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粮食产业发展的生产政策体系

2016-11-29 06:35李铜山郭俊楠
关键词:补贴粮食政策

李铜山,郭俊楠

(河南工业大学 粮食经济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



论粮食产业发展的生产政策体系

李铜山,郭俊楠

(河南工业大学 粮食经济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

粮食产业发展的生产政策体系,应该包括主体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和配套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并按照短期、中期与长期三个时间类别进行革新性设计。其中,短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主要包括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中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主要包括产出差别补贴政策、重点品种支持政策等,长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主要包括农民收入稳增政策、储备生产计划政策等;短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主要包括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政策等,中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主要包括优质劳动力培植稳定政策、高龄农民按时退休政策等,长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高科技武装农业政策等。

粮食产业;生产政策体系;短期;中期;长期

粮食产业发展的生产政策体系,应该包括主体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和配套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主体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与配套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之间,需要相互联系,密切配合。

1 主体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

主体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是指对粮食生产起直接作用的政策体系。主体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设计需要紧紧围绕粮食生产目标而进行,或者说,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来实现。当前的粮食生产政策并不完善,一些有问题的现有政策需要改进或剔除。在此,按照短期、中期与长期三个时间类别,采取“留精华,去糟粕”的方式,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粮食产业发展的生产政策体系进行革新性设计。

1.1 短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

建立短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是为了通过制定并实施受益面广、见效快的粮食生产政策,确保在严峻的粮食生产形势下,强力增加粮食产量,维持和逐步提高粮食质量,使粮食自给率保持在高水平上。具体来说,短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主要包括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农村低息贷款政策、农用耕地补贴政策、基础设施投入政策、高新技术推广政策、粮食增产奖励政策、病虫害绿色防控政策、绿色肥料使用政策、粮食生产保险政策等。[1]

第一,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增加种粮收入,国家财政按照一定的补贴标准,依据实际的粮食种植面积,对粮食生产者直接给予补贴,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种粮收入、播种面积、总产量等不减少的问题(请参看图1)。为此,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更科学规范的形式,直接将补贴发放到粮食生产者手中,确保使真正的粮食生产者获得补贴,并真正用于生产,使粮食生产者能够利用粮食直接补贴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详见表1。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因地制宜地鼓励适宜粮食生产的地区发展粮食生产,不适宜粮食生产的地区发展非粮生产,引导粮食生产朝着区域专业化方向发展,并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优势或发展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生产结构调整收入补偿政策、生产结构调整奖励政策、生产结构调整风险规避政策、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补贴政策等,不断推动粮食产业结构高级化。

第三,农村低息贷款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帮助粮食生产者克服经济基础还不雄厚,购买粮食生产资料、修建生产设施、购置大型农业机械自有资金不足,银行贷款利息较高难以承受等困难,采取财政贴息或低息方式给予粮食生产者专项贷款补贴的资金援助,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专项贴息贷款政策、贴息贷款风险担保政策、分期偿还本息政策、专项低息贷款政策等,推动粮食生产者商业贷款的优惠化、可承受化,详见表2。

图1 我国粮食直补金额(2004—2014年)

项目名称200420142014年比2004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亩均补贴11.53164.470.45

第四,农用耕地补贴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鼓励粮食生产者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改善耕地质量,建设标准化农田和旱涝保收田,由政府提供一些财政补贴,切实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耕地改良补贴政策、耕地改造政策、耕地整治补贴政策、非法改变耕地用途的经济惩罚政策等,推动耕地尤其是粮田数量和质量的保护性利用,详见图2、表3。

表2 中国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统计 (2013—2014年) 亿元

表3 2003—2014年河南省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

图2 我国四种农业补贴情况

第五,基础设施投入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粮食流通设施、商品粮生产基地以及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气象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专门列支一些财政援助支持,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建设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政策、粮食流通设施补贴政策、商品粮生产基地设施投入政策、农业教育基础设施补贴政策、农业科研基础设施补贴政策、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补贴政策、农业气象基础设施补贴政策、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补贴政策等,进一步夯实粮食产业发展基础。

第六,高新技术推广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更快地、更多地、更好地将已经发明或即将发明的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使科技兴粮战略落到实处,专门给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革命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高新技术引进补贴政策、高新技术使用损失补贴政策、高新技术应用培训补贴政策、高新技术推广奖励政策等,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中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第七,粮食增产奖励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又好又快地推动发展粮食生产,不断巩固和壮大粮食生产主产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每年拿出一些财政资金,甚至专门设立资金,用于奖励粮食增产的单位和生产者[2],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激励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分别针对产粮大县和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粮食总产大幅度增长奖励政策、粮食单产大幅增长奖励政策等,进一步彰显粮食产业发展中的集约经营问题。

