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戏剧与人生

2016-12-02 03:33李茜楠
国际人才交流 2016年7期
关键词:康斯坦丁冯远征俄狄浦斯

文/李茜楠

康斯坦丁:戏剧与人生

文/李茜楠

3月中旬至3月底,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应北京人艺邀请,带着话剧《俄狄浦斯》前来展演,座无虚席、一票难求。期间,北京人艺还举办了以锡比乌国家剧院艺术总监康斯坦丁·基里亚克(Constantin Chiriac)、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冯远征为嘉宾的座谈会。我随后对《俄狄浦斯》的主演兼艺术总监康斯坦丁先生进行了专访,旧戏重排,形式翻新,妙不可言。

康斯坦丁(左)

“戏剧对观众心灵的撞击更猛烈”

“观众的需求是看到好的文艺作品,而且他们对作品的质量是有要求的。他们可以去看电影、电视剧,但戏剧对观众心灵的撞击是更猛烈的。”康斯坦丁说。

这是康斯坦丁第11次来到中国,但这是他第一次以演员身份参加展演。俄狄浦斯是外国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后世将“恋母情结”也称为“俄狄浦斯情结”。谈到对中国观众的感受时,他说:“在剧场中,北京的观众尝试着明白剧中演员们的情感,他们努力去理解演员到底在说什么,经常疑惑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鼓掌了?这个时候是不是结束了?甚至是害怕去鼓掌,怕打断演员的表演。”

康斯坦丁所说的观众疑惑性的鼓掌是因为《俄狄浦斯》的演出只有100分钟,在第100分钟的时候,演员突然结束表演,众演员一致地拉起手向观众鞠躬,这让观众闹不清楚是演出结束了还是所见为剧情的一部分。实际上,这真的就是演出结束的信号。演出戛然而止可能是导演希望在结局达到高潮时让观众的情感停留在一个高兴奋度的水平,留给观众回味无穷的体验。

康斯坦丁是罗马尼亚一位非常著名的艺术家,参演过上百部戏剧,而且还出演过电视剧和电影,在罗马尼亚声誉颇高。康斯坦丁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族。父亲这边,祖父生了17个孩子,最大的与最小的相差有20几岁,在出生的头3年,他的祖父非常富有,但是,3年后的某一天资产突然都国有化了,他们瞬间变成了穷人。他和父母都必须努力工作来赚钱买房子。就是在这段时间姥姥教他诗歌,奠定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如果现在让他背诗的话,他可以用罗马尼亚文、德文、法文、中文和其他语言的诗歌连续说上三周。

话剧《俄狄浦斯》剧照

“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是什么”

此次的《俄狄浦斯》并非将旧版的《俄狄浦斯》重新搬上舞台,没有传统的歌队咏唱、没有华丽的国王服装、没有城堡式的舞台布景,就这样,新版《俄狄浦斯》以旧剧新演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座谈会上,一位媒体同仁提问:“歌队是希腊戏剧的传统形式,它古老而经典,那么这次的《俄狄浦斯》为什么没有涉及歌队的表演呢?为何要放弃这样一种经典的舞台形式?”康斯坦丁说:“重要的不是这部剧用了什么形式,我们要考虑这部戏应该用什么形式,用什么形式好。传统的歌队其实是因为原来舞台设置简陋,声音效果无法出来而产生的,它是起一个旁白、提示或者强调某段戏剧内容的作用。新版的《俄狄浦斯》并不依赖于这样的表现形式,它拥有自己的形式。我们永远不要去想一定要照搬什么,要考虑什么适合以及什么对路!《俄狄浦斯》本身就是一部现代剧,没有必要一定采取原来的戏剧形式。”

“重要的不是要把故事改编到现在,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是什么?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几千年前就有的这些故事,展示人们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看完这出戏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罪恶,以及自身所有的问题。借这个剧目让观众去发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着这样的境况,让我们发现自身的情况。”

故事体现的是人情冷暖与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全部被框进一部100分钟的戏剧之中,我们看的就是这些。

