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化浊方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2016-12-09 06:38甘志洲
河北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气化性肺炎气机

甘志洲

(京东中美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三河 065201)



理气化浊方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甘志洲

(京东中美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三河 065201)

目的 观察理气化浊法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2例。2组均常规给予控制颅内压、血压,营养神经、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理气化浊方。2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WBC恢复正常时间,统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及WBC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体温及WBC恢复正常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8.1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理气化浊法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促进疾病康复。

卒中;肺炎;中药疗法;理气化浊

卒中相关性肺炎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卒中患者罹患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其发病群体为卒中患者,与卒中后机体功能障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相关研究显示,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为7%~22%,大面积脑梗死、皮质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更易导致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1],高龄、意识障碍、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吞咽障碍等是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2]。卒中相关性肺炎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是卒中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并导致医疗费用急剧增加[3-4]。常规治疗不易控制,疗程长,易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中医辨证治疗卒

中相关性肺炎临床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具有一定优势[5]。2010-08—2015-03,笔者以行气理肺、化浊排痰为原则采用理气化浊方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32例,并与常规抗感染治疗3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者均经头CT和(或)MRI确诊为卒中,卒中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新出现或进展性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合并2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①发热,体温≥38 ℃;②新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胸痛;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啰音;④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3]。

1.1.2 排除标准 排除某些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等,以及原有慢性支气管肺炎、糖尿病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64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3~77岁,平均(53±1.7)岁;其中出血性卒中并发肺炎9例,缺血性卒中并发肺炎23例;基础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5例,高脂血症20例;伴有肢体瘫痪28例,吞咽障碍19例,失语19例。对照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48~72岁,平均(55±3.2)岁;其中出血性卒中并发肺炎5例,缺血性卒中并发肺炎27例;基础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6例,高脂血症18例;伴有肢体瘫痪27例,吞咽障碍23例,失语2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2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①基础护理:床头抬高30°~45°,定时翻身、拍背、湿化气道、吸痰,严重者可用支气管镜清理气道。②营养支持: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或半流食,伴有严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意识障碍者,留置胃管给予流质饮食,特殊情况可进行肠外营养[6]。③吸氧:持续低流量吸氧,定期监测血氧(动脉血气分析),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④对症治疗:体温>38.5 ℃时予退热治疗(物理降温或常规退热药物),止咳、平喘、维持水电解质平衡。1.3.2 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经验性给予针对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的抗生素,常规覆盖厌氧菌,待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给予针对性用药[7]。1.3.3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理气化浊方治疗。药物组成:炙麻黄6 g,桂枝12 g,防风15 g,杏仁9 g,黄芩12 g,甘草10 g,川芎12 g,白芍药15 g,半夏9 g,陈皮15 g,赭石20 g,紫苏子15 g,厚朴6 g,栀子6 g。随症加减:痰多者,加瓜蒌、鲜竹沥;痰黄、大便干者加大黄。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煎液滤过,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或胃管给药。

1.3.4 疗程 2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后WBC、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以及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体温与WBC恢复正常时间。

1.5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4项均完全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有所好转,有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未达到有效标准[8]。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及WBC比较 见表1。

治疗组(n=32)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32)治疗前治疗后CRP(mg/L)43.22±1.9112.18±1.13*△42.38±1.6719.71±1.82*WBC(×109/L)12.06±0.456.03±0.87*△12.09±0.528.64±1.17*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及WBC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体温、WBC恢复正常时间及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治疗组患者体温及WBC恢复正常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n=32)对照组(n=32)体温恢复正常时间5.25±0.56*7.03±0.24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6.17±0.33*9.02±0.49WBC恢复正常时间5.93±0.61*9.94±0.37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3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卒中相关性肺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医疗花费高、预防困难、诊断困难、治疗困难的神经内科常见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免疫系统的调控。卒中的常见部位为脑干和基底节,下丘脑受到占位效应的影响时发生功能紊乱,影响患者神经免疫功能,进而增加了肺水肿、肺淤血等肺血管功能紊乱发生的风险[9]。此外受运动减少、卧床、意识和(或)吞咽障碍所致误吸等因素的影响,卒中后也易发生肺炎。其发病机制与院内获得性肺炎不同,致病菌常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厌氧菌占一定比例,并且疾病过程中病原体往往多变,病原学检查难度较大,易出现多重耐药菌。临床表现为病情迁延、易反复、预后差的特点。西医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但不能改善肺部淤血以及胃肠道的逆蠕动及反流状况[10]。因其发病机制及致病菌特点,往往需要应用高级别、限制级抗生素,且应用时间较长,但治疗效果不尽理想,且易出现菌群失调、真菌感染等并发症,耐药菌株也日益增多,造成病情反复,使治疗难度增大,不良预后增加。

