景:“戴逸先生认为洪门天地会的产生是福建、广东地区经济发展在封建末期所呈现的近代性的象征,即把洪门的产生放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尺度上;蔡少卿认为洪门产生的历史背景不能过于夸大、美化明朝遗老及士大夫等上层社会人物的历史;秦宝琦先生也认为洪门天地会发生的背景是康熙以后满汉地主阶级合流,随之破产农民移居城市,为确保生存权而组织结社;日本学者佐佐木正哉认为,福建及广东的粤东边界与台湾交通方便,在罗教盛行的地区农民阶层的分化及人口过剩,以此为背景便产生了异姓兄弟集结的最民主的组织;台湾学者庄吉发也认为,闽粤地区存在不断巩固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姓集团与不断反抗或为克服小姓而受歧视等不利局面的小姓集团,这强化了异姓之间的结合”[4]。以上几位学者把洪门天地会产生置于了社会经济背景之下,洪门天地会是以异姓结拜虚拟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会内相互扶助为目的,进行自卫或谋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反抗社会的组织,这一点可以从洪门内各种入会结盟方式及反清复明主张得以说明。史学界另外一批学者则认为洪门天地会的产生与明朝反满地主、士大夫的结社有密切渊源:“胡珠生认为,郑成功和他的集团是天地会的实际创作者,在洪门天地会初期阶段,主导反清复明的阶级不是破产农民,而是地主阶级的反满派;赫治清认为洪门天地会在不同发展时期,随着其内部阶级构成的变化,从初期的“反清复明”理念,在不断考虑劳动群众的切身利益时,提出了“互相帮助”或“敛钱分明”等主张,并展开了以改善生活环境为目的的经济斗争”[3]。

洪拳是洪门内习练的拳种,它是洪门推行、宣传其思想的载体和手段,尽管洪门产生的历史背景是相当复杂的,我们通过洪拳可以从岭南武术文化载体透视洪门这一困扰清代的社会组织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洪拳大致产生在清初,发源地在福建泉漳一带,与广东潮汕地区比邻,并从这里蔓延两广及内地、海外,尤其在岭南及海外影响广泛、深远。洪拳产生的历史背景大致可以勾勒为:清初随着在士大夫阶层科举制的“文化”及文字狱的“武化”,汉族地主及其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的反抗意识逐渐在上层社会历史舞台上消失,相反充满反清思想的民族主义意识却依然存在于广大下层民众中,而且是在远离当时政治统治“中心”的“边缘”地带——福建、岭南,而政治、文化的边缘化却使得这种民族主义思想长期潜藏在广大民间的群落中,洪拳等武术习拳活动恰是作为民间群体的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以洪拳作为推行反清思想载体的手段,极易在广大民间推广,也为广大民间群体所接受,又不易为统治者所觉察。也正是洪拳长期存在于下层社会中秘密传承,故而其传承罕有文字记载,多以故事得以流传于广大民间,逐渐演化为岭南人们心中的传说。铁桥三、洪熙官等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这本身就反映了一种民间对“草根英雄”的崇拜,其背后是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支撑的,无论神话也好,还是传说也罢,在它背后的出现及流传多反映着一定的历史事实,而决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者看作是空穴来风的无稽之谈。神话、传说的历史性是有着一定道理,不完全是人为的捏造,即便是文献档案所记载的也不免夹扎着人为的主观因素。洪拳在岭南流传地域最广,对其他拳种的影响也最深,最能体现岭南拳种技术风格: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吐气发声,拳势刚猛,其攻防也是朴实无华、讲究实战,器械以刀、棍、钯为多,轻灵的剑法、枪法较少(多数是枪法与棍合一)。当代南拳亦多以洪拳技术风格为蓝本,吸收了大量传统洪拳的技法,脱离了洪拳技术风格的南拳,将会失去南派拳术的“神”,是不可想象的。