“不要去表现痛苦,要去理解痛苦”

形式的变化当然不能动摇演员对人物本身的捍卫。在把握角色方面,康斯坦丁也是很下功夫的。

为了演这个角色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来体验生活。每天他都有一个半小时的特殊训练,无论接不接戏、无论处在哪个国家、无论从哪位演员身上汲取灵感,他都有这个习惯。导演有时会要求他们即兴表演以找到最真实的俄狄浦斯王。每天导演都会留作业,回去要做几个小时的练习,第二天再去演。还有俄狄浦斯的命运、他的负罪感,康斯坦丁跟导演都会有很多讨论,有时会讨论至深夜。他的名言是“不要去表现痛苦,要去理解痛苦。”康斯坦丁有时候觉得真正的好演员是只会演戏的,其他事情都不会干,这样演戏才是演员生活工作的全部。

戏剧如何吸引观众?康斯坦丁说:“在锡比乌,广场上或酒吧常常会有演出,观众驻足观看并且感兴趣后,他们会决定是否买票去剧场观看,当他们进到剧场后,发现的确是一部独特的剧后,他们会说,我们明天会来看,我们后天会来看。”我们不需要去刻意地培养观众,我们要用故事内容、灯光布景、戏剧形式、人物着装吸引观众,让他们有想去看戏的欲望,我们希望这一切是自发的,而不是刻意为之。不要功利地想这部戏是否卖座,而是顺其自然地形成一种戏剧的业态、一种戏剧的生态,这样观众自然跑不掉。

中国著名演员冯远征对观众应该如何看戏颇有心得:“作为观众我经常会说,不要带脑子去看戏,带心去看就够了,你去感受艺术家、你去感受舞台、你去感受舞台的布景、灯光,感受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因为每个人生活阅历不同,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不同,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感受。我们的习惯思维是,我们所有的个体去感受同一个主题,我们硬要往那里去靠,我们在欣赏话剧时容易带着一种从众的心理去看。这是俄狄浦斯吗?歌队上哪里去了?今天这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俄狄浦斯,他讲的是人,如果你看哭了,说明你的经历跟他对位了;如果你看笑了,就是你看到了发笑的东西;如果你看的是无聊,他可能表现的就是无聊,所以用心去感受,不要用脑子去看戏。”康斯坦丁非常赞赏冯远征的观点。

康斯坦丁(右)与中国演员冯远征(左)合影,王雨晨摄

“中国的戏剧如何更好地发展?”

“中国的戏剧想要更好地发展,还有一件事需要注意,那就是需要更多年轻的戏剧工作者放掉单纯追求金钱利益的目的。”康斯坦丁指出,要想让戏剧真正展现出其该表现的东西,这才是关键!要知道,钱不一定等于快乐。

康斯坦丁在经营管理剧院和如何发展戏剧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强调:“经营理念是重要一环。”中国可以考虑借鉴如罗马尼亚的锡比乌剧院的经营模式:从剧院角度来讲,有近百名演员,分罗语和德语的演员,剧院下面还有培训演员的学校(康斯坦丁就是其中的老师兼院长)。还有就是锡比乌艺术节,艺术节期间,大概有470多场演出。许多国家来参加艺术节演出。每天都有不同类型的剧目上演。演出场地到处都是,像酒吧、剧场、教堂、艺术学院、露天广场都可以进行演出。戏剧业态与戏剧生态的营造固然非常重要,真正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我们“人”本身。我们远远不能达到像陶潜所描述的桃花源中人的与世无争,但面对嘈杂而略显浮躁的社会,戏剧里折射出的道理、那种人性的关怀、那种生命的体悟,可以转化成我们自己的道德凝练。戏剧,就像一个个小人生,我们的人生每天都在剧院里上演,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猜你喜欢
康斯坦丁冯远征俄狄浦斯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陈宝国、冯远征:绝配搭档,一生难有
“坏男人”的好姻缘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歌剧《俄狄浦斯王》剧照
给银行业打气
调侃金钱
水危机
外国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