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激酶联合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6-11-28 06:28滕海英毛媛媛孟兰芳赵丽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0期
关键词:短暂性激酶氯吡

滕海英 毛媛媛 孟兰芳 赵丽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哈密红星医院神经内科 哈密 839002



蚓激酶联合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滕海英 毛媛媛 孟兰芳 赵丽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哈密红星医院神经内科 哈密 839002

目的 研究蚓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01—2015-03我科诊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蚓激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记录并分析治疗前后2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变化状况、2组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状况、纤维蛋白原变化状况及2组疗效状况。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APTT时间为(36.2±3.1)s,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2.1±2.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时间为(14.3±2.4)s,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5±2.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为(4.3±1.2)g/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1.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蚓激酶联合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显著提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蚓激酶;氯吡格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联合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指一过性的脑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患者常反复发作,每次仅持续10~30 min[1]。该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呈可恢复性及反复发作且症状完全可逆,因患者往往对该疾病无正确认识,最终约46%患者演变为脑卒中[2]。临床治疗方案以疏通血管及预防脑梗死为主,我科室采用蚓激酶联合氯吡格雷用药方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01—2015-03我科诊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2~68岁,平均(57.3±4.6)岁;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5例。TIA发作持续时间≥30 min者5例,<30 min者35例。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69岁,平均(57.1±4.3)岁;合并糖尿病5例,高血压4例。TIA发作持续时间≥30 min者6例,<30 min者34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且配合治疗。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版《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意见》[3]。患者表现为一过性眼睛黑蒙、头晕、头痛等,症状可完全恢复。经CT、MRI等检查支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排除治疗过程患者无法耐受蚓激酶及氯吡格雷药物,合并严重心脏器质性疾病,患者及家属遵医嘱差、治疗不配合。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营养神经细胞等治疗,如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血压降低、心动过速、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腹泻、耳鸣等)情况要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治疗。对照组口服蚓激酶(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423,30万 U)治疗,2粒/次,3次/d,饭前 30 min服用,连续服用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90,75 mg),第1次服用采用大剂量300 mg,后75 mg/d,连续服用1周。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记录2组APTT变化状况、PT变化状况、纤维蛋白原变化状况及疗效。疗效标准[4]:基本治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以上;有效:功能程度评分减少25%以上;无效:功能缺损程度增减<25%或进展为脑梗死。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APTT变化比较 2组治疗前APTT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2组APTT时间均有部分延长,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PT变化比较 治疗前2组PT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观察组PT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变化比较 治疗前2组纤维蛋白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含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APTT变化比较

表2 治疗前后2组PT变化比较

表3 治疗前后2组纤维蛋白原变化比较±s,g/L)

2.4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1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20,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病机制较复杂,至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释,致病因素可能包括脑部血管硬化、脑部血管内膜损伤或增厚、脑部血管变性狭窄、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局部血管内膜栓子脱落等[5-6]。患者常表现为短暂性、突然性、一过性且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Shenhar等[7]研究认为,短暂性脑缺血表现为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局部脑神经细胞功能的紊乱。因血管内膜附着的血栓脱落后导致脑部重要神经元的缺血变性而发生各种临床症状。该疾病严重程度随血栓栓塞程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症状可逆性。文献[8]报道,本病初次发生后仅约20%的患者引起重视,这可能与该疾病平均持续仅15 min左右且患者不遗留明显神经功能方面的后遗症有关,因此该病不能引起多数患者重视。我国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最终约46%并发脑卒中,因血管内膜损伤状态的持续,栓子可不短脱落导致了短暂性脑缺血的反复发作,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局部脑组织的血供状况,以抗凝、扩张血管解除血液的高凝状态,抑制栓子的产生[9]。

引激酶本质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该酶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水解体内纤维蛋白成分,而纤维蛋白成分是栓子的主要成分,因此引激酶可通过瓦解栓子骨架而解除血管栓塞状态,使局部血管再通。其机制是通过特异的纤维蛋白识别特异性的亲和纤维蛋白原。Albers等[10]研究发现,引激酶还可以通过加强吞噬细胞内的溶酶体而发挥抗纤维聚集作用引激酶可通过稳定血小板细胞膜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阻断栓子的形成而发挥作用。氯吡格雷为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新一代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该药物可直接结抗腺苷二磷酸,与血液中的血小板膜受体高选择结合而使腺苷二磷酸无法与受体结合而失活,后者结合受阻可直接导致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的结合而高效率抑制血液血小板聚集 。Hill等[11]则发现氯吡格雷还具有选择性抑制血栓素合成的作用,同时可以促进前列环素合成和分泌,从而使脑部血管舒张,增加阻塞部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和供氧。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短暂性脑缺血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方面氯吡格雷可以与蚓激酶发挥协调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无论是PT时间亦或是APTT时间均优于单独应用蚓激酶,且联合用药组抑制水解血液纤维蛋白效率更高,均表明蚓激酶与氯吡格雷联用效果良好,未发现不良反应明显增加,表明联合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蚓激酶联合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肯定、确切,与常规治疗相比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显著提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1] 叶惠雅,陈建光,余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8-10.

[2] Albers GW,Caplan LR,Maorl JD,et al.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J].N Engl J Med,2002,347(21):1 713-1 716.

[3] 沈晓明,王卫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意见[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6.

[4]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5] 罗淞元,李小霞,王喜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76-77.

[6] 洪晓军,王爱明,周旸,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早期脑卒中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21(3):321-325.

[7] Shenhar Tsarfaty S,Ben Assayag E,Bova I,et al.Persistenthyperfibrinogenemia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J].Thromb Haemost,2008,99(1):169-173.

[8] 张晓丹,秦伟,胡文立.ABCD3I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J].中国卒中杂志,2012,7(4):23-38.

[9] 白先武.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与治疗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4(8):71-72.

[10] Albers GW,Caplan LR,Maorl JD,et al.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J].N Engl J Med,2002,347(21):1 713-1 716.

[11] Hill MD,Yiannakoulias N,Jeerakathil T,et al.Thehigh risk of stroke immediately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Neurology,2004,62(11):2 015-2 020.

(收稿2015-09-29)

R743.31

A

1673-5110(2016)20-0048-03

猜你喜欢
短暂性激酶氯吡
蚓激酶对UUO大鼠肾组织NOX4、FAK、Src的影响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过去进行时考点梳理一表清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沉默黏着斑激酶促进人胃癌SGC-7901细胞骨架蛋白解聚及细胞形态损伤
氯吡格雷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黏着斑激酶和踝蛋白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颅外血管事件及脑卒中复发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