2 洪拳在岭南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分期

洪拳在随着洪门被统治者不断发现、打击而从其发源地不断迁移扩散开来,在迁移过程中作为洪门推广手段的洪拳也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风格也略有不同。洪拳在岭南的流传地域之广,影响之深,与洪拳随着洪门组织的迁移有着密切联系,不论是岭南沿海,还是流往海外,洪拳都是伴随着洪门组织的迁移而传播。故而,洪拳在岭南地域不仅有着实体迁移的轨迹所留下的传播路径,更深远的是随着在迁移而在民间群落中具有深远的文化符号辐射意义,这种洪拳所具有的文化符号辐射意义具体体现在岭南的各种象形拳,多自称来自洪拳,当然这也可能是洪拳在不同时期为避免统治者打击而散落在岭南各地的洪拳各个分支套路,也有的是寄托在“神秘”洪拳之光环下。笔者在2008年广东传统武术比赛期间的四个赛区(茂名、顺德、汕头、广州)进行过调研,当问及民间这些习练虎拳、鹤拳、豹拳等单个象形拳或五行拳、十形拳时,他们多自称来自洪拳,和南少林有关,即使从外地域流入岭南的客家地区的李家教、朱家教等客家拳也自称来自南少林等。这足以反映出洪拳在岭南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极强的文化符号辐射意义,既有着文化意义上的辐射之泛,也不乏洪拳在岭南大地的迁移地域之广,从福建与广东交界,到岭南腹地广州,再到岭南的广西,并从岭南走出国门,流往南洋、美洲各地,足以可见洪拳的迁移、传播地域之广、影响范围之大。

从洪拳在岭南不同时期的迁移来看,可以大致将洪拳分为三个不同发展时期:初期为洪拳在洪门内发展时期,由于受到清统治者打击而不得不从发源地往广东迁移,初期大致以广州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目前花都区仍有许多习练传统洪拳者)一带为代表,洪拳的早期技术上讲究“形”,故而表现为招式刚健,朴实雄浑,硬桥沉马,注重功力,讲究外形劲力,早期洪拳的经典套路为三展拳等反映洪拳传统技术风格的传统套路,而今这些洪拳的早期风格的传统套路已经难得一见,这应是洪拳发展的初期,故而在民间才有洪熙官创造洪拳的传说,而把洪熙官称作是花县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洪拳早期发展以花县为代表。从文献记载上也有所反映,据《花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洪拳传入花县,在新民埠、东坭、炭步、李溪等地设有武馆,盛极一时”[4]。中期是洪拳在洪门继续往南迁移中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以湛江一带为代表,在这一迁移过程中,从广州向南经茂名、肇庆,到达湛江一带,此期间清统治者对洪门加大了打击与追剿的力度,在茂名、肇庆一带民间流传有许多单个象形拳,如虎拳、龙拳、蛇拳、鹤拳、豹拳,而这些拳多自称来自洪拳,推测应该是当时洪拳在流传中为避免统治者打击单独分别传授而流传下来的,这些单个象形拳可以两个或多个组合成其他拳套,如五行拳、十形拳等,可以推测这些地区流传广泛的单个象形拳或多个组合而成的象形拳是有着极深的渊源的,不大可能是独立创造出来的,可分可合,有着珠联璧合的天然性,其技术风格也大多表现为脱离形象,追求形的神似的象形拳。洪拳在这一时期,广为民间流传的广东武林中的风云人物方世玉即被称是肇庆人,这可以看作民间传说对这一时期洪拳传播的映射,它化为了小说中的人物,为民间文学所借鉴。这时期洪拳还流传到靠近广东的广西一带,其代表套路以五行拳、十形拳为代表,至今在湛江地区流传广泛的洪拳为十形拳,其代表人物如湛江徐闻县的张学清。后期洪拳以广州、佛山一带为发展地区,这大概到了清朝末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几代洪拳宗师,并在岭南武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铁桥三、黄麒英、黄飞鸿、林世荣等,当今海内外广为流传的洪拳多为黄飞鸿、林世荣一脉。洪拳后期发展随着清朝的没落,经济萧条,洪拳拳师也开始步入城市谋生,他们大多以传拳授徒,有的甚至沦落到沿街卖艺的地步,如铁桥三的高徒林福成因沿街舞锤卖艺而意外伤人,在得到黄飞鸿父子相助后,将洪拳传授给黄飞鸿。黄飞鸿早年也是随父往返广州、佛山售药、卖艺,后来才开设“宝芝林”药店,这多少反映了清朝末期洪拳武术大师们的生活面貌。洪拳在经过百年的传承、发展后,在清代末期无论在技术及理论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尤其是黄飞鸿、林世荣对洪拳的理论及传播所做的突出贡献是卓越的,他们对洪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不愧为一代洪拳大师。洪拳在末期以铁线拳、工字伏虎拳及虎鹤双形拳为代表,被称为“洪拳三宝”,其技术风格表现为刚猛稳健,形神并举,刚柔相济,在套路机构上逐渐也简繁结合,节奏上快慢相间。其代表人物为铁桥三、黄飞鸿、林世荣一脉,当代广州洪拳的代表人物为黄达生、黄达雄兄弟,他们为黄飞鸿的四世三传弟子,其师吴少泉为林世荣弟子。