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其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虚,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是中风病机的关键所在[11]。有学者认为,卒中相关性肺炎与肺、脾密切相关[12]。在五脏中,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医碥》明确指出“脾胃居中焦,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靠肺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不运,津液输布失常,痰浊内生,湿停中焦,可见痰饮、痞满,痰、浊、湿、瘀等阻滞经络,进一步加重脾转运功能的失调,造成恶性循环[13],又可化火、生风,形成中风及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病理基础。肺主气,影响气血正常运行,肺的功能正常,血脉才能通畅[14],肺气贲郁,宣降失司,挟痰上逆,则咳嗽、多痰;痰浊壅塞气道,而为咳喘[15];肺又与大肠相表里,痰热结滞,津液被耗,肠腑不通,则发热、便秘。肺主降,肝主升、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协调脏腑功能,调节全身气血运行,是气机升降的枢纽。猝中的发生与肝脏密切相关,张山雷《中风斠诠·论痰涎宜于开泄》中说:“猝中之证,肝阳上扰,气升火升,无不挟其胸中痰浊,……以致性灵蒙蔽,昏瞀无知。”所以人体气机正常运转与肺、肝、脾三脏密切相关,而浊毒既是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也是对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造成损害的致病因素[16]。因此,一方面卒中的病理因素“风、火、痰、瘀”均由气机升降逆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所致;另一方面,风、火、痰、瘀互结作用于人体,又可影响气机,形成恶性循环。在卒中急性期,气机紊乱作为主要病机表现尤为突出[17],卒中相关性肺炎临床虽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等痰热壅肺或痰湿壅肺证型,但其病机为肺之气机郁闭,痰、气、火相结而发,与肺、肝、脾密切相关,其本质与中风病机一致,只是外在表现不同。治以理气化浊为原则,如果一味以清热化痰为治则,常难取效。《松厓医径》曰: “中风者,专主正气,气虚而痰气乘之所致也……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利。”《丹溪心法》亦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张山雷《中风斠诠·论气逆宜于顺降》中载“猝中之病,火升痰升,喘促不止,皆气逆之为患也”“所以治此证者,不降其气,则血亦无下降之理,而痰即无平定之时”。本研究所用理气化浊方方中炙麻黄、防风宣肺发表,疏通经络;杏仁、紫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以上四药以理顺气机为宗旨,配合恢复肺之宣发肃降,使气顺而痰平。半夏、陈皮祛痰化浊;赭石镇肺肝上逆之气,以降肝阳挟痰上涌之势;桂枝、白芍药调和营卫;川芎、厚朴行气行血,使气血周身通畅,加强化浊祛瘀之效;佐以黄芩、栀子清泄肝火,除气机内郁所生内热,既防风火相煽,又防温燥以耗气;甘草益气补中,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综观全方,以调畅肺肝气机、恢复脏腑正常运行机制为方义,配合调理气血、化浊祛痰药物,起到理气熄风、宣肺化浊之功。体现了紧扣病机、辨证施治的原则。而以调节机体气机、恢复正常功能为治疗目的,也与现代医学“卒中相关性肺炎与卒中后机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理论相符。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挥发油、伪麻黄碱等成分具有平喘、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对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桂枝配伍时能使大鼠足跖部发散的水分增加,从而增强发汗作用;能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松弛平滑肌,阻止过敏介质释放,发挥平喘作用[18]。防风色原酮类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产黄青酶、杂色曲酶等均有抑制作用[19]。杏仁中的有效成分杏仁苷能抑制佐剂性炎症,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调节免疫功能;能抑制呼吸中枢而达到止咳效应[20]。

本研究结果显示,理气化浊方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减少治疗费用,促进疾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韩云飞,惠康丽,闫福岭.急性脑梗死的体积及部位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3):177-179.

[2] 高元杰,钟纯正.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64-65.

[3] 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组.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2):1075-1078.

[4] 朱长东,王振风,赖世军.重症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干预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2015,24(5):323-325.

[5] 吴姗,吕军影,黄李平.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1):56-58.

[6] 印春.营养支持对卒中相关性肺炎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5):59-60.

[7] 刘爱翠,王妍柏,马巧丽,等.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9):823-82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M].北京,1993:7.

[9] 韩芳,张新,张伟东.PCT、CRP及CPIS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关联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5):3886-3887,3990.

[10] 刘莉,吕银鹏,张丹琦.自拟降气化痰汤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6,33(2):95-96.

[11] 谢振东.天欣泰血栓心脉宁联合缬沙坦在高血压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作用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8):82-84.

[12] 吴江莹,刘晓新.从肺脾论治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临床思路[J].天津中医药,2012,29(6):559-561.

[13] 李强.化痰祛浊通络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一氧化氮、内皮素1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5,37(8):1179-1182.

[14] 魏萱,王娟,梁贵廷,等.从肺脾论治甲状腺结节探析[J].河北中医,2015,37(8):1226-1228.

[15] 赵龙辉,刘爱军.马艳东从“浊郁肺络”论治慢性咳喘经验[J].河北中医,2015,37(9):1288-1290.

[16] 田琳,贾蕊,徐伟超.化浊解毒法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脂血症7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12):1810-1812.

[17] 张树泉.调气法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5):265-266.

[18] 杨昕宇,肖长芳,张凯熠,等.麻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2):2874-2877.

[19] 窦红霞,高玉兰.防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9,26(2):15-17.

[20] 王彬辉,章文红,张晓芬,等.苦杏仁苷提取工艺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2):381-384.

(本文编辑:曹志娟)

10.3969/j.issn.1002-2619.2016.09.013

甘志洲(1977—),男,主治中医师,学士。从事神经内科临床诊疗工作。研究方向:脑血管病。

R563.190.531

A

1002-2619(2016)09-1329-04

2016-04-23)

猜你喜欢
气化性肺炎气机
小型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厂碳排放计算
小型LNG气化站预冷方法对比分析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蚂蚁
性格情绪对于气机的影响——C、D型性格
便携电子打气机
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应用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观察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粉煤加压气化新局难破