第八,病虫害绿色防控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适应发展绿色食品的需要,不断提高粮食质量,将部分财政资金用于鼓励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及采用抗病新品种,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农药使用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生物防治补贴政策、物理防治补贴政策、抗病新品种使用补贴政策、病虫害绿色防控减产损失补偿政策等,进一步倡导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绿色发展问题。

第九,绿色肥料使用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适应绿色粮业、有机粮业的需要,不断减少肥料使用及其危害,运用部分财政资金对主动使用有机肥料、农家肥、绿肥以及低污染低残留高效率化肥的粮食生产者进行支持,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化肥使用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有机肥料使用补贴政策、农家肥制作与使用补贴政策、绿肥生产与使用补贴政策、绿色肥料使用减产损失补偿政策等,进一步规导粮食产业发展中的非化学化问题。

第十,粮食生产保险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多重风险,使粮食生产者大灾之年不至于因为大幅度减产或绝产而大幅度减少收入或者损失惨重,保障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投入部分财政资金对将粮食生产投保的粮食生产者给予支持,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风险摆脱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自然风险保险补贴政策、市场风险保险补贴政策、其他风险保险补贴政策等,进一步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风险规避问题。

1.2 中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

建立中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是为了通过制定并实施较长时期的粮食生产政策,在中期目标内既能维持粮食生产数量不降低、粮食质量不断提高,又能在保持粮食供求均衡状态的情况下使粮食收入不断增加。具体来说,中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主要包括产出差别补贴政策、重点品种支持政策、生产条件硬化政策、计划生产帮扶政策、综合绿色生产政策、缓冲政策等。

第一,产出差别补贴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保障口粮安全和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宏观调控仅对小麦、稻米等主要粮食生产进行补贴,而对玉米、大豆等次要粮食不进行补贴,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口粮确保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小麦生产补贴政策、稻米生产补贴政策或口粮生产补贴政策等,进一步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主粮供给问题。

第二,重点品种支持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口粮中对主要消费品种多元化的需要,可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对某些重点粮食品种生产给予特殊支持,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特殊需求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强筋小麦生产补贴政策、弱筋小麦生产补贴政策、优质糯米生产补贴政策等,进一步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特殊效用问题。

第三,生产条件硬化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维护生产设施,新建生产设施,配套生产设施,可通过财政资金支持使其得到落实,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生产条件优化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生产设施维护补贴政策、生产设施新建补贴政策、生产设施配套补贴政策等,进一步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设施完善问题。

第四,计划生产帮扶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政府根据市场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制定粮食生产计划,通过财政资金支持促使粮食生产者接受政府计划组织生产,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统筹规划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计划接受补贴政策、计划完成奖励政策、计划生产收入补偿政策等,进一步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计划安排问题。

第五,综合绿色生产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鼓励粮食生产者在生产环节与生产过程中更多地投入绿色生产要素,更频繁地采用绿色生产工艺,更广泛地使用绿色作业方式,政府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优质粮食生产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绿色生产要素投入补贴政策、绿色生产工艺采用补贴政策、绿色作业方式使用补贴政策等,进一步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问题。

第六,缓冲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解决粮食生产者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财力紧缺问题,可借鉴美国无追索权贷款政策与欧盟目标价格政策经验,对粮食生产者实行产前预期粮食抵押贷款,再由粮食生产者酌情出售粮食偿还贷款,或以粮食实物偿还贷款的暂缓过渡政策,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投入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预期粮食抵押贷款政策、粮农卖粮偿还贷款政策、粮农以粮偿还贷款政策等,进一步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流动资金问题。

1.3 长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

建立长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是为了通过制定并实施长时期的粮食生产政策,力争粮食数量供给大于粮食需求、粮食质量的供给完全满足需求,粮农生产者收入稳定增长,粮食产业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具体来说,长期粮食生产主体政策主要包括农民收入稳增政策、储备生产计划政策、专业化产业带建设政策等。

第一,农民收入稳增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要促成年景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粮食价格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粮食生产者都有利可图,收入稳定增长,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粮农收入体面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粮农收入补贴政策、粮食生产成本降低政策、粮食生产津贴政策等,进一步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收入不减问题。

第二,储备生产计划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适当减少粮食生产量,达到“藏粮于地”的目的,政府应根据具体粮食供求状况,酌情制定粮食储备生产计划,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后备储蓄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粮田休耕补贴政策、粮田轮种补贴政策等,进一步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地力培肥问题。

第三,专业化产业带建设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打破传统粮食生产的完全竞争市场格局,在粮食主产区内应引导优质特产粮食生产因地制宜地走区域化发展道路,形成专业化的高效率的产业带,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高产优质高效问题。为此,可考虑制定小麦产业带建设补贴政策、稻米产业带建设补贴政策、玉米产业带建设补贴政策、大豆产业带建设补贴政策等,进一步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培植问题。