从洪拳的发展及传承过程中,可以看到洪拳在地域的传播遍及岭南,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洪拳的技术风格从早期的追求象形、中期的追求神似,到晚期的形神兼备,刚柔相济,是与整个中国武术体系整体演进几乎同步的。洪拳代代有高手,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其技术及理论,无论在地域传播的广度,还是在历史文化负载量及文化辐射力上都无愧为岭南拳种之首。另外,随着洪门组织流出国门,洪拳也随之走向世界,几乎只要有华侨华人的足迹,就有洪拳习练者的身影,在岭南民间更是“有祠堂便有舞狮与洪拳”的说法,海外舞狮子、打功夫几乎成为了一种中国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3 岭南传统洪拳的传统技法特征

洪拳的传统套路以三展拳、铁线拳具传统风格,可惜当今习练三展拳、铁线拳者日渐稀少,能演其神者更是凤毛麟角,这也为今天人们了解洪拳的传统技术风格增加了困难。洪拳传统套路有慢套与快套两种,早期的铁线拳、三展拳为慢套,后期为快套,如虎鹤双形拳。快套中含有大量早期慢套动作,只是加快了速度,演练整体节奏加快,手型及步法多样,套路布局更为宽广。铁线拳有图谱可以参照,三展拳只能从习练者演练中观摩其技术风格,当然亲身体会无疑对分析洪拳的传统技术风格会更加深入。通过对三展拳及铁线拳的图谱研究,将洪拳拳法的传统技法特征概括为:

3.1动作徐缓,修内壮外

三展拳及铁线拳的动作不是很多,其中铁线拳仅有七十式,但其演练时动作徐缓,一般在十多分钟,一般一式一动,个别招式有重复三两次的动作,故而演练是很徐缓的。在演练徐缓中比较重于内在的鼓劲,也即动作配合呼吸,强调内壮之功。从洪拳的传统套路演练来看,其演练缺乏表演观赏性,在洪拳的早期时主要锻炼内壮,而不是非常看重外形,因此,洪拳的早期拳法是重视其内功的修炼,这与洪拳的硬桥硬马的刚猛风格及追求实战是相合的,洪拳在早期是修内壮外的套路,其外形动作简单,但注重其内功的修为,从而达到外在实战的效用。故而,洪拳早期非常重视辅助功法训练,其独具特色的带铁环为洪拳传统之练功方法。铁环即为铁制打造的铁圈,与常人佩带的玉手镯形状近似,不过比手镯更大,可在手臂上下滑动,大小、重量因人而异,带铁环练功时,即把铁环套于左右手臂上,个数由少而多,一般每只手臂8、10个,甚至可以10多个,重量由轻而重,以个人可以承受为准。带铁环练习可以单个动作练习,如练习三展手时使用;也可以作为锻炼下肢及桥手的固定动作实用,如四平大马时双臂套铁环前平举;也可以在练习套路时带上铁环;带铁环的三展手练习为洪拳基本方法,主要锻炼手桥的内劲,以达到桥硬如铁,久带铁环练习,可使桥手坚硬如铁,内劲浑厚,以铁桥硬接硬磕,足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3.2铜马铁桥,内劲鼓气

