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患者诱发电位临床分析

2016-11-28 06:28张海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0期
关键词:诱发电位体感三叉神经

张海波

武汉市第八医院 武汉 430010



三叉神经痛患者诱发电位临床分析

张海波

武汉市第八医院 武汉 430010

目的 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诱发电位(TSEP)的波形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多导诱发肌电仪检测其健侧与患侧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同时以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总结三叉神经痛患者TSEP波形的变化特征。结果 观察组患侧P1、N1、P3、N3、N4波潜伏期与同组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患侧P1、N1、P2、N2、P3、N3、P4、N5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1N1、NIP2、P2N2、N2P3、N3P4各波波幅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三叉神经痛的定量诊断中,采用脑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方案,可反映潜伏期及波幅指标的变化,同时可将潜伏期N1、P3延迟,N2P3波幅升高、N3P4波幅降低作为诊断三叉神经痛的辅助标准。

三叉神经痛;体感诱发电位;波形;特点

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脑神经疾病,以患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剧烈疼痛为特点,多呈反复发作表现,间歇期无明显症状,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国内统计研究报道显示其发病率为52.2/100 000,且女性多于男性[1]。当前临床上尚未明确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且其临床诊断缺乏明确的客观指标[2]。近期有部分研究表示,三叉神经通路相对复杂,但可通过诱发电位的检测确定其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3]。本文分析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03—2015-03收治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诊断标准: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未合并神经系统特征,经辅助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男11例,女39例;年龄38~85岁,平均(69.4±7.2)岁;病程0.5~14 a,平均(5.8±3.6)a;疼痛分布:第二支疼痛者13例,第三支疼痛者35例,第二、三支联合疼痛者2例;左侧疼痛13例,右侧37例。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且全身状况良好,未合并神经系统疾病,面部肌功能正常,未合并颅脑手术及外伤史的40例为对照组,男10例,女30例;年龄37~84岁,平均(68.9±7.8)岁。

1.2 检测仪器及条件 采用神经肌电图检测仪器,于电磁屏蔽室内作检测,设定室温为23 ℃,在暗光条件下进行,安放电极前,使用酒精消毒相关区域皮肤,脱脂,涂导电膏,降低皮肤抗阻,设定刺激电流为200 μs,取正弦方波,刺激强度设定为阈值的4倍。TSEP检测灵敏度设定为5 μV/div,速度为50 ms/div。

1.3 方法 取患者平卧位,轻闭眼睛,避免眼球转动,勿吞咽及咬牙,集中注意力。参照国际电极按方法放置电极,以直径5 mm的银盘电极作为记录电极,放于双侧耳轮上脚间连线(T3/T4)区域,参考电极放于左右耳垂外侧(A1/A2)区域,地极接于手腕部。据患者疼痛部位选择刺激部位,下颌神经痛者刺激颏神经,放置刺激负极于颏孔皮肤区域,正极位于后下端18 mm处。上颌疼痛者则刺激眶下神经,负极放于眶下孔皮肤区域,正极放于其下端鼻翼基底处。刺激电流自0 mA起逐渐加大至感知刺激,以阈值刺激的4倍作为最大刺激量,通常不超过10 mA,刺激间隔设定为5~10 ms。

2 结果

2.1 2组颏神经刺激TSEP各波潜伏期比较 观察组患侧P1、N1、P3、N3、N4波潜伏期与同组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患侧P1、N1、P2、N2、P3、N3、P4、N5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颏神经刺激TSEP各波潜伏期比较

注:与观察组健侧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颏神经刺激TSEP各波波幅比较 观察组P1N1、NIP2、P2N2、N2P3、N3P4各波波幅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颏神经刺激TSEP各波波幅比较

3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客观检验指标少,诊断相对困难,多参照电生理诊断参数,以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为主[4]。对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分析最早由外国学者提出,后逐步由实验推广到临床,主要通过对患者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任意点位给予适当刺激,并在短时间内对系统特定通路任何部位电反应做检测,直观反映神经径路功能状态及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属于较具代表性的电生理指标[5-6]。研究显示,当人体三叉神经传导通路异常,完整性受损时,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形均可能产生变化[7]。且皮层诱发电位多起源于皮质下端,不受人体意识、眼球活动及麻醉药物的影响,可较为客观、直接反映皮质下端感觉传道通路的功能情况及完整性[8]。

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三叉神经痛病因,缺乏对症处理方案,多以不可逆疗法为主,包括三叉神经根、神经干、神经分支破坏性治疗,如神经切断、射频温控热凝术、伽马刀处理等,阻断了三神痛患者传导通路[9-10]。因此,为避免医源性因素对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影响,本组纳入观察组均为近期未给予治疗或仅给予保守药物处理的患者,以较好反映其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变化情况。

早期有研究者将TSEP潜伏期50 ms内早成分与200 ms内晚成分作为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体感神经诱发电位的诊断标准[11-12]。本研究中,观察组患侧、健侧较正常对照组波幅高,其电位波峰高幅均出现于N3P4波,后患侧波幅有逐渐下降表现,其余电位处P4N4、N1P2外,均有显著上升表现,以N2P3波幅升高最为明显。除N3P4波外,观察组其他各波幅均有显著升高表现,其健侧、患侧各波潜伏期除N5外均延迟,以N1PL、P4PL、N3PL延迟更为明显。观察组患侧与健侧比较,潜伏期以P1、N1、P3、N3、N4及波幅N2P3、N3P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1、N1、P2、N2、P3、N3、P4、N5及波幅P1N1、NIP2、P2N2、N2P3、N3P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将其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诊断标准。

综上所述,TSEP为辅助三叉神经痛诊断的有效电生理指标,敏感性较高,可作为定量诊断的依据,同时可为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参考,有其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1] 邵志辉,李维方,王益钢,等.CT三维成像联合体感诱发电位定量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J].浙江医学,2015,37(8):691-693.

[2] 李家伟,刘艳春,李丽,等.三叉神经痛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2):263-266.

[3] 贺晓生,李娜,梁景文,等.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警示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1):1 651-1 654.

[4] 武翠平,闫旺,池亚敏,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断检查方法[J].中国医药导刊,2013,11(z1):387-387.

[5] 仲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之手术理念[J].实用医学杂志,2014,21(21):3 381-3 383.

[6] 夏磊,窦宁宁,王永楠,等.有关神经纤维受损后异位冲动形成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7):123-124.

[7] 李秀华,倪家骧.与三叉神经传导通路有关的诱发电位检测[J].医学综述,2015,11(7):1 240-1 243.

[8] 杨兵,王雨生,庞蕾,等.不同年龄组健康者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比较与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10):961-963.

[9] 鹿晓文,寇亮,杜莉,等.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介导疼痛及其调节机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4,12(1):82-87.

[10] 耿世平,王茜茜,王继立,等.后循环梗死患者的BAEP、BR、TCR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2-73.

[11] 刘培慧,祝秋实,孙晓红,等.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11(18):83-84.

[12] 王倩倩,贺慧艳,左健,等.经皮三叉神经慢性电刺激对癫痫大鼠的癫痫行为和海马炎性反应抑制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7):594-598.

(收稿2015-10-18)

R745.1+1

A

1673-5110(2016)20-0068-02

猜你喜欢
诱发电位体感三叉神经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在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人体体感感知机械手设计与实现
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四)
引入体感控制技术推动校园足球发展
非触控式的体感机械臂交互控制系统研究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不同剂量肌松剂在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