2 配套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

配套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是指对粮食生产起间接作用的政策,或者说是指辅助主体生产政策发挥作用的政策。粮食生产配套政策主要是通过间接地干预粮食生产,促进主体政策绩效目标的实现。可按照短期、中期与长期三个时间类别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思路,对配套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进行革新设计。

2.1 短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

建立短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是为了通过政策引导和政策扶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食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和“瓶颈”问题,以弥补不足,修补缺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来说,短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主要包括富余劳力转移就业政策、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政策、生产资料价格调控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完善政策、农业风险转嫁规避政策、社会闲散投资虹吸政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

第一,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促进规模化经营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粮农收入水平,需要出台并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将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粮食产业生产之外,以解决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为此,可通过制定并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户籍改革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中富余劳动力的“离粮”转移。

第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解决粮食生产者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等“四化”水平均不高,节约成本、开展竞争、信息收集、抵御风险等能力比较低的问题,需要出台政策将不同类型的粮食生产者组织起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政策。为此,可在土地利用、税收等方面制定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并完善其辐射带动功能,带动粮食产业发展中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等“四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生产资料价格调控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解决包括良种、农药、肥料、饲料、农机等农业投入品价格连年上涨,影响粮食生产成本、粮农收益及种粮积极性等问题,需要出台政策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为此,可鼓励生产厂家薄利多销,在农村建立农资超市,也不通过政府对粮农进行农资补贴等政策,全力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攀升,保障粮食生产者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之上的利润,以切实保护粮食产业发展中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源源不断供给。

第四,农村社会保障完善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解决农村低保覆盖率低,新农合大病住院补偿数额不足,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全覆盖且覆盖比例、补贴标准双弱于城市,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率很低,粮食生产还面临着严重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威胁等问题,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促动粮食产业发展,需要出台能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而有利于粮食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此,可考虑通过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覆盖率,提高新农合大病住院补偿比例,在争取早日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基础上不断提高补贴标准,普遍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政策措施,使种粮者在粮食产业发展中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自然和市场风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第五,农业风险转嫁规避政策。在粮食产业发展中,为了积极有效地防范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多重风险问题,达到粮食增产、粮田增效、粮农增收的效果。需要出台将农业风险转嫁出去或规避开来的政策。为此,可考虑尽快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帮助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积极利用粮食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等方式,为粮食生产者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

第六,社会闲散投资虹吸政策。制定并实施社会闲散投资虹吸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解决急切需要的大量的资金投入问题。我国的粮食生产者资金积累十分有限,难以高投入赢得高产出,需要出台将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到粮食生产的政策。为此,可考虑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保障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农业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等,广辟粮食产业发展中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

第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定并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解决很多科技成果棚架在书本里、会议上和论文中,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很低等问题。加快科技兴粮步伐,需要出台将已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粮食生产现实生产力的政策。为此,可考虑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鼓励发展科技农业、知识农业等政策措施,妥善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2 中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

建立中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是为了调动粮食生产者从事粮食生产的兴趣以及发展粮食产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心一意地投入种粮兴粮中来,使粮食产业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使粮食生产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具体来说,中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主要包括优质劳动力培植稳定政策、高龄农民按时退休政策、金融机构为农服务政策、农业科研应用推广政策等。

第一,优质劳动力培植稳定政策。制定并实施优质劳动力培植稳定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解决优质劳动力明显不足,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等问题。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需要出台政策对现有的种粮劳动力有选择地进行培养,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种粮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而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粮农”发展壮大粮食产业。为此,可考虑学习法国等国家的经验,通过政府部门提供无偿培训,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取得证书的农民方允许上岗并给予高额的生产经营补贴等政策,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的优质劳力资源供给问题。

第二,高龄农民按时退休政策。制定并实施高龄农民按时退休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解决现有青壮年劳动力担心未来养老是否有保证的问题,以鼓励他们安心从事粮食产业,保持粮食产业的人力资本不断提高等。保持种粮队伍的活力,需要出台政策将高龄农民按时退休政策固定下来,使种粮者“吃上定心丸”,以专心从事粮食产业的生产经营。为此,可考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无偿培训、发证、上岗及补贴等政策衔接起来,进一步明确只有达到了上述要求的粮食生产者才能享受退休政策等,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中粮食产业的体面问题。