传统洪拳极其重视桥、马(南派俗称步为“马”,手臂为“桥”)的训练,讲究铜马铁桥,主张落马生根,屹立不动,极具南派拳术之“脚是两条根,全凭手上身”的风格。因此,在铁线拳套路演练中有子午马、二字钳阳马、吊脚马等,铁线拳的马以稳固为多,而在虎鹤双形拳中的马则多了些轻灵。洪拳对马的稳固及桥的硬度有很高的要求,需要锻炼达到身马犹如铜浇铁铸撼之不动,手桥坚硬似铁的程度。洪拳注重桥马是配合内在呼吸以锻炼内劲的,其动作演练时的徐缓即是要使动作在呼吸配合下完成,内劲的锻炼需要在呼吸配合下久练自生,同时,以气助力,以气鼓劲,以达到内外气形的合一。只有在外形的铜马铁桥配以内劲鼓气方能达到实战时的克敌制胜。

洪拳中有各种桥法,在铁桥三成名绝技的铁线拳中有十二种桥法[5]:刚桥、柔桥、迫桥、直桥、分桥、定桥、寸桥、提桥、留桥、制桥、订桥、运桥。

3.3一马多桥,式随声发

三展拳及铁线拳在动作结构上体现了洪拳的“一马多桥”的特点,即下肢的一个步型,配合上肢的多种桥法,这在三展拳、铁线拳套路的前部分表现十分明显,也代表了南派洪拳的基本特点。如铁线拳的套路前部分的第11~13式[6],以二字钳阳马,上肢桥手变换多次。类似的动作在铁线拳、三展拳中有很多。

洪拳一般每一式都配合发声,主要是以声促力,故而洪拳是“式随声发”,在铁线拳中有十多种不同的发声:嗬、吃、口系、嘻、唔、口危、口爷、口弟、的、爷也、喳、哗、竭、爷霞,这些不同的发声是配合不同的发力。

从以上铁线拳的发声与招式的配合可以看出,传统洪拳套路正是以发声达到内练与外壮,以声促气,以气催力,其套路动作简单,演练时速度徐缓,正是需要配以内在呼吸与发声,是以内功为主的套路,只有长期修炼内功,才能发挥铁线拳的实战威力。当代习练者日渐稀少,多轻其外观其动作缓慢、简单,而没有真正领会铁线拳的内壮之功。即使在当今时代,铁线拳的内壮之功仍然值得我们习练与珍惜,其所具有的独特内壮之功,可以为人们的健身需要所吸收,它的发声以壮内的武学理念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与珍视。

3.4洪拳的体系及其理论

3.4.1洪拳的套路及其器械

洪拳的“三宝”除铁线拳外,还有工字伏虎拳及虎鹤双形拳,经过走访、观看洪拳名家演练及对照拳谱,可以看出,在工字伏虎拳及虎鹤双形拳中有许多来自三展拳、铁线拳等洪拳传统套路的动作,但在套路结构上这两套拳也与铁线拳、三展拳等明显不同。后两套拳在套路结构上比铁线拳运行路线更宽广,桥法及步型、步法(有高有低)更加丰富,运动节奏(从慢到快,快慢相间)也明显加快,更加轻灵,在演练上更具有观赏性,整体演练风格既有传统洪拳的粗犷雄浑,也增添了传统洪拳少有的几许轻灵,尤其是虎鹤双形拳以其洪家桥马、攻防技法,佛家快打、攻势,而倍受当代习练者青睐。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洪拳大师陈昌棉先生精于虎鹤双形拳,1961年后虎鹤双形拳修改编入了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8],是当时在全国推广的南拳套路,它基本是后来全国与国际上开展南拳的技术风格范本,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洪拳的器械主要是棍法,即洪家单头棍,为南派独具特色的器械,棍长一丈二尺,约相当于今天的三至四米,棍一头粗一头细,单头棍手握棍粗的一头,以细的一头演其技法。洪家单头棍法,其中夹杂有枪法,主要技法简单、实用,这与洪拳在实战对敌中磨练的初始技术风格有关,其棍法似枪法,如步兵挑马上之敌的古法。

洪拳除套路、器械外,还有各种本门的功法,如洪拳的木人桩,带铁环的许多辅助功法练习等,木人桩在岭南各派中都有,但无论从制作形制,还是练习方法都有不同。

3.4.2洪拳三宝及其技击理论

洪拳为岭南五大名拳之首,历来在洪门内秘密传承,其技击心得与理论更是仅限于民间口头传授,向来难为外人知晓。曾跟随洪拳大师黄飞鸿学艺二十多年的林世荣开创了岭南武人著书的先河,他及其弟子合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将《铁线拳》、《工字伏虎拳》及《虎鹤双形拳》整理出版,被称为“洪拳三宝”。

洪拳向来给人以硬桥硬马、发劲刚猛、力达于外的印象,多以为洪拳是以强胜弱、以力服人的外家拳。林世荣在《虎鹤双形拳》中对洪拳技击理论作出了精辟的概括,道出了洪拳刚极则至柔的不传之密诀:“拳精妙处全能以小击大,以弱击强,千斤之力得以半两消之。所谓以横克直,以弱制强。虎爪刚如猛虫扑兽,鹤翅则如凌空击水,浩浩如五爪金龙,盘盘如老僧入定,极神化之妙也”[9]。

从林世荣概括的拳论可以领略洪拳的动静相宜与刚猛轻灵并济,洪拳亦非“以大击小、以强胜弱”,显非力胜的外家拳,而是“以小击大,以弱击强,千斤之力得以半两消之”的刚极至柔的中国武术之最高境界,其理论足以与太极拳的“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相媲美。林世荣对洪拳历代宗师传承中的形神技击心得进行的精辟概括,道尽了洪拳历代口传身授的武学绝技之密。

4 小结

洪拳在岭南流传地域最广,对其他拳种的影响也最深,最能体现岭南拳种技术风格。洪拳是岭南五大名拳之首,也是岭南武术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的拳种,其他岭南拳种大多与洪拳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受其影响。洪拳与清代洪门天地会秘密社会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洪拳在传承及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期其技术风格从早期的追求象形、中期的追求神似,到晚期的形神兼备,刚柔相济,是与整个中国武术体系整体演进几乎是同步的。

[1] 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8-69

[2] 周伟良.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8

[3] 蔡少卿.中国秘密社会概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284-287

[4] 花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843

[5] 梁达.虎鹤门全功秘笈[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82-189

[6] 朱愚斋.铁线拳[M].香港:陈湘记书局:21-26

[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96

[8] 林世荣.虎鹤双形拳[M].香港:陈湘记书局,17

Study on TraditionalHungGa Culture of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CHEN Xing-tan1,ZHAO Wen-long1, LI Ji-yuan2,XU Yong-feng3

(1.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l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6,China;3.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HungGa is in the first place of the five famous Quan of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and is also the oldest, the most widespread Wushu of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other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Quansare most closely linked with or effected by Hung Ga,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ng Ga and Qing Dynasty Hongmen triads. Hung Ga had different technical styles in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from the earlypursuit ofpictographic, medium pursuitlikenessto thelateVivid,hardness and softness, almost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eseWushu. Through researching on the maps of SanZhanQuan andTieXianQuan,refined the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HungGa.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traditional HungGa; culture

2015-10-02

陈星潭(1978-),男,山东鄄城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武术文化及武术教学与训练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TY034);2013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3CBZZ04);2016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建项目(GD15XTY12)

G852

A

1007-323X(2016)04-0052-04

猜你喜欢
铁线岭南套路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浅谈汽车搭铁线路检测方法
汽车油表指示不满现象的研究
指控“中国占领铁线礁”,菲大法官被打脸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