第三,金融机构为农服务政策。制定并实施金融机构为农服务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解决现有粮食生产者资金积累有限,而目前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等问题。现代化的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保持粮食产业投入的持续性和增长性,需要出台政策将金融机构为“三农”尤其是为从事粮食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充足的贷款服务固定下来,使种粮者投入上“不差钱”,从而能放心扩大粮食产业的再生产。为此,可考虑进一步界定涉农银行的支农、支粮责任,明确其对农贷款的比例,并建立健全银行支农业绩考评机制,以及能否在农村“立足”的进入退出机制,奖优惩劣,直至不准某些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点吸储等,以解决粮食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第四,农业科研应用推广政策。制定并实施农业科研应用推广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解决现有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率较低,即使是已经得到应用的农业科研成果能够取得显著绩效的比例也比较低,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比例及实际成效等问题。保持“科技兴粮”的力度持续加大,需要出台政策将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刚性约束起来,使农业科研成果宽广度、大流量地长入粮食产业发展,彰显“第一生产力”作用。为此,可考虑进一步界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涉农科研部门的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比例,明确应该达到的综合效益指标,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应用推广评价机制,以及能否继续具有申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农业科研项目的资格审查机制,奖好惩次,直至不准某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继续申报农业科研项目等政策措施,来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棚架问题。

2.3 长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

建立长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是为了坚持不懈地巩固粮食生产基础,持续供给现代粮食产业发展动力,打造坚实的粮食产业基础平台,提高粮食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具体来说,长期粮食生产配套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高科技武装农业政策、农村公共品供给政策、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优质劳动力回流政策等。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制定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解决现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通过调整和优化进一步彰显某些产业的优势,进而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等问题。推动粮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需要出台政策允许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使粮食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协调平衡,使较低级的粮食产业结构逐步演进,直至高级化。为此,可考虑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各地粮食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规划,全力打造优势粮食产业带或特色粮食产业带,因地制宜地给予政策引导和政策扶持等,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结构优化问题。

第二,高新科技武装农业政策。制定并实施高新科技武装农业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解决高新科技应用不足,无法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影响粮食产业的高新科技产业化、知识化和现代化,难以使高新科技成为粮食增产、粮业增效和粮民增收的排头兵等问题。推动粮食科技工作步入一个新天地,需要出台以高科技现代粮食产业为标志,以设施化、工厂化粮食生产为目标,推动粮食产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为此,可考虑通过在良种选育方面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推进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支持粮食科技自主创新、粮食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现代粮食科技支撑、粮食科技服务能力提升和粮食科技急需人才培养,启动现代粮食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建设粮食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政策措施,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高新科技武装问题。

第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政策。制定并实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解决农业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大中型农业基本建设不过硬,无法保障旱涝保收和粮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靠天吃饭”等问题。推动粮食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公共工程,需要出台由政府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政策,以粮食产业进一步“强身壮骨”为标志,以过硬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发展目标,推动粮食产业发展具备可靠的硬件支撑。为此,可考虑通过完善河流、治涝、引水、灌溉等大型水利工程,强化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重点基础设施及商品粮基地建设,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等政策措施,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基础“硬化”问题。

第四,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解决城乡分割,粮食生产者与粮食消费者无联系,粮食调入地(城镇化水平高的东部沿海地区)与粮食调出地(城镇化水平低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粮食主产区难以分享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成果等问题。推动城市与农村发展一体化,需要出台政策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整体统筹谋划,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以消除,使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得以健全,不断提升粮食产业的发展动力。为此,可考虑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推进城乡在建设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全方位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平等、产业发展互补和国民待遇一致,让粮食生产者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等,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的待遇歧视问题。

第五,优质劳动力回流政策。制定并实施优质劳动力回流政策的目的,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解决产粮区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过度,粮食产业发展后继乏人等问题。既有信心,又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出台政策将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转化为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振兴粮食产业提供劳动力保障。为此,可考虑实施回归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帮扶,协调耕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免费开展种粮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机械补助水平,开展农业保险,财政资金优先支持等政策措施,解决好粮食产业发展中“谁来种粮”的问题。

[1] 尹义坤.中国粮食产业政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2] 李铜山.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产业政策建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26.

ON THE PRODUCTION POLICY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ISSARIAT INDUSTRY

LI Tongshan,GUO Junnan

(CommissariatEconomicResearchCenter,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The production policy system of commissariat industry development should include the main grain production policy system and supporting commissariat production policy system,and should be renovated and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ree time categories:short-term,medium-term and long-term.Short-term main commissariat production policies mainly include the commissariat direct subsidy policy,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policy etc.,medium-term main commissariat production policies mainly include the output differential subsidy policy,the key variety support policy etc.,long-term main commissariat production policies mainly include the policy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the reserve production planning policy etc.;Short-term supporting production policies mainly include th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employment policy and th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etc.,medium-term supporting production policies mainly include the high quality labor’s cultivation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and the old farmer’s retirement policy etc.,long-term supporting production policies mainly inclu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optimization policy and agriculture policy armed with high-tech etc.

commissariat industry;the production policy system;short-term;medium-term;long-term

2016-03-12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应用经济类项目(14BJY127);201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JJ053);2013年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32400410171)

李铜山(1966-),男,河南鄢陵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和粮食经济。

1673-1751(2016)02-0001-07

F320

A

猜你喜欢
补贴粮食政策
政策
珍惜粮食
政策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助企政策
政策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